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省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地理分布(英文)
《Journal of Resources and Ecology 》 2011 CSCD
摘要:了解稻瘟病菌无毒基因的出现频率及分布,有助于制定有效的合理利用持有不同抗性基因的水稻品种及在多样性种植系统中抗性基因的组合的策略。本文对在云南省11个地(州)采集的稻瘟病菌中无毒基因的出现频率及地理分布进行分析,并利用持有20个抗性基因的水稻单基因系对供试的467个稻瘟病菌株的致病型进行鉴定。结果表明,稻瘟病菌无毒基因在云南省10个地(州)的出现频率差异不显著,而无毒基因在西双纳版纳的出现频率与其它10个地(州)的出现频率之间差异显著;无毒基因Avr-Pi9、Avr-Piz 和 Avr-Pizt 在11个地(州)的稻瘟病菌中出现频率最高,它们的平均检出率在80%以上。本研究结果表明,水稻遗传多样性的组成和分布对于水稻稻瘟病菌遗传多样性的形成和保持比气候和其它环境条件更重要。通过无毒基因的平均出现频率,可将无毒基因划分为4个类群,不同类群的无毒基因出现频率差异显著,而同一类群中的无毒基因出现频率的差异不显著。本研究结果将为水稻抗性基因的评价及稻瘟病有效防控提供有用的信息。


云南地方稻核心种质孕穗期耐冷性及其地理分布
《中国水稻科学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南 16个地州和 5个稻作区为单位 ,对 4 77份云南稻种核心种质进行了耐冷性鉴定及其地理分布研究。结果表明 :(1)低温条件下花药长与结实率呈极显著正相关 (0 .5 88 ) ,温室条件下两者关系不大 (0 .0 80 )。(2 )低温条件下不同稻作区云南稻种核心种质孕穗期耐冷性差异较大 ,滇西北高寒粳稻区的稻种核心种质孕穗期耐冷性最强 ,南部边缘水陆稻区最弱。而温室条件下基本未受到冷害 ,结实率接近或超过 70 %。因此 ,耐冷育种目标和品种因稻区而异。 (3)低温条件下不同地州云南稻种核心种质孕穗期耐冷性差异十分明显 ,而温室条件下基本未受到冷害 ,结实率均大于 6 5 %。根据稻种核心种质的结实率降低率及其地州间的自然气候差异 ,可将 16个地州划分为重冷害区、冷害区和轻冷害区。 (4)不同稻作区或不同地州间云南稻种核心种质孕穗期耐冷性的差异 ,进一步揭示了由海拔和纬度差异引起的温度变化不仅是籼粳分化的主导因子 ,也是造成籼粳两个亚种六大生态群之间差异和云南稻种遗传多样性大的根本原因 ,同时也是耐冷基因形成的关键因素 ,孕穗期耐冷性是云南地方稻种与地州或稻作区低温长期协同进化的结果。
关键词: 云南地方稻种 核心种质 耐冷性 孕穗期 稻作区 地理分布


云南野生荞麦资源地理分布的考察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04 CSCD
摘要:通过1998~2002年7次,对云南6个地、州50多个县、市,野生荞麦资源的系统考察、搜集和整理研究。结果表明,云南荞麦野生种、亚种和变种存在着地理分布多样性和两个主要分布中心;发现F x的植物学形态性状与已命名种不尽相同,可能为一个新种或新的变种(待鉴定)。


云南野生猕猴桃资源及分布概况
《西南农业学报 》 2003 CSCD
摘要:在云南省猕猴桃资源调查基础上,摸清了野生猕猴桃在云南的种类、地理及立体分布情况;并对云南猕猴桃种类繁多的原因进行了初步分析,为研究猕猴桃生长条件及环境要求,进行野生猕猴桃的引种驯化和人工栽培提供依据。


甘蔗属及其近缘植物的染色体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02 CSCD
摘要:对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的 3 0 1份甘蔗属及其近缘植物的染色体进行分析研究 ,结果表明 ,2 47份割手密 (S spontaneumL )中具有 11种染色体类型 ,其中 2n =10 4、2n =10 8两种类型为国内首次报道 ;46份斑茅 (S arundinaceumRetz)中具有 3种染色体类型 ,其中 2n =2 0类型为国内首次报道 ;2份芒 (M sinensisAnderss)、4份河八王 (N porphyrocomaBor)、2份蔗茅 (E fulvusNees)分别具有 2n为 60、3 0、2 0等染色体类型。同时 ,通过对种质原生境条件和农艺性状 (茎径、株高 )的数据统计分析 ,对不同染色体类型的地理分布和农艺性状表现进行了相关性分析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