科研产出
云南短头熊蜂体色模式多态性地理分布格局
《昆虫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熊蜂是自然环境中一类重要的传粉昆虫,其体表通常覆盖着颜色鲜亮的体毛,从而形成明显的体色模式。本研究旨在探明云南短头熊蜂Bombus breviceps体色模式多态性的地理分布格局,为熊蜂遗传进化及环境适应性研究提供基础数据。【方法】通过检视2017-2021年在云南和贵州共127个采样点采集的957头短头熊蜂标本[包括雌成蜂898头(蜂王103头、工蜂795头)以及雄成蜂59头],绘制雌、雄成蜂体色模式图,分析体色模式的类型及优势度。基于不同体节的体色组成对体色模式进行系统聚类,基于经纬度0.5°×0.5°单元格内体色类群组成分析云南短头熊蜂体色模式的地理分布格局。【结果】短头熊蜂胸部背板体毛的颜色在黑色、灰黄色和橙黄色间过渡变化,腹部背板体毛颜色有黑色、灰黄色、黄色和深棕色,腹部第1背板体毛均为黄色,黄色体毛由第1背板向后逐节延伸最多至第3背板的整节,第2, 3背板的体毛为黄色、黑色或灰黄色,而深棕色体毛由腹部第6背板向前逐节延伸最多至第3背板的下半节;雌成蜂有81种体色模式,其中工蜂有80种,蜂王有13种,其中12种与工蜂相同,雄成蜂有37种体色模式,其中28种与雌成蜂相似。雌成蜂的81种体色模式中,优势体色模式有2种,丰盛体色模式有5种,常见体色模式有10种,稀少体色模式有64种。雌成蜂体色模式可聚为3个体色类群,即:A类群(黑胸棕尾),B-1类群(橙胸黑尾)和B-2类群(橙胸棕尾)。云南短头熊蜂体色模式的地理分布可划分为云南高原西部(Ⅰ)和云南高原东部(Ⅱ)2个大区。Ⅰ区进一步可分为滇中亚热带高原区(Ⅰ1)和滇西南热带低山宽谷区(Ⅰ2);Ⅱ区进一步可分为滇东南亚热带岩溶山地河谷区(Ⅱ1)和滇东北亚热带中山河谷区(Ⅱ2)。A体色类群仅分布于Ⅰ1小区,Ⅰ2小区仅有B-2类群分布,而B-1类群仅分布于Ⅱ区,且同域分布有B-2类群。体色模式多态性高低与分布地经纬度无明显相关性,云南高原中部24.00°-24.50°N,102.50°-103.00°E方格内的体色模式多态性最高,达18种;A体色类群分布地平均海拔[(1 951±311) m]极显著高于B-1[(1 568±352) m]和B-2[(1 556±534) m]类群分布地平均海拔。【结论】云南短头熊蜂体色模式多态性丰富,可划分为3个主要的体色类群,其地理分布与气候区划、地型地貌和土地利用类型相关,地理区划特征明显,同区域内体色模式多态性向优势模式趋同。本研究结果对深入挖掘中国本土熊蜂资源和物种多样性保护具有重要意义,为不同生境利用与发展熊蜂提供技术支撑。
川西南凤仙花属植物资源调查与评价
《种子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通过对川西南5个地区(峨眉山市、洪雅县、宝兴县、盐源县和盐边县)凤仙花属植物进行实地调查,在对其地理分布、形态特征进行分析的基础上,采用层次分析法(AHP)对其进行评价与分析。结果表明,该区域共收集凤仙花属植物22种,分布在海拔700~2 600 m地区,其中大多数分布于海拔1 400~2 600 m地区,占本次调查总数的68.0%;且多生长在山间路旁、草丛、林下湿地等湿度相对较大的地方;株高20~140 cm;花色有白色、紫色、黄色、粉色等,以黄色为主,占本次调查总数的54.0%;叶长1.85~14.95 cm,叶宽1.32~4.64 cm,叶面积2.55~33.79 cm~2;种子直径1.87~5.00 mm,千粒重0.840~8.578 g;综合分析,可将22种凤仙花分为3个等级:Ⅰ级(>3.5分)有9种,可优先大面积开发应用,Ⅱ级(3.0~3.5分)有3种,可适度推广应用,Ⅲ级(<3.0分)有10种,可小范围或暂不开发应用。综上所述,川西南地区凤仙花属植物资源丰富多样,具有花形奇特、花色丰富艳丽、观赏价值高等特点。
关键词: 川西南 凤仙花属植物 地理分布 形态特征 层次分析法
云南省小麦地方品种抗条锈病基因检测与地理分布
《作物杂志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南省农作物种质资源库保存的云南省小麦种质资源类型丰富多样,是现代小麦育种改良的珍贵遗传资源。开展库存资源鉴定评价,明确其特征特性,是优异种质资源筛选和利用的前提和基础。本研究利用与已知抗病基因Yr5、Yr10、Yr18紧密连锁或共分离的分子标记,对208份库存地方小麦品种进行位点检测与地理分布研究,明确云南省小麦地方品种资源条锈病抗性基因位点分布规律,为条锈病抗性资源筛选与生态育种利用提供理论参考。结果表明,云南小麦地方资源中Yr10和Yr18抗病基因分布广泛,供试材料中有143份携带上述2个抗病基因,占比68.75%。其中,Yr10的分布频率最高,携带目的片段的材料数量达104份;含Yr18的数量为39份。而Yr5分布较少,仅为12份,占比5.77%。同时,对3个抗病基因地理分布研究表明,云南省保山市隆阳区、昌宁、巍山、凤庆、澜沧5个县(区)均可同时检测到3个抗性基因,推测其可能为Yr5、Yr10、Yr18基因的集中分布区域。
