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直链淀粉质量分数快速检测方法研究-以云南元江水稻为例
《昆明学院学报 》 2022
摘要:为实现对水稻中直链淀粉质量分数的快速检测,开展检测方法的研究.以元江早、晚稻为测试对象,通过优化直链淀粉质量分数测量装置选择,结合基于定量分析的直链淀粉光谱数据预处理,近红外分析的淀粉质量分数差异检测和检测结果快速校正及优化,构建了一种快速检测直链淀粉质量分数的方法.与传统“碘比色法”比对结果显示,该检测方法测定结果与“碘比色法”基本一致;检测速率达到2份/min以上,而“碘比色法”仅为1份/min.说明该方法对元江早、晚稻直链淀粉质量分数的检测能够满足精度和效率的要求.


不同生态型低AC稻米蒸煮和食味品质特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生态型低AC稻米蒸煮和食味品质特性。【方法】对21份不同海拔种植的低AC稻米的蒸煮理化指标和RVA谱特征值进行测定,分析籼、粳稻低AC米的蒸煮和食味品质特性,以及各食味品质指标间的相关性;比较不同生态型低AC籼米蒸煮和食味品质特性差异,分析不同海拔种植条件下各食味品质指标间的相关特点。【结果】籼、粳低AC稻米的食味品质指标中,仅PAT和ASV的差异性分别达到显著和极显著水平;蒸煮理化指标间相关均不显著,而RVA谱特征值间相关较大,并与部分蒸煮理化指标相关显著。不同生态型低AC籼米的AC、FC和SBV存在显著性差异,受环境影响较大;随着种植海拔的降低,温度升高,AC和SBV降低,米饭变软变粘;不同生态型低AC籼米PKV、BDV和CSV相关性均表现一致,仅在遮放籼稻的AC与RVA谱部分特征值间有极显著相关性。【结论】低AC籼米GT显著大于粳米,其食味品质略优于粳米。低AC稻米蒸煮和食味品质特性主要由支链淀粉差异引起,RVA谱特征值中决定食味品质的关键指标是PKV,PKV越高,米饭更软更粘;GT较低,达到PKV所需的时间较短。不同生态型低AC稻米品种,种植海拔越低,AC越低,食味品质理化指标以及RVA谱特征值间的关系越密切。


云南野生稻籽粒淀粉合成关键酶活性测定
《广西植物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云南3种野生稻直链淀粉合成机制并利用其直链淀粉含量较低的优良品质,以云南3种野生稻和4种当地栽培稻为材料,研究野生稻灌浆期籽粒4种淀粉合成关键酶(包括ADPG焦磷酸化酶、可溶性淀粉合成、颗粒凝结型淀粉合成酶、淀粉分支酶)活性变化。结果表明,野生稻中4种淀粉合成酶的变化趋势与栽培稻相似,但活性有较大差别。颗粒凝结型淀粉合成酶的活性与直链淀粉含量呈正相关,说明在野生稻中同样是由颗粒凝结型淀粉合成酶控制直链淀粉的合成。同时发现在同一灌浆期,同种材料中可溶性淀粉合成酶和淀粉分支酶的活性变化呈相反趋势,推测这两种酶之间可能在淀粉合成过程中存在某种反馈调节机制。


云南糯玉米地方品种的籽粒淀粉的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06 CSCD
摘要:对87份云南糯玉米资源的淀粉含量进行了研究。结果显示:①87份云南糯玉米地方品种的籽粒粗淀粉含量在63.08%~76.06%,变异系数为3.93%。其中,有8个糯玉米品种的籽粒粗淀粉含量大于70%,230455的籽粒淀粉含量为76.06%,属高淀粉玉米。②参试品种的支链淀粉和直链淀粉含量与粒色的相关系数分别为r=-0.680**和r=0.680**,呈极显著相关;与来源地的海拔(r=0.218*和r=-0.218*)、相对湿度(r=-0.237*和r=0.237*)、纬度(r=0.231*和r=-0.231*)呈显著相关。根据研究结果对高淀粉含量的云南糯玉米的利用方法和支链淀粉含量的基因调控机制进行了初步探讨。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