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草果(模糊匹配)
14条记录
不同产地草果种质资源抗寒性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2024 CSCD

摘要:本研究旨在筛选抗寒能力较强的草果种质资源,为草果的杂交育种和栽培提供重要依据,推动草果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将出苗至移栽满6个月的不同产地的草果植株作为材料,进行低温胁迫3 d(低温恒温培养箱参数:4℃,12 h黑暗,12 h光照,90%湿度),测定其生理生化指标,运用相关性分析、主成分分析和隶属函数分析对不同产地的草果种质资源进行抗寒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低温胁迫下(4℃),草果叶片叶绿素含量和抗氧化酶活性下降,电导率、丙二醛含量、可溶性糖含量、可溶性蛋白含量呈现不同程度上升。通过隶属函数分析得到抗寒性强弱综合排序依次为:DH-LC>BS-TC>NJ-GS-GLB>WS-MG>PE-ZY>PE-LC。6个不同产地的供试种质中DH-LC的抗寒能力最强,可将DH-LC作为草果抗寒杂交育种和栽培的良好材料。

关键词: 草果 种质资源 低温胁迫 抗寒性筛选 隶属函数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经典名方中草果的本草考证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4 北大核心

摘要:该文通过查阅历代本草、医籍、方书并结合近现代文献资料,对草果的名称、基原、学名考订、产地、入药部位、品质评价、采收加工及炮制、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的历史沿革进行了系统的梳理与考证,为含此类药材经典名方的开发和利用提供依据.经考证可知,"草果"一名最早见于北宋《太平惠民和剂局方》,历代本草均以草果为正名,尚有草蔻、豆蔻、漏蔻、老蔻、草豆蔻等别名.历代所用草果的主流来源为姜科植物草果Amomum tsaoko的干燥成熟果实,但宋代草果常作为豆蔻或草豆蔻的别名,明代《本草品汇精要》是最早将草果作为单独药材分条记载的本草,清代及其以前受早期古籍的影响,仍有部分书籍将草果与其他姜科植物混淆,直至近现代才将其区分开来.历代本草记载草果的产地为云南、广西,后逐渐扩充至贵州等地,现云南为我国草果种植面积最大的省份,成为草果的主产区.近代以来总结其品质以个大、饱满、色红棕、气味浓者为佳.古代记载草果的采收时间为阴历八月,多为去壳生用或煨炒;现今草果的采收期一般在10-11月,采收后晒干或烘干.关于草果的性味归经、功能主治的记载古今文献基本一致,即性温,味辛,归脾、胃经,燥湿温中、截疟除痰,用于寒湿内阻、脘腹胀痛、痞满呕吐、疟疾寒热、瘟疫发热.基于考证结果,建议开发含草果药材的经典名方时,选用A.tsaoko为其药用基原,炮制方法可根据处方要求,未标明炮制要求的可以生品入药.

关键词: 经典名方 草果 本草考证 基原 产地变迁 品质评价 采收加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多酚、黄酮功能性成分导向的草果种质资源评价

热带作物学报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果是一种富含多酚和黄酮的药食同源作物。功能性草果资源的研究评价是育种利用和产业化开发的核心。本研究旨在草果资源的通便活性成分多酚、黄酮含量及抗氧化活性差异分析,进行草果种质资源的筛选评价,探讨成分积累的可能因素。对来自老挝、缅甸,我国四川、广西、云南的57份草果资源,采用福林酚法、NaNO2-Al(NO3)3-NaOH比色法分别测定草果水提物的多酚、黄酮含量和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分析多酚和黄酮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地理因子之间的相关性。结果表明:采用广靶代谢组学检测草果水提物的组分构成,检测出草果水提物中含量最高的为黄酮(46.34%)和多酚(15.98%);通过小肠墨汁推进实验验证草果水提物具有润肠通便功效;纺锤形草果资源的多酚和黄酮含量高于椭圆形果和圆形果,国外和我国云南怒江的草果资源的黄酮含量高于其他地区种质;草果多酚、黄酮含量与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海拔高度呈显著正相关(P<0.05),与经度(P<0.05)、纬度(P>0.05)呈负相关,因此推测草果多酚和黄酮的积累可能与温度、光照、紫外线、土壤水分有关。以多酚和黄酮含量作为评价指标,将草果资源分为3个等级,利用该方法筛选到优良草果资源为我国云南怒江种质GS-3、GS-10和国外种质MDL-1、MGK-2。研究结果可为草果质量等级评价体系的建立提供分析方法,不但可以指导草果资源的考察和收集,而且可为草果资源的育种研究和新产品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草果 多酚 黄酮 DPPH自由基清除能力 种质资源 评价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果叶斑病类致病菌对新型低毒药剂的敏感性及交互抗性

