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咖啡响应低温胁迫的研究进展
《热带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咖啡是全球热带亚热带地区重要的经济作物之一,随着近年来我国咖啡消费量的高速增加,咖啡产业逐渐在繁荣边疆少数民族经济发展,推进边疆地区乡村振兴中占据重要的地位.低温是影响咖啡生长发育和高海拔种植的主要非生物胁迫因素之一.为明确咖啡响应低温胁迫的研究现状,文章以"咖啡""低温""抗冷性"为关键词检索国内外相关文献,综述了国内外在咖啡抗冷性方面的研究进展.基于前人的研究,文章从低温胁迫对咖啡生长、光合、生理变化、分子基础等方面归纳了相关研究,从品种选育和外源调控两个方面总结了提高咖啡低温耐受性的策略,并对未来的研究方向进行了展望.


云南粳稻苗期响应低温胁迫的转录组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低温是影响水稻生长、发育和生产的环境因素,鉴定水稻耐冷新基因,揭示耐冷新机制是提高水稻耐冷性的重要途径。【方法】以苗期低温处理0、12、24、36 h的耐冷水稻品种云科粳1号为试验材料,利用转录组测序技术筛选与低温胁迫紧密相关的代谢通路和差异表达基因。【结果】共获得云科粳1号转录组数据76.16 Gb,与参考基因组位置的比对效率达93.56%。基因表达数量韦恩图显示,低温胁迫12、24、36 h后有781个基因共表达。三个比较组合(L2 vs L1、L3 vs L1、L4 vs L1)差异基因统计分析显示,L2 vs L1差异基因数为6444个,L3 vs L1差异基因数为10 269个,L4 vs L1差异基因数为12 576个。不同比较组合基因GO功能富集将差异基因分为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三大类,其中,L2 vs L1差异基因生物过程、细胞组分和分子功能占比为63.11%、12.25%、24.64%,L3 vs L1差异基因各自占比为62.57%、13.54%,23.89%,L4 vs L1差异基因各自占比为62.71%、13.69%、23.60%;KEGG代谢通路富集分析表明,植物激素信号转导代谢、植物MAPK信号通路、甘油磷脂代谢通路等参与响应低温胁迫过程。实时荧光定量分析表明,MYB转录因子、WRKY转录因子、蛋白磷酸酶7个参与低温胁迫响应相关的差异表达基因qRT-PCR表达模式与RNA-seq的一致。【结论】云科粳1号具有较强的耐冷性,GO和KEGG代谢通路分析表明,植物MAPK信号、植物激素信号转导及甘油磷脂代谢等均参与响应低温胁迫过程。本研究为水稻耐冷基因克隆及耐冷机制解析提供了理论依据。


372份花生种质资源的耐冷性评价及耐冷种质筛选
《中国油料作物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低温是限制花生生长的重要非生物胁迫因子之一,选育耐冷品种是解决低温冷害最直接有效的手段。本研究以国内外收集的372份花生种质资源为研究对象,对其在温暖区(武汉)和冷凉区(昆明)两种不同生态环境下的产量相关性状及品质进行分析,采用隶属函数法结合连锁聚类分析,筛选优异耐冷资源,并分析冷凉气候对产量相关因子及品质的影响,筛选关键耐冷性鉴定指标,对其耐冷性进行鉴定评价。结果表明,花生的植株、产量和品质主要受结荚期和饱果成熟期温度、光照和积温等影响,温度和积温越高、光照时间越长,产量和含油量、蛋白质等含量越高,油酸、亚油酸和蔗糖含量越低,且不同材料对低温的耐受性存在差异。对综合耐冷评价值(D)进行聚类分析,将372份材料划分为4类,第Ⅰ类属于强耐冷型共2份;第Ⅱ类属于耐冷型共86份材料;第Ⅲ类属于不耐冷型共280份材料;第Ⅳ类属于敏感型共4份材料。采用多元逐步回归分析法,建立花生田间耐冷性评价模型Y=-0.002+0.003X1+0.008X2+0.002X3+0.001X4,并筛选出相对百仁重、相对单株果数、相对株高和相对单株产量可作为花生田间耐冷性初筛选指标。本研究为花生耐冷性新品种培育和相关理论研究提供基础材料和高效鉴定方法。
关键词: 花生 耐冷性 评价指标 隶属函数法 多元回归分析法


低温胁迫对滇丁香生理效应影响及抗寒性的诱导
《分子植物育种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滇丁香为试材,在低温胁迫(6℃)下,探究滇丁香生理生化随时间变化的规律及外源激素诱导抗寒性的作用.随着低温胁迫时间的增加,脯氨酸(Pro)含量和相对电导率逐渐增加.丙二醛(MDA)含量和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呈现先升后降的变化趋势,叶绿素含量则持续下降.低温胁迫下,100 mg/L的水杨酸(SA)和1 000 mg/L肌醇处理,与对照组相比,减缓了滇丁香的相对电导率的大小、Pro含量和MDA含量增加速度,增加了叶绿素的积累,增强了 POD酶的活性,提高了滇丁香的抗寒性,为滇丁香在园林中的应用提供了解决途径.


