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以人工接菌法研究杀菌剂对水稻叶瘟的预防和治疗效果
《中国植保导刊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在温室条件下对苗期水稻进行人工接菌处理,评价3种常用杀菌剂对稻叶瘟的预防和治疗效果。先以供试稻瘟菌HN09-1C-7接种含有不同稻瘟病抗性基因的水稻单基因鉴别系,该菌株对12份水稻单基因鉴别系及供试水稻品种RD23表现出稳定的致病性,可保证后续接菌试验的可靠性,在此基础上分别开展先施药后接菌、先接菌后施药两组试验。结果显示,甲硫·三环唑、稻瘟灵和肟菌·戊唑醇在先施药后接菌试验中对叶瘟的预防效果分别为93.97%、90.06%和99.68%,在先接菌后施药试验中对叶瘟的治疗效果分别为41.80%、67.96%和74.49%。上述药剂用于水稻叶瘟的预防均具较好效果,但用于已发病后的治疗则效果相对较差。本研究提供了一套较为稳定、可靠的人工接菌引发水稻叶瘟方案,并为生产中针对叶瘟的合理用药提供了参考。


3种杀菌剂对茶饼病的田间防治效果
《农药科学与管理 》 2024
摘要:茶饼病是一种茶树上重要的芽叶病害。为了筛选出防治茶饼病的安全有效药剂,选用3种杀菌剂对茶饼病进行了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第2次施药后7 d, 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40、60 g/667 m~2和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30、40 mL/667 m~2的防效分别为93.48%、93.62%、85.17%、90.18%,而1.5%多抗霉素水剂对茶饼病的总体防效相对较差,所有供试药剂处理均对茶树生长安全。研究表明,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颗粒剂40~60 g/667 m~2和25%吡唑醚菌酯悬浮剂30~40 mL/667 m~2对茶饼病具有良好防治效果,建议生产上推广轮换使用。


荞麦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及杀菌剂室内毒力测定
《江苏农业科学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由冬麦刺盘孢(Colletotrichum liriopes)引起的荞麦炭疽病是我国荞麦主产区的新病害.为明确荞麦炭疽病菌生物学特性,并筛选出有效的防治药剂,本研究以C.liriopes 9J1为试材,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研究了不同培养条件下C.liriopes 9J1菌丝生长情况,并用菌丝生长抑制率法对10种杀菌剂进行室内毒力测定.结果表明,荞麦炭疽病菌生长的最适温度为25 ℃;全光照条件下病菌菌丝生长速率最快;最适pH值为6;病菌生长的最适碳源和氮源分别为山梨醇和牛肉膏.供试的10种药剂对荞麦炭疽病菌菌丝生长均有一定毒力作用,其中 10%苯醚甲环唑微乳剂的毒力作用最强,EC50为0.004 mg/L;80%代森锰锌可湿性粉剂的毒力作用最弱,EC50为6.915 mg/L.
关键词: 荞麦 冬麦刺盘孢(Colletotrichum liriopes) 生物学特性 毒力测定 杀菌剂 抑制中浓度


10种杀菌剂对雪茄烟软腐病室内生物活性测定及田间防效评价
《农药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进行了室内生物活性和田间药效试验,旨在测定10种常用杀菌剂对雪茄烟软腐病的效果,并筛选出在软腐病菌防控中具有高效、安全和低毒性的药剂.[方法]采用离体叶片刺伤接种法进行不同药剂对软腐病巴西果胶杆菌的生物活性测定,以及田间病害防治试验,筛选出对雪茄烟软腐病具有很好防控作用的药剂.[结果]室内生物活性测定结果表明:10种供试杀菌剂中20%春雷霉素WG和80%乙蒜素EC的抑菌效果最强,EC50值分别为0.4942、1.673 1mg/L;3%中生菌素WP和20%二氯异氰尿酸钠WP抑菌效果次之,EC50值分别为1.8406、2.4917mg/L.离体叶片和盆栽防效测定表明防效作用依次为20%春雷霉素WG>3%中生菌素WP>80%乙蒜素EC>20%二氯异氰尿酸钠WP.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第3次喷药后7d,20%春雷霉素WG防效达到59.61%.[结论]20%春雷霉素WG对巴西果胶杆菌抑菌效果较好,可用于防治雪茄烟软腐病.