南方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高效防治草果叶斑类病害的绿色低毒药剂,为草果叶斑类病害的绿色防控和生态种植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3种草果叶斑类病害(炭疽病、叶瘟病和叶斑病)的强致病菌[炭疽菌(Colletotrichum sp.)、灰梨孢菌(Pyricularia grisea)和茎点霉(Phoma sp.]为材料,采用菌丝生长速率法测定6种药剂(嘧霉胺、腈菌唑、咪鲜胺、代森锰锌、嘧菌酯和吡噻菌胺)对草果叶斑病类致病菌株的敏感性和毒力变异系数;通过药剂间交互抗性分析,筛选具有较好协同作用的药剂组合.[结果]吡噻菌胺和咪鲜胺对炭疽菌和灰梨孢菌的毒力最强,与其他药剂的半最大效应浓度(EC50)差异显著(P<0.05),其中吡噻菌胺和咪鲜胺对炭疽菌的EC50平均值分别为0.04和0.08μg/mL,吡噻菌胺对炭疽菌菌丝生长抑制率均在61.68%以上,最高达93.57%.6种药剂对茎点霉均具有较高毒力,EC50介于0.17~4.99μg/mL,其中咪鲜胺和嘧菌酯的毒力最强.6种药剂对3种病原菌的毒力变异系数分析结果显示,吡噻菌胺和咪鲜胺2种药剂的毒力虽然较强但变异系数较大,对病菌存在较大的个体差异.各药剂对3种病菌的lgEC50相关性分析结果显示,吡噻菌胺、咪鲜胺和腈菌唑3种药剂间具有较高的交互抗性(P<0.01);而吡噻菌胺和咪鲜胺分别与嘧霉胺、代森锰锌、嘧菌酯之间交互抗性较小.[结论]吡噻菌胺和咪鲜胺单剂分别与嘧霉胺、代森锰锌、嘧菌酯的复配剂可作为草果叶斑病类病害的新型低毒防控药剂在草果生态种植中推广使用.

关键词: 草果 叶斑病类病害 抗性评价 药剂筛选 交互抗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果三种真菌性叶部病害病原鉴定及生物学特性测定

西南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云南省草果(Amomum tsaoko Crevost et Lemarie)3种叶部病害病原菌及其生物学特性,为草果叶斑病的防控提供理论依据.[方法]研究云南省怒江州草果种植基地内发现的3种真菌性病害,通过单孢分离培养获得CG-N01、CG-N02、CG-N03 3个菌株,分别测定其致病性,根据形态特征观察孢子形态,依据多基因序列分析(rDNA-ITS、LSU、tub2和tef-1α)的系统发育树对病原菌进行鉴定,并测定其生物学特性.[结果]菌株CG-N01、CG-N02、CG-N03形态分别符合梨孢属(Pyricularia costina)、茎点霉属(Phoma matteuciicola)、炭疽属(Colletotrichum simmondsii)种属典型特征;菌株 CG-N01 的 rDNA-ITS、LSU 和 tef-1 α 的序列长度分别为 489、901、475 bp(登录号分别为 MN596209、MN689811和MN696687),菌株 CG-N02 的 rDNA-ITS、LSU 和 tef-1α 的序列长度分别为 517、997、529 bp(登录号 MN596212、MN650644 和 MN696686),菌株 CG-N03 的 rDNA-ITS、tub2 和 tef-1α 的序列长度分别为560、926、738 bp(登录号MN596210、MN650645和MN696688);纯化病原菌株分别与梨孢属(P.costina)、茎点霉属(P.matteuci-icola)和炭疽属(C.simmondsii)具较高同源性.生物学特性测定表明,菌株CG-N01在温度28℃、光照黑暗交替、pH 6.0条件下有利于菌丝生长和分生孢子形成;菌株CG-N02和CG-N03在温度25℃、光照黑暗交替、pH 8.0条件有利于产孢.[结论]本研究首次报道炭疽属(C.simmondsii)可侵染草果植株并引起草果炭疽病,并对草果叶斑病、叶瘟病和炭疽病病原物进行生物学特性测定,为草果病害的多样性研究和田间有效防治提供科学依据和理论支撑.

关键词: 草果 叶部病害 生物学特性 多基因序列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果的本草考证

中国实验方剂学杂志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草果作为传统药食同源中药,在我国有着悠久的栽培和应用历史。伴随草果开发利用的深入,其经济价值显现,相关产业发展潜力巨大,并在山区扶贫攻坚中扮演重要角色。实际生产和资源利用过程中,草果基原植物较混乱,品种源流、药用历史缺乏系统报道。笔者通过查阅历代本草书籍和文献,对草果名称、植物来源、道地产区变化、传统应用进行考证。结果显示,古代文献中记载草果入药最早为宋代,其别名、异名繁多,古今差异较大,现代记载其别名"红草果""白草果""土草果""草果仁"与草果名称极为相似,但并非一物,应加以区分;明朝时期草果的品种来源复杂,常与豆蔻、草豆蔻归为一类入药,直到清朝《本草从新》才明确将其单列为一种药材,与混淆品区分开;含草果的方剂有草果饮、草果散、草果丸、草果熟水等,其可根据不同病证连皮或去壳以仁入药,以水或酒煎制汤剂为主,另有炒制、盐制、姜制、面粉煨制等炮制方法;历代本草文献中对草果性味归经和功效主治的记载基本一致,认为本品辛温无毒,具有温中止呕、消食导滞、破瘴截疟、逐痰祛邪等功效。以上研究为草果正本清源、药材质量控制及资源开发利用提供了理论依据。

