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秋海棠(模糊匹配)
5条记录
4种秋海棠花香挥发性物质测定与特征香气成分分析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4种秋海棠为试验材料,采用顶空固相微萃取(HS-SPME)与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测定花香挥发性物质,并通过香气活性值(OAV)和主成分分析鉴定不同种类的特征香气和主要香气物质.结果表明:①4个秋海棠种类中共检测到54种挥发性物质,萜烯类和苯类/苯丙素类化合物种类较为丰富,各种类花朵挥发性物质总含量不同,柳叶秋海棠最高,其次为中华秋海棠和假厚叶秋海棠,里氏秋海棠最低;②4种秋海棠中共鉴定出15种特征香气物质(OAV≥1),芳樟醇、β-月桂烯、D-柠檬烯、癸醛在不同种类中具有较高香气活性值,与各种类自身的特征香气物质一起形成各自独特香气,假厚叶秋海棠花朵更加突出果香气味,中华秋海棠花朵则更加突出草香气味,柳叶秋海棠花朵兼有果香、甜香气味,里氏秋海棠花朵则具有花香、果香和甜香气味;③各种类主要香气物质差异大,假厚叶秋海棠的主要香气物质为β-石竹烯,中华秋海棠的是α-法呢烯、β-罗勒烯、苯乙腈等,柳叶秋海棠中天竺葵醛、苯乙醇等贡献大,里氏秋海棠中则为二丁基羟基甲苯和十二醛.

关键词: 秋海棠 花香 挥发性物质 特征香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0种观叶秋海棠花粉活力检验方法筛选及活力测定

西南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观叶秋海棠不同种类花粉活力,对育种具有重要意义。【方法】采用TTC染色、I2-KI染色、孢粉染色法以及离体萌发培养方法检测秋海棠花粉活力,比较不同检测方法和不同种类之间花粉活力大小的差异。【结果】孢粉染色法较其他3种方法测定效果好;30种观叶秋海棠花粉均有活力,花粉活力范围为34.83%~98.58%,花粉活力橙花秋海棠最高,火焰最低;不同种类间花粉活力差异大,11个野生种和1个商业品种的花粉活力均高于90%,花粉活力在80%~90%和70%~80%的种或品种各有6个,60%~70%的有3个,冰川花粉活力稍低,为58.61%,小可爱(43.88%)和火焰(34.83%)的则更低,不到50%;另外火焰不同开放天数雄花的花粉活力随开放天数的增加呈先增大后减小趋势,开花5 d花粉活力最高(42.15%),雌花自开放到凋落,其柱头均有可授性。【结论】孢粉染色法可以快速有效的测定秋海棠植物花粉活力,秋海棠花粉活力多样性丰富,28个种类正常可育,杂交时可作父本,2个种类为低不育,更适合做母本,火焰若做父本,应采集开放5 d的花粉,该项研究对提高杂交效率具有实际指导意义。

关键词: 秋海棠 孢粉染色 花粉活力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7种秋海棠叶片斑纹结构及遗传特性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7种(品种)秋海棠为材料,观察叶片斑区和非斑区组织结构、测定叶绿素含量及叶绿素荧光参数F_v/F_m值,分析叶片斑纹的形成原因及银点秋海棠点状斑的遗传特性。结果显示:(1)银点秋海棠、铺地秋海棠、假厚叶秋海棠、‘皮卡’和‘非洲丛林’叶片斑区的上表皮细胞与栅栏组织细胞间存在空隙,非斑区则没有空隙,彩纹秋海棠和‘虎斑’的斑区与非斑区上表皮细胞和栅栏组织细胞间均紧密相连。(2)7种(品种)秋海棠叶片斑区和非斑区都具有完整的叶绿体超微结构,类囊体膜丰富,基质和基粒片层清晰;银点秋海棠、假厚叶秋海棠、‘皮卡’和‘非洲丛林’斑区的叶绿素a、b及总叶绿素含量均低于非斑区,而铺地秋海棠斑区和非斑区差别不大;除假厚叶秋海棠的斑区叶绿素荧光参数F_v/F_m值小于非斑区外,其余6种秋海棠均为斑区高于非斑区。(3)银点秋海棠与无斑种类杂交,杂交后代叶片有斑和无斑的植株约为1∶1,而其自交后代中有斑和无斑的植株比例近3∶1。研究发现,银点秋海棠、铺地秋海棠、假厚叶秋海棠、‘皮卡’和‘非洲丛林’的叶斑属于空隙结构型,彩纹秋海棠和‘虎斑’叶斑属于色素型。银点秋海棠点状叶斑与无斑是1对可遗传的相对性状,白色点状斑为显性性状。

关键词: 秋海棠 叶片斑纹 叶片组织结构 叶绿素含量 F_v/F_m 遗传特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4种秋海棠基因组大小比较与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34种野生秋海棠(包括4个变种)为试材,水稻(Oryza sativa L.subsp.japonica Kato)为外标,采用流式细胞法测定其基因组大小,比较不同种、组之间基因组大小的差异,并分析与染色体数的相关性。结果表明:34种秋海棠基因组大小在0.292~2.554 pg之间,最大值约为最小值的9倍,平均基因组大小为0.863 pg,最小的为盾叶秋海棠(Begonia peltatifolia H.L.Li),最大的为水鸭脚秋海棠(B.formosana(Hayata)Masam.)。中国原产的30种秋海棠平均基因组大小(1C=0.925 pg)较南美洲原产的4种的(1C=0.398 pg)大,中国台湾原产的3种秋海棠基因组均比大陆原产的27种的大。中国原产秋海棠不同组间基因组的大小存在差异,同一组内基因组大小亦不相同,本研究所测材料以四室组的基因组最大,为1.285 pg,组内变化近3.2倍;秋海棠组和二室组次之,分别为0.895 pg和0.888 pg,组内变化近6.4、6.8倍;侧膜胎座组基因组最小,为0.721 pg,组内变化约1.2倍。相关性分析表明秋海棠基因组大小与染色体数无显著相关性。本结果可为秋海棠遗传多样性分析及基因组学研究提供一定的基础数据。

关键词: 秋海棠 基因组大小 染色体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秋海棠~(60)Co-γ射线照射诱变效应研究初报

江苏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秋海棠属的5个种进行了60Co-γ射线照射诱变研究。结果表明,秋海棠的半致死剂量在10~20 Gy之间。60Co-γ射线照射秋海棠容易造成植株普遍的矮化,茎变弯;植株在生长过程中部分叶片会发生不同程度的变异;照射易延迟植株的花期,辐射的剂量越高,花期越晚。60Co-γ射线照射有利于发生较多形态的观叶秋海棠植株变异,在诱变育种中有积极的作用。

关键词: 秋海棠 60Co-γ射线 诱变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