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少雨干旱地区地膜全覆盖对旱地甘蔗产量和糖分质量的影响
《节水灌溉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地膜进行不同覆盖抗旱栽培田间试验,比较分析了地膜全覆盖蔗田、覆盖播种墒面、不覆盖处理对旱地土壤保水及其对甘蔗种苗萌发出苗、产量和糖分质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在地膜盖膜的中后期,全膜覆盖蔗田处理0~20cm土壤水分含量显著高于覆盖播种墒面和不盖膜处理,出苗率以全覆盖蔗田处理最优,显著高于覆盖播种墒面处理,其次为覆盖播种墒面处理,极显著高于不覆盖处理,苗高和甘蔗产量均以全覆盖蔗田处理最高,极显著高于覆盖播种墒面,其次为覆盖播种墒面处理,极显著高于不覆盖处理。地膜不同覆盖处理对蔗糖分的作用效果未达到显著水平。
关键词: 少雨干旱地区 旱地甘蔗 地膜全覆盖蔗田 抗旱栽培 产量和糖分
地膜覆盖下节水灌溉对旱地甘蔗产量和糖分的影响研究
《节水灌溉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比较分析了地膜覆盖条件下3个不同灌溉量对甘蔗萌发出苗生长及其产量和蔗糖分的影响。结果表明,灌溉150、75、45m3/hm2个不同灌溉量处理的出苗率、苗高和收获甘蔗、梢头和蔗叶产量均极显著高于不灌溉+盖膜和不灌溉不盖膜2个处理。在不同灌溉量中,灌溉150m3/hm2的甘蔗产量显著高于灌溉75m3/hm2,极显著高于灌溉45m3/hm2,灌溉75m3/hm2与灌溉45m3/hm2的甘蔗产量无显著差异。无灌溉条件下,盖膜的甘蔗产量极显著高于不盖膜。盖膜下灌溉对蔗糖分的作用效果差异未达到显著水平。
旱地甘蔗抗旱栽培综合技术
《云南农业科技 》 2004
摘要:针对旱地甘蔗低产的主要原因 ,以选用抗旱良种、利用植期、耕作栽培、覆盖减蒸发等多项抗旱技术进行组配集成 ,突出解决萌发出苗期的“旱”字关 ,生长中后期的土壤持续保水能力 ,为旱地甘蔗的萌发生长创造了一个良好的生态环境。
旱地春植蔗主要栽培因素分析及应用
《甘蔗糖业 》 2002
摘要:通过对云南蔗区自然气候条件的分析,形成旱地甘蔗丰产综合技术,在此基础上,对影响甘蔗生长的下种量、行距、施肥量采用5元2次正交旋转通用组合设计进行试验研究,分析重要可变量技术措施对甘蔗产量和生长的影响,进一步形成适宜各地推广的综合栽培模式进行应用。
旱地春植蔗主要栽培因素分析及应用
《甘蔗 》 2002
摘要:通过对云南蔗区自然气候条件进行分析,制定出旱地甘蔗丰产综合技术。在此基础上,对影响甘蔗生长的下种量、行距、施肥量采用5元2次正交旋转通用组合设计进行研究,分析重要技术措施对甘蔗产量和生长的影响,提出适于云南各地推广的综合栽培模式。
旱地甘蔗主要栽培因素数学模型应用研究
《中国糖料 》 2001
摘要:为了探索一定生态条件下旱地甘蔗栽培因素与高产高效栽培之间的相互关系,确定了种植行距、下种量及氮、磷、钾施用量5个主要栽培因素,采用五因素二次正交旋转设计,建立不同生态条件下主要栽培因素数学模型。通过模拟分析,提出了不同产量层次的优化栽培推广方案,为旱地甘蔗高产高效栽培提供了依据。
滇西旱地春植甘蔗丰产综合栽培技术研究
《农业系统科学与综合研究 》 200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系统工程原理,在综合应用适宜云南蔗区的深沟板土、闭垄镇压、提早植期、化学除草、 快锄低砍等规范配套技术下,对甘蔗下种量、行距、氮、磷、钾施用量5个重要因素采用二次通用旋 转组合设计试验研究,建立旱地甘蔗丰产综合栽培产量函数模型,筛选适宜模式。试验表明:5个因 素对产量指标的作用顺序是氮>下种量>磷>钾>行距,下种量和种植行距,氮和钾交工作用达 到了极显著水平。运用试验产量回归数学模型,结合滇西蔗区自然耕作条件,社会经济状况,模拟 运算,形成了丰产优化综合技术方案。图3,表4,参8。
昌宁县旱地甘蔗丰产模式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
《甘蔗 》 1999
摘要: 1996 年至1998年,我县参与了云南省农科院下达的省甘科所主持的“九五”重点攻关课题“旱地甘蔗丰产模式栽培技术”研究与应用。通过三年的实践,初步得出:各变量对旱地甘蔗产量影响程度顺序是:下芽量> 氮肥> 磷肥> 行距> 钾肥,以及两因子的一级交互作用。通过把该顺序因素运用于大面积甘蔗生产,中心榜样区333.3 hm 2,公顷产量75 t,比非项目实施区,增产42% ;3666.6 hm 2 示范榜样区,公顷产量达63 t;比非项目实施区,增产16.6% ,为云南省及昌宁县旱地甘蔗产量和糖份的提高提供了科学依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