关键词: 草果 本草考证 品名 基原 产地变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草果地理分布特征及表型变异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合理开发和利用草果资源,2019年对云南、广西7个产地进行资源调查,基于物种分布信息,结合最大信息熵模型和地理信息系统分析其适宜产区,同时对57份种质资源的15个果实及果穗性状进行评价。最大信息熵模型预测结果显示,草果的地理分布范围为99.1~112.8°E、20.5~30.4°N,高度适生区面积为48.14×104 km2;主要分布在云南、贵州、四川及广西西部;各气候因子中,6月份降水量、温度季节性变化标准差、降水量季节性变异系数、年平均温度、10月份的光照强度、最干月降水量对该物种的地理分布影响较大;资源调查发现云南是草果的主产区,产地包括滇东南、滇西北和滇西;产地间生境差异大,形成多种草果种植模式:(1)尼泊尔桤木林+草果,(2)杉木林+草果,(3)核桃林、漆树林或喜树林+草果,(4)混合原生林+草果;草果表型数据分析显示,其表型变异式样丰富,15个性状变异系数均值为27.34%,各性状中,挥发油得率的变异系数最大(53.54%),果宽变异系数最小(7.43%);相关性分析表明,果实、果穗等性状间相关性较强;基于性状的聚类分析显示,57份资源可分为7类,其中Ⅰ类、Ⅲ类和Ⅴ类包含不同的产地;主成分分析显示,前5个主成分累计贡献率达80.53%,可解释性状的大部分信息,综合性状特征筛选出18份种质资源,尤以怒江州贡山县的果实为佳。以上研究结果为揭示草果资源地理分布特征、合理规划种植区、筛选优质草果资源提供理论依据。

关键词: 草果 资源调查 地理分布 表型性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干燥程度草果果实形态及种仁挥发油的变化规律

中国调味品 2021 北大核心

摘要:草果药食同源,主要化学成分为挥发油,具有调味和温中燥湿的功效。文章比较了不同干燥程度草果果实形态、种仁挥发油得率和挥发油成分在含量和组分上的差异。收集50℃烘干0,12,24,36,48 h的果实样品,记录果实形态的各项指标,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测定不同烘干程度草果种仁挥发油得率,并利用气相色谱-质谱(GC-MS)联用技术分析其挥发油成分及含量的异同。结果表明,在干燥过程中果实果皮厚度及重量呈下降趋势,12~24 h下降最明显,种仁重量变化较平稳;种仁挥发油得率呈线性升高,至48 h恒重时,挥发油得率最高为2.72 mL/g;种仁中共鉴定出38种化合物,在0~48 h 5个时间段分别检测出26,23,21,22,26种成分;主要包含烯烃类16种、醛类7种、芳香烃类3种、醚类1种、醇类11种;干燥程度不同导致(1R)-(+)-α-蒎烯等化合物含量减少至未检测出;1,8-桉叶素等有效成分的相对百分含量呈先上升后下降的趋势;α-水芹烯的含量则先下降后上升,峰值出现在48 h(4.71%);正新醛的相对百分含量变化基本保持不变。低温烘干处理对提高种仁挥发油得油率及其化学成分构成具有重要的影响,这为解释草果鲜品和干品的香气成分差异提供了参考依据,为该物种干燥加工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草果 干燥 果实形态 挥发油含量 挥发油组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4种不同的干燥处理对草果挥发性成分的影响

热带作物学报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不同干燥处理对草果挥发性成分的影响,对采自怒江州贡山县普拉底乡的新鲜草果样品分别采用自然晾干、55℃烘干、冷冻干燥以及熏干4种处理方式进行干燥,干燥处理后的果实分开为果壳和种仁,并分别粉碎成粉末,粉末用正己烷经超声提取获得提取液,提取液经GC-MS仪器检测分析,结果显示全部样品共检测出53个成分.其中熏干处理的果壳和种仁与其他3种处理的果壳和种仁相比在化合物种类偏多,但对应化合物的含量偏低,说明熏干处理后果壳和种仁的成分都变得丰富和复杂.而且在4种处理中都显示同一化合物在种仁中的相对含量明显比在果壳中的高,然而果壳在化合物种类上更丰富.由此说明不同干燥处理的果壳和种仁之间挥发性成分种类和含量上都呈现一定差异.该研究结果为草果后期的深加工、保存及应用提供了一定的技术参考.

关键词: 草果 挥发性成分 GC-MS 豆蔻属 姜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不同地区草果物理性状、精油含量及组成分析

热带作物学报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量云南省不同产地草果的物理性状、单粒重,并采用水蒸气蒸馏法提取草果挥发油,GC-MS法分析鉴定草果精油的化学成分。结果表明,云南省不同产地草果的物理长宽比和单粒重存在较大差异,水蒸气蒸馏法提取的精油,共分离鉴定出39种化合物,主要为单萜类化合物。不同产地的挥发油主要成分相似,含量存在差异,本研究可为鉴别草果真实性及评价其质量提供依据。

关键词: 草果 物理性状 挥发油 气相色谱-质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