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滇重楼及其近缘种的表型变异与资源评价
《热带作物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滇重楼及其近缘种为对象,通过表型性状调查结合多元统计分析,研究重楼属药用植物的表型变异及各性状对药材产量的影响。结果显示:16个表型性状中,株高、茎粗、叶形、叶宽、叶柄长等性状变异较大(CV值大于40.00%),萼片长、萼片数、花瓣数种间变异较小(CV值均小于25.00%)。5种重楼属植物表型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H’)为2.03~0.82;滇重楼和多叶重楼性状的遗传多样性指数平均值最高。主成分分析结合偏最小二乘-判别分析显示,多叶重楼、滇重楼的叶部和花部位性状与其他物种差异较大;南重楼和西畴重楼的株高、茎粗、叶宽、根茎长、根茎直径、根茎鲜重与其他重楼属物种差异明显;5种重楼属植物中南重楼与西畴重楼形态最接近,较难区分。相关性分析表明,重楼属植物地上性状与地下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的正相关(P<0.05或P<0.01);进一步利用变量投影重要性指标分析发现,根茎直径、根茎长、叶柄长、叶长、叶宽、花梗长、株高和花瓣长是筛选药用重楼高产种源的关键性状。
同质环境条件下滇牡丹表型变异研究初报
《中国农学通报 》 2020
摘要:利用2年生滇牡丹实生苗的13个表型性状,系统揭示不同居群表型变异程度和变异规律。研究表明,同质环境条件下,13个表型性状的平均分化系数为99.57%,居群间表型分化系数的方差分量占82.76%,居群内表型分化系数的方差分量占0.32%。居群间的表型变异明显大于居群群内的表型变异,表明居群间的变异是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已有的研究中,天然居群表型性状的平均分化系数为98.51%,其中,居群间的表型变异为48.87%,居群内的表型变异为0.59%。相比而言,同质环境条件下,居群间的表型变异更大,居群内的表型变异更小。这一现象表明,引种驯化栽培后,居群内表型性状更加趋于稳定,居群间表型性状的差别更为明显。研究结果可为建立核心种质资源提供数据支撑。
川滇蔷薇的种下分类系统和表型变异
《江苏农业科学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川滇蔷薇种内的表型变异程度以及基于形态的种下分类系统是否真实反映了其遗传变异,用2个单拷贝核基因(GAPDH和ncp GS)和43个形态特征对川滇蔷薇(来自横断山地区的38个居群及来自安徽的1个居群)进行亲缘关系研究,同时研究其表型多样性和表型变异特征。结果表明:川滇蔷薇是横断山地区的特有种,安徽没有川滇蔷薇分布。分子和形态聚类中川滇蔷薇的居群并没有严格地按照地理距离或4个变种的种下分类系统进行聚类,说明川滇蔷薇的变种不是独立的演化单元,而是对横断山地区复杂多变的生境条件的表型可塑性反应。27个直接数量性状在居群间的差异均达到极显著水平(P<0.01),平均表型分化系数为66.36%,说明居群间的变异是川滇蔷薇表型变异的主要来源。
关键词: 川滇蔷薇 种下分类 表型变异 单拷贝核基因 形态特征 亲缘关系 地理距离
三七表型变异及其对气候因子的响应
《热带亚热带植物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解三七(Panax notoginseng)表型变异的发生机理,结合地理信息系统和多元统计分析,研究了云南和广西的3年生栽培三七表型变异与气候因子的关系及性状间的内在联系。结果表明,三七的茎生物量、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变异系数较大;地上生物量比和地下生物量比的变异系数较小。相关分析表明,表型变异受多种气候因子的共同影响,降水对三七表型变异的影响强于温度,不同季节降水量变化幅度是决定三七茎粗和叶面积的关键气候因子。三七地下生物量、总生物量随年均气温、年均降水量、最干月降水量的升高呈下降趋势,而随月均温变幅、昼夜温差与年温差比值的升高呈增加趋势。日照时数的增加使三七地上生物量比降低,并促进地下生物量和总生物量的积累。因此,随产地气候条件的变化,三七表现出较强的形态性状变异,可能是三七通过表型变异以适应异质生境。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