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肥料效应(模糊匹配)
4条记录
氮磷钾配施对木薯饲用产量的动态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探明氮、磷、钾配施对木薯不同饲用部位产量的影响及肥料效应,为木薯规范化施肥和保障木薯粮饲化原料供应提供依据。采用“3414”设计进行田间试验,测量不同时间点木薯饲用部位产量,进行肥效互作效应分析、单因素效应分析,筛选出最优施肥方案。结果表明,不同施肥处理在不同时间点对木薯饲用部位产量的影响不同。氮素在木薯茎叶生长发育中起到重要作用,钾素对地下块根的生长有较好的促进作用,木薯对磷素的吸收较为稳定,植后3~8个月,施入中低水平的磷均能保证生长所需。收获全株木薯或地上部分饲用应补充充足的氮素,氮肥用量75~150 kg/hm2。随着生育期的推进,植后8个月,木薯的生长逐渐由地上部分转向地下部分,继续维持较高生物量需补充适量的钾肥,N2P2K1(N 150 kg/hm2,P 150 kg/hm2,K 150 kg/hm2)处理具有最高的增产率(较空白处理增产27.02%)。不同施肥处理对木薯鲜薯产量的影响不同,且不同时间影响也不同。收获木薯块根饲用应在植后6~8个月,补充钾肥150~450 kg/hm2更有利于提高木薯产量。氮肥虽能促进木薯茎叶生长,但后期高氮不利于块根淀粉积累,在木薯饲用的施肥管理中,应根据不同生产目标合理施用氮、磷、钾肥。

关键词: 木薯 氮磷钾配施 饲用产量 肥料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松苗木氮磷施肥效应分析及回归模型的建立

河北农业大学学报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氮、磷肥不同配比对云南松苗木生长的影响,本试验以2年生云南松苗木为研究对象,采用氮、磷2因素3水平的3×3回归试验设计,分析氮磷配施后对云南松苗木生长的影响,并建立回归模型。结果表明:氮磷配施显著促进苗木的生长。N、P配施对云南松苗高、地径的生长和各器官生物量积累的效果好于单施N、P。施肥各处理的苗高、地径、根、茎、叶、单株生物量均高于处理1(CK),其中处理5N1P1(N:0.4 g/株,P:0.8g/株)显著促进苗高、地径的生长和各器官生物量积累。建立回归模型得出苗高、地径及各器官生物量随N、P增加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对N、P肥效而言,整体为:+NP>+N>+P。氮磷配施显著促进2年生云南松苗木生长,苗木生长最佳施肥理论认为2年生云南松苗木适宜N:0.47~0.59 g/株,P:0.37~0.84 g/株,适宜的氮磷配比范围为1∶0.63~1∶1.78。

关键词: 云南松 氮磷配施 肥料效应 生长效应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冬马铃薯肥料效应研究初探

云南农业科技 2017

摘要:在现代农业中,准确有效把握N、P、K施肥量,提高肥料农学效率,是农民增产增收、节本增效的有效措施。为更好地掌握冬马铃薯生产过程中肥料施用的定量化、标准化,进行"3414"试验。通过试验研究分析N、P、K的合理施用量及肥料农学效率,种植前、种植后土壤养分变化情况,增产增收的效果等。结果表明,N、P、K 3因素对马铃薯产量贡献率最大是K肥,其次是N肥,而P肥有一定影响,但效果不显著。N、P、K最佳经济施肥量分别为N 105 kg/hm~2,P2O590kg/hm~2,K_2O 180 kg/hm~2(N∶P∶K=7∶6∶12)。

关键词: 马铃薯 “3414”试验 肥料效应 施肥量 贡献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荷兰豆施肥效应及施肥指标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摸清昆明地区荷兰豆氮、磷、钾的肥料效应及施肥指标,有效指导农业生产。【方法】对2013年以来昆明市晋宁县开展的5组荷兰豆"3414"田间试验进行肥料效应和肥料利用率分析。同时,结合昆明市当前土壤养分含量情况,对土壤养分含量与荷兰豆的施肥量、空白产量、相对产量进行相关性分析。【结果】昆明地区荷兰豆的最大施肥量为氮25~47 kg/667m~2,磷10.9~21 kg/667m~2,钾20~33 kg/667 m~2,平均施肥配比为1.4∶0.7∶1,推荐最佳施肥量为氮16~22 kg/667 m~2,磷8~11 kg/667m~2,钾11~16 kg/667 m~2。研究同时表明:土壤养分测试值和荷兰豆相对产量之间没有明显的相关性,土壤碱解氮同荷兰豆的最大氮肥施肥量有较明显的负相关。【结论】在昆明地区可以用土壤碱解氮的测试值来建立氮的施肥指标,并根据氮、磷、钾的施肥配比来指导生产上施肥。

关键词: 荷兰豆 肥料效应 施肥指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