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应用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AMP)快速检测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研究
《应用昆虫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opoyhedrosis virus,BmNPV)侵染家蚕Bombyx mori引起的家蚕核型多角体病(血液型脓病)在养蚕生产中发生较为普遍,对蚕业生产造成重大的经济损失。本研究建立了快捷有效的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loop-mediated isothermal amplification,LAMP)用于快速检测BmNPV,为蚕业生产提供了一个有效检测BmNPV和进行早期诊断的技术。该方法是针对BmNPV的pe38基因的6个区段设计的6条引物用于扩增检测,整个反应在恒温条件63℃下进行25 min,扩增产物用电泳法和可视法检测(用SYBR Green I染色)。结果显示,LAMP检测方法的灵敏度是常规PCR方法的100倍,能检测的范围为21个拷贝。另外,用4.86×108OBs/mL感染4龄起蚕,提取血淋巴DNA为模板,PCR在感染36 h后检出病毒DNA,LAMP法能检测感染12h后的样品。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环介导等温扩增技术 早期诊断 蚕业
养蚕生产中桑叶管理要点
《黑龙江农业科学 》 2013
摘要:桑叶是养蚕的基础,是蚕唯一的饲料,蚕的营养完全来源于桑叶,蚕的健康与桑叶管理有很大关系。现针对养蚕生产中桑叶管理易出现的问题,结合实际操作经验,从桑叶管理中的叶质选择、采集、运输、贮藏和调节等方面进行阐述。
浅谈云南蚕业的特殊性
《云南农业科技 》 2009
摘要:蚕桑业在中国是传统农业,"农桑"一词在很多涉农文献中出现。传统的蚕桑业产区江浙、两广、川渝等地在漫长的历史中形成了既有共性也有区别的蚕桑业生产技术,这是地区自然条件差异和人文差异造成的技术差异,主要体现在栽桑技术和家蚕饲养技术的差异。云南省在"东桑西移"中受益最大,但是省内行业界对云南蚕业的特殊性认识不到位,造成蚕业技术没有得到充分的应用,致使云南省桑园每公顷平均饲养蚕种量低下,严重制约着云南蚕业的行业效益。云南蚕业除具有共同的属性如综合性生产、生态型生产、劳动密集型生产、特产性生产、商品性生产外,还具有自已的特殊性,为了让蚕桑业的社会、生态和经济三大效益都能充分发挥,有必要认真认识云南蚕业的特殊性。
改革与创新是云南省蚕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
《云南农业科技 》 2008
摘要:云南省蚕业由于生产规模较小,不仅直接制约了生产效益的提高,也无法形成专业化的生产,限制了先进技术和机具的应用。生产规模已经成为制约云南省蚕桑生产发展的瓶颈。改革与创新是云南省蚕业现代化的必由之路,首先应从调整结构,形成专业化分工的区域化布局,探索桑地流转机制,扩大生产规模,加强生产基础建设,加快实用技术创新,实行产业化经营等方面入手,开拓蚕业现代化的新局面。"东桑西移"和西部大开发给云南省的蚕丝业发展带来了机遇,我们只有加快改革,以建立现代化的蚕丝业体系为目标,开拓创新,才能抓住机遇,实现云南省蚕业的大发展。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