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热带亚热带玉米杂交种产量性状与云南立体生态环境互作分析
《安徽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利用7个CIMMYT亚热带玉米自交系与1个热带Suwan1优良自交系杂交,产生7个杂交组合,分别种植于云南19个不同的气候环境区域并进行鉴定。结果表明,各试点产量由高到低依次为宣威、石林、昭阳、昭通、楚雄、保山、大理、大姚、沧源、文山、墨江、曲靖、陇川、怒江、砚山、广南、普洱、会泽、德宏;各杂交组合在所有试点平均产量表现依次为YR806、YR803、YR801、YR805、对照(CK)、YR802、YR807、YR804,YR806(Suwan1×REC)高产性和稳产性表现最好,说明"Suwan1×REC"为较有利用潜力的杂优模式;所有杂交组合在石林、宣威、文山和砚山4个试验点表现均比对照品种增产;各组合在不同是生态环境区域产量表现差异显著,可根据各个生态区域选择适合的品种。


西部民族地区跨域生态环境协同共治的逻辑理路
《中南林业科技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 》 2021
摘要:西部民族地区跨域生态环境问题往往出现在不同的行政区划中,既表现出生态环境问题的共性,也表现出西部民族地区跨域生态环境问题的特殊性,造成西部民族地区生态环境"属地治理"的失灵,亟待革新生态环境治理模式.协同共治是一种旨在超越单一治理主体与破解跨区域范围的新型治理模式,与西部民族地区跨域生态环境治理诉求高度契合,能够协调和平衡各方利益,凝聚利益相关者的思想共识,增强利益相关者的内部合法性.因此,将协同共治嵌入西部民族地区跨域生态环境治理全过程,从理念构筑、法律规制、组织保障、制度安排四个维度进行路径探索,大力推进西部民族地区跨域生态环境的协同共治,进一步增强西部民族地区人民群众源自良好生态环境的获得感、幸福感、安全感.


元谋干热河谷肉山羊圈舍优化设计与实践
《草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圈舍设计是山羊养殖中重要的技术环节,已成为制约区域规模化、集约化养殖的主要因素。如何建立与完善舍饲养羊工艺模式,满足区域发展及生态建设的双重需求,正受到人们越来越多的关注。本研究分析了近10年云南干热河谷典型区元谋的气候特征,并对干热河谷气候环境条件下肉羊养殖场优化设计进行探讨及评价。结果表明,元谋干热河谷年平均温度21.9℃,年均降水量680.7mm,年均蒸发量3 640.5mm,主要气候特点是日照时间长,干湿季分明,常年高温干燥,盛行东南风,温差变化大,水热矛盾突出,因而干热河谷羊场优化设计的要点是依河谷走向选择地质稳定、便于生产管理的地段设置坐北朝南向的场区,工艺上注重防暑抗旱,平衡温湿及危害防控;同时,依据干热河谷气候环境特征优化设计的半开放-楼式高床羊舍,能有效降低圈舍温度,平衡舍内温湿度,提高区域饲养管理效率及促进草食畜饲养方式转变。


蔗叶还田对土壤理化性状、生态环境及甘蔗产量的影响
《土壤通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蔗叶中含有大量甘蔗所必须的碳、氮、磷、钾及其他微量元素,是一种数量多、可就地利用的优质有机肥源。蔗叶还田是缓解当前有机肥源不足的一项有效措施,也是增加土壤有机物和保持土壤生产力的重要途径,合理利用这部分资源对蔗糖产业的可持续性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针对国内外蔗叶还田技术的生态效应及对土壤性状和甘蔗产量的影响方面做一综合阐述。基于我国蔗叶还田的研究现状,指出应加强蔗叶还田长期定位监测试验,在建立监测数据库和不同技术标准、农机农艺结合及新型农机研发、病虫草害综合防治等方面需进一步开展系统、深入的研究。


不同基因型粳稻籽粒产量与功能成分的生态变异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云南省育成的14个功能型水稻品种(系)为材料,在新平、玉溪和寻甸3个生态点种植,研究不同基因型粳稻的产量和功能成分含量及其生态变异。结果表明:寻甸的水稻平均产量、有效穗数和结实率均显著高于新平和玉溪,以新平最低,玉溪每穗穗粒数显著高于新平和寻甸,不同地区粳稻千粒重差异不显著;通径分析表明,限制新平、玉溪、寻甸水稻产量的主要因素分别为每穗粒数、有效穗数、结实率;基因型、环境及其互作均对产量及其构成因素和稻米功能成分有显著或极显著的影响,稻谷产量、有效穗数、每穗总粒数和结实率主要受生态环境的影响,而千粒重受基因型控制,γ–氨基丁酸受生态环境的影响,总黄酮、生物碱受基因型及基因型与环境互作的共同调节,抗性淀粉含量主要受基因型控制;新平水稻糙米γ–氨基丁酸和生物碱含量较高,玉溪和寻甸2种成分含量相接近;总黄酮以玉溪点最高,寻甸较低;不同地区抗性淀粉含量差异较小。
关键词: 水稻 基因型 生态环境 总黄酮 γ–氨基丁酸 生物碱 抗性淀粉


中国云南稻作文化多样性与生态环境的关系探讨(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 2012
摘要:[目的]探讨云南是世界稻种和人类的起源中心之一。[方法]复杂的而独特的云南生态环境造就了云南成为中国稻种最大的遗传多样性和文化多样性中心及其人类童年的摇篮。[结果]云南稻种和人类遗传多样性及其文化多样性与生态系统多样性息息相关;云南稻作文化可划分为滇西南稻作文化多样性中心区、滇南哈尼壮族稻作文化扩散区、滇中水旱轮作稻作文化区和滇北稻作文化贫乏区四大类型。滇西南既是云南稻种的遗传生态多样中心和稻作文化多样性中心,又是云南作物种质资源起源及其多样化中心;既是东亚大陆、南亚次大陆和中南半岛之间的过渡中心,又是中原、印度和中南半岛三大文化与本土文化融合的核心区。[结论]云南是人类的起源进化与稻种起源演化密切相关的共同圈。


云南低纬高原生态环境对小麦籽粒硬度的影响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06 CSCD
摘要:试验对云南省有代表性的16个试点的18个田地麦区试品种进行了单籽粒硬度研究。结果表明,凤系02-98、临麦10号、963F7-4和靖0123的硬度值较高,分别为74.8、73.2、73.1和64.4,而楚22-41、022-3、楚21-35、00D2-33、楚20-7和99D2-405皆为软质麦。就地点而言,德宏地区和昆明地区较适合种植硬度值较高的小麦品种,而保山地区和大理地区适合发展软质小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