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滇牡丹(模糊匹配)
8条记录
不同种皮预处理对滇牡丹种子吸水特性及萌发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2024

摘要:[目的]了解不同种皮预处理滇牡丹种子的吸水特性及萌发情况.[方法]测定4种不同种皮预处理滇牡丹种子萌发过程的物理吸水曲线并拟合曲线回归方程,进一步观测该批种子在15℃温箱中的萌发情况并进行相关分析.[结果]滇牡丹种子吸水到饱和所需的时间为144~216 h,浸泡时间与吸水量之间的关系符合对数曲线;萌发情况以50℃热水处理的滇牡丹生根率最高,达93.33%,其平均根长、平均侧根数、平均芽长、侧根率、萌发率均在各处理中最高;平均根长与平均侧根数、侧根率呈极显著正相关,萌芽率与平均侧根数、平均芽长、侧根率呈显著正相关.[结论]不同种皮预处理能有效提高种子吸水率,减少种子浸泡时间;种子播前通过较长时间(144~216 h)的水浸泡可提高滇牡丹种子的生根率,宜采用50℃热水处理滇牡丹种子.

关键词: 滇牡丹 种子吸水特性 萌发情况 曲线回归 相关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一带一路”背景下老挝西瓜产业现状及发展对策

中国蔬菜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老挝西瓜产业依托中国生产技术和中国市场而发展,是"一带一路"背景下,中国与东盟农业合作的代表.老挝气候利于早春西瓜栽培,能较好填补中国早春西瓜供应缺口;老挝西瓜生产总成本较中国类似气候地区如海南低1200~2600元·(667 m2)-1,中老铁路的通车也为老挝西瓜运输降低了成本,缩短运输时间;老挝西瓜生产同时也存在栽培技术落后、西甜瓜产业园区较少等问题,随着中国包括人才、良种良法、资金等资源的涌入,以及"一带一路"通道建设不断向中下寮平原区发展,将建立起完善的西瓜产业链,推动老挝西瓜产业.

关键词: 老挝 西瓜 产业发展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滇牡丹新品种'丽丹1号'

园艺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滇牡丹新品种‘丽丹1号’是从滇牡丹野生种群中的优良单株选育而来的新品种。花小、数量多,花色红、艳丽,花下垂,开花时花瓣平展,花梗细,直径1.49~3.04 mm,心皮数2~3。花期6月,果期8—9月。病虫害极少,易繁殖。适宜的生态幅广,可以在温带、寒温带地区栽培,也可盆栽观赏。

关键词: 滇牡丹 品种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滇牡丹PdANR基因克隆及表达模式分析

北方园艺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以不同时期不同花色的滇牡丹花瓣为试材,采用RT-PCR技术克隆得到PdANR基因的全长cDNA序列,并利用生物信息学预测PdANR蛋白的结构特征及理化性质,结合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分析PdANR基因在各色组织间的表达模式,以期为滇牡丹原花青素的相关研究提供参考依据。结果表明:PdANR基因含有一个1 011 bp的完整开放阅读框(OFR),编码336个氨基酸残基,蛋白分子量为36.46×10~3 g·mol-1,等电点为8.82,半衰期为30 h,不稳定指数为29.56,疏水指数为0.071,推测其为疏水性的稳定蛋白。同时,亚细胞预测显示该蛋白在细胞外中的分值最高。系统进化树表明,ANR蛋白具有明显的种属特性,其中PdANR蛋白与其它科植物的亲缘关系都较远。qPCR结果表明PdANR基因在花瓣、萼片及花药中均有表达,花瓣中的表达量会随着组织的发育而显著减少。