荔枝中20种登记农药残留分析方法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24 CSCD
摘要:为解决荔枝中20种登记农药多残留的同时快速检测问题,建立并优化基于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PLC-MS/MS)同时检测荔枝中7种杀虫剂和13种杀菌剂的分析方法。荔枝全果样品经80%乙腈水溶液提取后,用石墨化碳黑(GCB)净化,流动相为乙腈和水,梯度洗脱,采用Extend C18色谱柱进行分离。电喷雾正负离子交替模式采集,多反应监测(MRM),外标法定量。20种供试农药的质量浓度与其对应的峰面积之间呈现良好线性关系,相关系数均大于0.9990;20种农药在荔枝基质中的平均回收率为71%~106%,相对标准偏差(RSD)在0.9%~9.8%之间,满足残留分析的要求。该方法简便、高效,可用于荔枝样品中20种农药残留的快速检测。
关键词: 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 荔枝 杀虫剂 杀菌剂 残留


7种杀菌剂对玛咖霜霉病的田间防效
《中国植保导刊 》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霜霉病是玛咖繁种期的主要病害之一,严重时可造成玛咖种子大量减产.为筛选出有效防治玛咖霜霉病的化学药剂,以7种常规杀菌剂为供试药剂,对玛咖繁种期发生的霜霉病进行了防治试验.结果表明,以间隔期10 d在田间连续喷施3次后,10%烯酰吗啉水乳剂1 200倍液、64%噁霜·锰锌可湿性粉剂500倍液、58%甲霜·锰锌可湿性粉剂600倍液处理对玛咖霜霉病的防效均可达到90%以上,其中以10%烯酰吗啉水乳剂的防效最佳,第3次施用后防效为97.79%.


几种生物杀菌剂对桑褐斑病的田间防效及对家蚕的安全性评价
《广西蚕业 》 2024
摘要:为了筛选对桑褐斑病防效好且对家蚕安全的生物农药,采用田间喷雾法测定几种生物农药对桑褐斑病菌田间防效和食下毒叶法测定生物农药对家蚕(3龄起蚕)的急性毒性。连续两年的田间试验结果表明,几种生物农药的防效由高到低依次是250 g/L阿米西达SC、100亿CFU/g枯草芽孢杆菌WP、6%寡糖·链蛋白WP、26.9%硅鲨AS、3亿CFU/g哈茨木霉菌WP、1%香菇多糖AS、2.3%黄氏多糖AS。7种药剂对家蚕3龄起蚕毒性均为低毒,除了250 g/L阿米西达SC添食会引起家蚕中毒死亡和中毒症状外,其余药剂均无家蚕中毒和死亡现象。结合田间防效和家蚕急性毒性,250 g/L阿米西达SC、枯草芽孢杆菌WP、6%寡糖·链蛋白WP、26.9%石英AS和3亿CFU/g哈茨木霉菌WP的防效较好并具有持续性,在桑褐斑病的田间防治中可替代或轮换化学农药。
关键词: 生物农药 杀菌剂 桑褐斑病 田间防效 家蚕 安全性评价


云南省苹果褐座坚壳菌分布及其对杀菌剂的敏感性
《植物保护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云南省苹果根腐病主要致病菌褐座坚壳菌Rosellinia necatrix的分布及其对5种常用杀菌剂的敏感性,从云南省6个州(市)15个县(区)苹果种植区采集210份根腐病典型样品,采用组织分离法进行病原分离,并利用rDNA ITS基因序列比对进行分析鉴定,采用菌落生长速率法测定各地区代表菌株对蛇床子素、吡唑醚菌酯、咪鲜胺、甲基硫菌灵和噁霉灵5种杀菌剂的敏感性。结果表明:经分离纯化共获得236株菌株,其中褐座坚壳菌的分离频率为70.76%,其在昆明市富民县、石林县、禄劝县,曲靖市马龙区、麒麟区,昭通市朝阳区、鲁甸县,红河哈尼族彝族自治州蒙自市、弥勒市,丽江市古城区和大理白族自治州大理市、洱源县、剑川县、漾濞县的14个县区均发生危害。药剂敏感性测定结果显示,蛇床子素、吡唑醚菌酯、咪鲜胺、甲基硫菌灵和噁霉灵EC50范围分别为5.08~457.69、0.28~6.49、0.12~6.59、0.35~3.51和3.51~140.53 mg/L;频次正态分布敏感性分析发现褐座坚壳菌对蛇床子素、吡唑醚菌酯、咪鲜胺、甲基硫菌灵和噁霉灵呈现左正偏态,表明出现了敏感性降低的亚群体;敏感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省苹果褐座坚壳菌对药剂的敏感性有地域性差异;相关性分析结果表明,褐座坚壳菌对咪鲜胺和吡唑醚菌酯敏感性存在正相关,出现双抗现象。说明褐座坚壳菌是引起云南苹果种植区根腐病发生的主要病原菌。