不同海拔来源云南地方稻种资源各生育时期耐冷性鉴定评价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以不同海拔生态区来源的307份云南地方稻种资源为试验材料,进行了水稻发芽期、芽期、苗期、孕穗开花期等4个生育时期耐冷性的鉴定评价。鉴定结果表明,云南地方稻种的各生育时期耐冷性分级与其分布的生态区海拔高度均呈显著或极显著的负相关,即云南地方稻种的耐冷性与其来源生态区的海拔高度密切相关,分布在高海拔生态区的地方稻种各生育时期的耐冷性明显强于分布在低海拔生态区的地方稻种。各生育时期耐冷性间均表现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说明各生育时期耐冷性相互可作为耐冷性评价的间接指标。通过4个生育时期耐冷性的鉴定评价,筛选出发芽期和苗期耐冷性均达1级的冷水谷、茨中黄谷、接骨糯、陇川糯等极强耐冷地方稻种20份;筛选出发芽期和孕穗开花期耐冷性均达1级的小黑谷、齐头谷、云南谷等极强耐冷地方稻种9份;筛选出苗期和孕穗开花期耐冷性均达1级的八月糯、烂地谷、傲冷农等极强耐冷地方稻种18份;筛选出发芽期、苗期、孕穗开花期3个时期耐冷性均达1级的极强耐冷资源矮脚细。这些耐冷性极强的优异种质在针对多个生育时期耐冷性的育种改良和新基因发掘中具有重要利用价值,应在今后育种和新基因发掘研究中加以利用。
关键词: 云南地方稻种 不同生育时期 耐冷性 海拔 相关性 耐冷种质


云蔗型甘蔗品种(系)在北缘蔗区的表现及抗寒性评价
《中国糖料 》 2017
摘要:测定了23个云蔗优良品种在四川蔗区自然低温寒害条件下的抗寒性(对照种为ROC22)。结果表明,云蔗03-194、云蔗05-51、云蔗05-49、云蔗07-2007、云蔗08-1095、云蔗08-1609、云蔗05-326和云蔗07-2178八个品种(系)高产高糖,抗寒性好;云蔗06-193、云蔗04-622、云蔗03-258、云蔗06-407、云蔗05-211、云蔗05-39和云蔗08-1145七个品种(系)农艺性状和抗寒性总体优于对照,其它参试品种不及ROC22。


低温胁迫对不同百合主要生理指标的影响
《植物生理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文以12个市场流行的商业品种与2个野生种百合作为实验材料,研究其幼苗在低温胁迫下的生理机制。通过方差分析与隶属函数分析对低温胁迫后的幼苗的超氧化物歧化酶(SOD)、过氧化物酶(POD)、过氧化氢酶(CAT)、脯氨酸(Pro)、相对电导率(REC)、丙二醛(MDA)的变化规律进行研究,并对14个品种(种)及百合各系列抗寒能力进行综合评价。分析结果表明,植物的抗寒机制是一个复杂的生理生化过程,其抗寒能力的强弱是由多种复杂的因素控制的结果,而非单纯的单一因素所决定。14个百合品种(种)的抗寒能力大小依次为:‘佳娜’>‘洛宾娜’>‘西伯利亚’>‘黄丝带’>‘蒙特马什’>兰州百合>岷江百合>‘白狐狸’>‘雪皇后’>‘王室落日’>‘王室之歌’>‘发光’>‘里昂’>‘布鲁勒’。百合品种(种)间抗寒性差异较大,而系列内差异较小。
关键词: 百合 抗寒性 抗氧化酶 丙二醛 相对电导率 脯氨酸


几种云南特有蔷薇资源的抗寒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维西蔷薇、大花香水月季、粉红香水月季、丽江蔷薇和中甸刺玫等几种云南特有的蔷薇野生资源为试验材料,研究了-5℃到-30℃低温胁迫下叶片相对电导率(REC)、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及丙二醛(MDA)含量等抗寒性生理指标与抗寒性的关系,并利用Logstic方程拟合低温半致死温度(LT50)和枝条恢复生长试验对抗寒性进行评价。结果表明:相对电导率随胁迫温度的降低呈"S"型曲线变化,可溶性蛋白含量、可溶性糖含量、丙二醛含量均随温度降低不断上升。枝条发芽率和成活率则随温度降低而减小。维西蔷薇的半致死温度最高,中甸刺玫的最低,分别为-15.71和-26.19℃。它们的抗寒性依次为:中甸刺玫>丽江蔷薇>粉红香水月季>大花香水月季>维西蔷薇。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