关键词: 滇牡丹 PdANR 基因克隆 表达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滇牡丹不同采种区种苗质量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对不同采种区的滇牡丹种子种苗质量进行评价研究,筛选出优良种质用于滇牡丹种苗生产.[方法]本研究探究了主成分分析法在评价种苗质量中的作用,并建立了滇牡丹种苗质量综合评价模型,在此基础上结合了聚类分析对不同采种区种苗质量作出了综合评价.[结果]通过主成分分析,13个性状可综合为3个主成分,其累计贡献率达88.95%.通过主成分的综合评价模型与聚类分析相结合的评价结果,综合评价模型中的猴子山、老君山种苗质量较好,在聚类分析中被聚在第Ⅲ类;G214国道、虎跳峡种苗质量次之,被聚在第Ⅳ类;丽鸣线种源归为第V类;拉井乡、冲古村、城东、达茨坝、滑雪场居群的种苗质量较差,被聚为第I类;通甸乡、羊拉乡居群的种苗最差,被聚为第Ⅱ类.[结论]主成分分析与聚类分析相结合评价种苗质量具有现实指导意义.

关键词: 滇牡丹 种苗 主成分 聚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同质环境条件下滇牡丹表型变异研究初报

中国农学通报 2020

摘要:利用2年生滇牡丹实生苗的13个表型性状,系统揭示不同居群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研究表明,同质环境条件下,13个表型性状的平均分化系数为99.57%,居群间表型分化系数的方差分量占82.76%,居群内表型分化系数的方差分量占0.32%。居群间的表型变异明显大于居群群内的表型变异,表明居群间的变异是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已有的研究中,天然居群表型性状的平均分化系数为98.51%,其中,居群间的表型变异为48.87%,居群内的表型变异为0.59%。相比而言,同质环境条件下,居群间的表型变异更大,居群内的表型变异更小。这一现象表明,引种驯化栽培后,居群内表型性状更加趋于稳定,居群间表型性状的差别更为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建立核心种质资源提供数据支撑。

关键词: 滇牡丹 同质环境条件 表型变异 居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覆盖处理对滇牡丹嫁接成活率的影响

山西农业科学 2018

摘要:以原生地(香格里拉、昆明)的滇牡丹和栽培牡丹品种为材料,利用凤丹牡丹作砧木及覆盖薄膜保温保湿措施对其进行嫁接繁殖、植株生长和开花结实性状比较研究。结果表明,滇牡丹和栽培品种嫁接成活率受温度、湿度环境影响较大,覆盖薄膜保温保湿嫁接成活率分别达67%~72%和76%~82%,而无覆盖薄膜保温保湿嫁接成活率仅为26%~32%和38%~53%;滇牡丹与凤丹牡丹砧木有良好的亲和性,嫁接苗植株生长旺盛,当年就能开花结实;嫁接苗木收集保存了一批滇牡丹不同花色类型的种质资源。研究结果暗示可通过嫁接方法异地收集保存滇牡丹种质资源和直接开发利用滇牡丹

关键词: 滇牡丹 种苗 嫁接繁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滇牡丹天然群体的表型多样性

西南农业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滇牡丹天然居群的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利用31个形态学指标对9个滇牡丹(Paeonia delavayi)的天然居群进行表型多样性研究。结果表明,31个表型性状的变异系数(c.v.)为3.22%~76.12%,种群间的平均变异系数为25.24%,表明滇牡丹居群的表型性状离散程度较高。在研究的9个居群中,纳帕海居群(NPH)和梁王山居群(LWS)分别具有最大和最小的变异系数,其变异系数分别为31.03%和20.11%。滇牡丹表型性状在居群间和居群内存在着丰富的表型多样性,31个表型性状的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73.62%,群体间的变异是其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利用居群间欧氏距离进行的UPGMA聚类分析结果表明,滇牡丹9个天然居群可以聚为3类,且表型性状没有严格依地理距离而聚类。基于滇牡丹的表型多样性及变异特征,应尽可能地保护较多的居群;从资源利用的角度则应尽量保护群体的完整性以保存其群体内所蕴藏的观赏性状。

关键词: 滇牡丹 表型多样性 表型分化 保护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