五种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类杀菌剂与灰葡萄孢琥珀酸脱氢酶的结合模式及抗性机制分析
《农药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究琥珀酸脱氢酶抑制剂(SDHI)类杀菌剂与灰葡萄孢Botrytis cinerea琥珀酸脱氢酶(SDH)(以下简称Bc SDH)的结合方式,阐明Bc SDH对SDHI类杀菌剂产生抗性的结构生物学机制,通过同源建模构建了Bc SDH的三维模型,通过分子对接预测了5种SDHI (异丙噻菌胺、氟吡菌酰胺、氟唑菌酰胺、吡噻菌胺和啶酰菌胺)与野生型和突变型Bc SDH的亲和力及结合模式之间的变化,分析其抗药性机制,对相关突变位点进行保守性预测,并分析突变类型。结果表明:5种SDHI与Bc SDH具有较强的亲和力,其中酸部分插入Bc SDH活性腔底,胺部分在活性腔口,能够形成牢固的疏水作用、氢键、卤键、π-π堆积作用和π-阳离子等相互作用。B-P225F氨基酸残基突变(以下简称突变)会造成活性腔口变窄,使得SDHI酸部分不能进入活性腔;B-P225L突变会造成异丙噻菌胺、氟吡菌酰胺和吡噻菌胺与靶标蛋白的结合模式发生变化,亲和力降低;B-H272R突变后,活性腔底变窄,与SDHI的亲和力下降。另外,保守性分析结果表明,B-P225和B-H272均位于Bc SDH的保守区域,B-P225F、B-H272R和BH272L突变可能为随机突变。因此推测Bc SDH的B-P225F和B-H272R突变可能是引起灰葡萄孢对5种杀菌剂产生抗性的主要原因,也可能是引起SDHI类杀菌剂之间交互抗性的主要原因之一;B-P225L突变可能降低灰葡萄孢对部分杀菌剂的敏感性,而不是引起Bc SDH对SDHI类杀菌剂产生交互抗性的主要原因。在实际生产中,应采取合理有效的抗性监测治理策略来延缓灰葡萄孢对SDHI类杀菌剂抗性的产生,在SDHI分子设计时也应考虑该位点氨基酸残基突变,避免产生交互抗性。
关键词: 灰葡萄孢 琥珀酸脱氢酶 杀菌剂 同源建模 分子对接 结合模式 抗性机制


石榴叶斑病球毛壳菌生长习性及杀菌剂筛选
《安徽农业大学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生长速率法研究了云南蒙自石榴叶斑病球毛壳菌菌丝生长的条件及有效杀菌剂。结果表明,球毛壳菌菌丝在26~34℃均能生长,适宜温度是26~32℃,最适温度为28℃;偏好75%~85%的相对湿度,最适相对湿度为85%;光照促进菌丝生长;pH值4.5~7.5时均适宜于球毛壳Bd-2菌丝的生长,最适pH值为6.5,表明该菌偏好弱酸性环境。不同碳源、氮源对球毛壳菌菌丝生长的影响均较明显,麦芽糖和蛋白胨对菌丝生长有显著的促进作用。随后,分别用75%百菌清、80%甲基硫菌灵和80%代森锰锌等3种常见杀菌剂,以及细辛、小桐子和夹竹桃等3种植物提取液在培养基上进行抑菌实验,从菌丝生长的抑制率大小初步鉴定80%甲基硫菌灵为该病害的有效杀菌剂;在3种植物提取液中,细辛提取液对球毛壳Bd-2的菌丝生长抑制率最高,4 mg·mL~(-1)抑菌率达100%。明确了云南蒙自石榴叶斑病球毛壳菌生长的环境条件及有效杀菌剂,为生产上化学防治提供了选择杀菌剂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石榴 叶斑病 球毛壳菌 生物学特性 杀菌剂 植物提取液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