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小麦×玉米(模糊匹配)
7条记录
小麦DH高效生产技术体系在云南的研究与应用

麦类作物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双单倍体(DH)技术可使杂合育种材料在一个世代纯合稳定,被广泛用于作物遗传育种.小麦×玉米杂交是产生小麦DH的主要途径之一,但小麦和玉米一般在不同季节种植,制约了该技术的广泛应用.春性和经春化处理的半冬性、冬性小麦材料在云南昆明 自然条件下一年四季均可播种、收获,为每年4月至12月进行小麦×玉米杂交提供了便利条件.本团队前期建立了平均得胚率为25%(15%~70%)、成苗率为62%(50%~80%)以及加倍率为62%(50%~90%)的小麦DH批量生产技术规程.并于2015年以来,利用国内外共1 900余份不同遗传背景的春性、半冬性和冬性小麦材料进行验证,共获得10.5×104个小麦DH株系;构建了 64个DH遗传群体;育成了云麦110、云麦112等小麦新品种;创制了 24个优良小麦温光敏核不育系及一批抗病优良品系,初步实现了该DH技术在小麦育种中的应用.后续还需继续完善规模化DH生产技术规程,提高得胚率、成苗率、加倍率等关键技术指标和DH生产效率,降低成本,促进该技术在小麦遗传育种中更广泛地应用.

关键词: 小麦×玉米 远缘杂交 双单倍体 单倍体育种 云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玉米基因型对小麦*玉米杂交单倍体胚得胚率的影响

江苏农业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筛选小麦单倍体胚得胚率高的玉米品种,用糯、甜糯、甜、超甜4种类型共8个玉米品种分别与6个小麦DH系杂交诱导产生小麦单倍体胚,研究不同玉米类型、不同玉米基因型对小麦单倍体胚得胚率的影响.结果表明,同一小麦材料用不同玉米品种授粉,其得胚率可相差1.48~3.10倍,得胚率变幅为15.43%~47.80%,筛选高得胚率玉米品种对提高小麦单倍体产生效率至关重要.4种玉米类型间平均单倍体胚得胚率以甜糯型最高(33.86%)、超甜型最低(29.59%),8个玉米品种以白甜糯的平均单倍体胚得胚率最高(38.17%),云超甜2号最低(28.63%),但相同玉米类型而基因型不同的玉米品种间单倍体胚得胚率差异大于玉米类型间单倍体胚得胚率的差异,因此筛选高得胚率玉米品种,关键是筛选玉米基因型而非玉米类型.小麦基因型与玉米基因型的互作对得胚率有极显著影响,对于小麦×玉米杂交的得胚率,玉米基因型与小麦基因型之间的组合存在"一般配合力"和"特殊配合力"的差异,因此可综合利用多个玉米品种来提高各种小麦材料的整体单倍体胚得胚率和单倍体生产效率.

关键词: 小麦×玉米 玉米基因型 单倍体胚 得胚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的研究及育种应用进展(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7

摘要: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技术具有诱导效果较好、诱导周期短、操作简便等特点,是目前诱导产生小麦单倍体效率最高的途径之一,极具育种应用潜力。文章主要综述了小麦×玉米远缘杂交诱导小麦双单倍体技术的原理与生产过程;影响该技术的三个关键指标即成胚率、成苗率与加倍成功率近年来的研究情况;该技术在小麦育种、遗传研究以及种质创新方面的应用情况。最后介绍了本项目组在该技术上取得的成绩,并论述了该技术进一步完善和发展的方向。

关键词: 小麦×玉米 远缘杂交 双单倍体(DH)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玉米杂交得胚率的遗传分析(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5

摘要:以小麦杂交组合C49S-87/01Y1-1069的DH群体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小麦×玉米杂交得胚率的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玉米杂交得胚率受两对显性上位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其主基因效应分别为1.95和6.69,多基因效应为2.80;主基因遗传率为72.09%,说明小麦材料间得胚率的差异主要受基因型影响,但非遗传因素也不可忽视,尤其是对那些得胚率低的小麦材料。

关键词: 小麦×玉米 单倍体胚得胚率 DH群体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玉米杂交得胚率的遗传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小麦杂交组合C49S-87/01Y1-1069的DH群体为材料,利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小麦×玉米杂交得胚率的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小麦×玉米杂交得胚率受两对显性上位主基因和多基因控制,其主基因效应分别为1.95和6.69,多基因效应为2.80;主基因遗传率为72.09%,说明小麦材料间得胚率的差异主要受基因型影响,但非遗传因素也不可忽视,尤其是对那些得胚率低的小麦材料。

关键词: 小麦×玉米 单倍体胚得胚率 DH群体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玉米杂交单倍体胚成胚率的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小麦杂交组合C49S-87/01Y1-1069 F2群体为材料,应用植物数量性状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小麦×玉米杂交单倍体胚成胚率的遗传效应进行分析。结果表明,F2群体的单倍体胚成胚率呈混合正态分布,符合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最佳模型为B6,即单倍体胚成胚率由2对等显性主基因控制;主基因遗传率较低,仅为43.46%,表明非遗传因素对小麦材料单倍体胚成胚率的影响更大。

关键词: 小麦×玉米 单倍体胚成胚率 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小麦小花穗位及发育进度对小麦×玉米单倍体胚诱导率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提高小麦×玉米的单倍体胚诱导频率,以玉米品种"白甜糯"和4个小麦品系为材料,研究了小麦不同穗位、不同发育进度的小花对小麦×玉米单倍体胚诱导频率的影响。结果表明,授粉时小麦小花的发育进度对颖果结实率和单倍体胚诱导率有明显影响,单倍体胚诱导率以处于盛花期的小花最高(平均为22.3%),初花期次之(16.4%),始花期最低(11.3%);在同一个穗子中,中、上部,小花的单倍体胚诱导率(24.2%、26.8%)显著高于下部小花(18.5%),说明在小花柱头发育较成熟时授粉,有利于提高单倍体胚诱导率。研究结果还表明,主穗小花的单倍体胚诱导率与次生分蘖穗间差异不显著。

关键词: 小麦×玉米 小花发育进度 单倍体胚诱导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