云南短头熊蜂的繁育特性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短头熊蜂Bombus brevieeps是云南省优势蜂种,为更好地挖掘本土熊蜂资源,繁育农业授粉蜂群,本研究从云南3个地区(屏边、个旧和昆明)收集短头熊蜂蜂王后,在相同条件下饲养,统计分析其蜂王产卵前期、工蜂发育期、蜂群生长特性、群势、产卵蜂王率及蜂群可应用率等繁育特性指标.结果表明:3个地区工蜂的发育期相同,屏边地区的蜂王产卵前期最长,蜂群始见工蜂时间及工蜂数量达到6头、30头和60头的时间也最长,均显著高于个旧地区和昆明地区(P<0.05).3个地区短头熊蜂的群势差异不显著(P>0.05),但昆明地区的工蜂数量最少,显著低于屏边地区和个旧地区(P<0.05),而子代蜂王数量显著高于屏边地区和个旧地区(P<0.05),雄性蜂数量显著高于屏边地区(P<0.05).昆明地区的产卵蜂王率和蜂群可应用率高于屏边地区和个旧地区.总体而言,云南的短头熊蜂群势强,产卵蜂王率75%以上,蜂群可应用率均在63%以上,易于人工繁育,具有重要的授粉利用价值.
草果地理分布特征及表型变异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合理开发和利用草果资源,2019年对云南、广西7个产地进行资源调查,基于物种分布信息,结合最大信息熵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其适宜产区,同时对57份种质资源的15个果实及果穗性状进行评价。最大信息熵模型预测结果显示,草果的地理分布范围为99.1~112.8°E、20.5~30.4°N,高度适生区面积为48.14×104 km2;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及广西西部;各气候因子中,6月份降水量、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降水量季节性变异系数、年平均温度、10月份的光照强度、最干月降水量对该物种的地理分布影响较大;资源调查发现云南是草果的主产区,产地包括滇东南、滇西北和滇西;产地间生境差异大,形成多种草果种植模式:(1)尼泊尔桤木林+草果,(2)杉木林+草果,(3)核桃林、漆树林或喜树林+草果,(4)混合原生林+草果;草果表型数据分析显示,其表型变异式样丰富,15个性状变异系数均值为27.34%,各性状中,挥发油得率的变异系数最大(53.54%),果宽变异系数最小(7.43%);相关性分析表明,果实、果穗等性状间相关性较强;基于性状的聚类分析显示,57份资源可分为7类,其中Ⅰ类、Ⅲ类和Ⅴ类包含不同的产地;主成分分析显示,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0.53%,可解释性状的大部分信息,综合性状特征筛选出18份种质资源,尤以怒江州贡山县的果实为佳。以上研究结果为揭示草果资源地理分布特征、合理规划种植区、筛选优质草果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云南省古茶树资源调查与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更好地保护和开发利用古茶树资源,2010-2017年对云南省12个地区58个县/市的古茶树资源进行了全面普查,依据《Flora of China》英文修订版分类确立了古茶树资源物种名录,建立初步的古茶树资源数据信息库。以此为基础,利用地理信息系统和统计学分析了云南古茶树资源种类组成、地理分布特征、生境类型及形态多样性。结果表明:云南古茶树种类多,调查共获得古茶树资源分布点474个,记录样本植株2570份,隶属7种6变种;古茶树资源分布广而不均,主要分布于滇西、滇南、滇东南及滇中哀牢山山脉,滇东南是古茶树物种多样性的分布中心,滇西是特有种的分化中心,云南古茶树资源的地理分布可能存在滇西-大理茶(Camellia taliensis (W. W. Sm.) Melch.)、滇南-普洱茶(C.sinensis var.assamica (J. W. Mast.) Kitam.)和滇东南-厚轴茶(C.crassicolumna H. T. Chang)3个现有分布中心;古茶树资源生境复杂多样,可大致分为原生林、次生林和高山旱地等3类,不同生境分布的古茶树种类及其生长状况有差异;古茶树资源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其描述型性状多样性指数为0.58~1.48,数值型性状变异系数为4.37%~51.03%,总体上营养器官的变异性高于花部器官。本工作为进一步探讨云南地区古茶树资源的系统演化、多样性保护及合理利用提供了重要的本底资料。此外,根据古茶树资源现状,初步提出了一些保护利用建议。
滇龙胆草野生资源的地理分布与生物气候特征
《应用生态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国家标本资源共享平台提供的物种分布数据,结合野外实地调查和MaxEnt模型对滇龙胆草适宜分布区进行模拟和验证,分析滇龙胆草地理分布与气候因子间的关系.结果表明: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curve,AUC)值均>0.90,表明模型预测精度高,预测结果较准确.滇龙胆草分布区地理坐标范围:22.2°—28.75°N,98.48°—110.59°E.适宜的海拔范围为1830~1959 m.适生区总面积约63.92×10~4 km~2;其中,高度适生区4.33×10~4 km~2,中度适生区21.42×10~4 km~2.云南、四川、贵州3省适生区面积合计约59.10×10~4 km~2,占全国适生区面积的92.46%.影响滇龙胆草地理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有3、6和8月太阳辐射,温度年较差,最暖季均温,10月和11月平均降水量及最干季降水量.偏最小二乘回归(partial least squares regression,PLSR)分析表明,分布区以北和以东的太阳辐射(3月、6月和8月)、温度年较差、10—11月平均降水量、最干季降水量是主要的限制因子;分布区以南主要限制因子是6月太阳辐射、最暖季均温、10月和11月平均降水量.限制滇龙胆草向四川盆地、广西盆地分布的主要气候因子是太阳辐射、温度年较差、最暖季均温、年生物温度和年可能蒸散量.综合分析认为,滇龙胆草的适生区主要位于云贵高原,上述地区的亚热带湿润气候最适宜滇龙胆草生长.
关键词: 滇龙胆草 药用植物资源 地理分布 生物气候特征 生态位模型
西南部分地区荞麦根结线虫种类与地理分布
《植物保护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随着我国荞麦面积的迅速增加,根结线虫病呈逐年加重趋势,严重影响了荞麦的产量与品质。本研究于2014年对西南10个地区17个乡镇秋播苦荞麦根结线虫的分布、发生种类以及危害程度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西南地区危害荞麦的根结线虫种类有南方根结线虫(Meloidogyne incognita)、爪哇根结线虫(M.javanica)和花生根结线虫(M.arenaria)3种,其中南方根结线虫为优势种群。田间根结线虫种群大多数为单一种群,23.5%的样品为南方根结线虫与爪哇根结线虫(或花生根结线虫)组成的混合种群。调查发现前作为烟草或马铃薯的地块,荞麦根结线虫发生危害严重,平均被害株率为6.0%~77.5%,病情指数为1.4~26.1,而前作为玉米的荞麦根结线虫则较轻,被害株率最高为16.0%,相应病情指数为2.3。
云南野生茶树的地理分布及形态多样性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南是世界茶树的原产地和起源中心,茶树种质资源种类众多,遗传多样性丰富,在茶学研究中占有非常重要地位。通过野外调查与文献资料的整理,对云南野生茶树资源的地理分布和形态多样性进行了调查,结果显示:(1)野生茶树在云南分布广泛,主要集中在西双版纳、普洱、保山等8个地区;(2)野生茶树与栽培茶树在形态上有明显差异;(3)云南野生茶树在形态分类上有22个种和2个变种,野生茶树呈现丰富形态多样性;(4)生境破坏是导致野生茶树数量锐减的主要原因,建议今后应加强珍稀濒危野生茶树种质的调查、收集保存、生态型及遗传多样性的研究和利用,为促进茶树新品种选育及茶产业可持续发展提供丰富的资源技术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