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油菜感抗品种混播对根肿病防控效果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油菜根肿病危害在我国呈蔓延趋势,主要原因是化学防治成本高且效果差。实际生产中,种植抗性品种是最经济、最有效的措施。不同抗感品种混播,在保证产量稳定的前提下可减轻对病原菌小种的选择压,从而稳定病原菌种群结构,延长抗性品种使用寿命。本试验在安徽绩溪、云南临翔2个油菜根肿病严重发生区域,选择2组互为近等基因系的感病、抗病的油菜品种,按不同比例混播(感病、抗病比例分别为10:0、1:9、2:8、3:7和0:10),在根肿病明显发生后调查发病率等指标。结果表明:不同比例感病、抗病油菜品种混播均降低了根肿病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并稳定油菜产量和品质;且油菜发病株率随抗病品种的比例下降而升高,但均低于理论发病率;不同抗性组合间混播的相对防效(REM)均低于1,且随着作物生育期的推迟呈现下降趋势。以上结果表明,油菜感抗品种混播对根肿病有较好的防控效果。本研究主要在大田条件下明确了2组不同抗感近等基因组合混播对油菜根肿病的防治效果,可为油菜根肿病防治提供思路和对策。
感抗油菜近等基因系混播对根肿病发病率的影响
《作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近年来,根肿病的迅速蔓延已对我国油菜生产造成严重威胁.课题组前期多年多点大田试验发现,感病、抗病品种混播可显著降低感病油菜品种根肿病发病率.为进一步探究感病、抗病品种播种间距对根肿病的防控效果,本试验采用穴盘栽培,设置感、抗根肿病油菜近等基因系不同播种间距(0、2、4、6 cm),出苗后7 d接种根肿菌,接种42 d后调查幼苗发病率、病情指数,并测定根系主要成分.结果表明:(1)与单播相比,感病、抗病品种同播时,抗病品种苗期发病率无明显变化,而感病品种苗期发病率显著下降,其发病率与感病、抗病品种播种间距密切相关,二者距离为0 cm时的发病率及病情指数均显著(P<0.05)低于其他处理;(2)与单播相比,感病、抗病品种同播时,抗病品种和感病品种根中可溶性糖及可溶性蛋白质含量均显著降低,酸不溶木质素含量在感病品种中显著增加,而在抗病品种中呈现先增加后降低的趋势;(3)发病率和病情指数均与根系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显著正相关(P<0.01),发病率与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797、0.403,病情指数与可溶性糖和可溶性蛋白质含量的相关系数分别为0.822、0.509.综上,油菜感、抗品种混播可以显著降低感病品种的根肿病发病率,且混播间距在0 cm时效果最好.该技术可以作为油菜根肿病防控的技术措施,在根肿病发病区域油菜生产上有着较好的应用前景.
不同生长环境下水稻孕穗期叶绿素QTL定位
《云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十和田(冷敏感)×丽江新团黑谷(强耐冷)的包含105个株系的孕穗期耐冷近等基因系BC_4F_8、BC_4F_9群体为材料,构建含180个SSR标记的遗传连锁图谱,图谱总长1 820.6 cM,平均图距为15.67 cM.在云南嵩明白邑、寻甸和玉溪三地三种生态环境下,测定水稻孕穗期剑叶的叶绿素含量,采用完备区间作图法定位QTL.2年大田试验共检测到控制叶绿素的主效QTL 7个,分别位于第1、4、5、7和12染色体上,单个QTL可解释表型变异的11.66%~35.38%.其中,控制叶绿素a和b主效位点qCHa-1、qCHb-7在2种环境下稳定,贡献率为21.11%~35.38%,加性效应显著,增效等位基因均来自丽江新团黑谷,是提高叶绿素含量的重要功能位点.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数量性状基因座 近等基因系 叶绿素含量
云南高原稻作区影响水稻单株籽粒产量的主要农艺性状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云南不同稻作生态区水稻高产育种性状的选择目标。以粳稻丽江新团黑谷孕穗期耐冷近等基因系(十和田4//丽江新团黑谷/十和田)BC4F8群体的105个家系为材料,采用方差分析、主成分分析、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深入探讨云南寒冷粳稻区、冷凉粳稻区和籼粳交错区水稻育种中各农艺性状对单株籽粒产量的调控规律。结果表明,单株穗数、穗颈长、穗下节长、穗长、一次枝梗数、二次枝梗数和穗粒数以基因型控制为主,株高、剑叶长、秕粒数、单株稻草干质量和单株生物产量变异主要是环境差异所致,剑叶宽、倒2叶宽、实粒数、结实率、千粒质量和单株籽粒产量以基因型×环境互作为主。主成分分析表明,影响单株籽粒产量的主成分因子是单株穗数、穗粒数、千粒质量、结实率、剑叶长宽、花药发育、穗抽出度和干物质积累。逐步回归和通径分析表明,寒冷粳稻区决定单株籽粒产量的主导因子依次为千粒质量>结实率>一次枝梗数,其共同决定单株籽粒产量83.1%的变异,且均有较大的直接正效应调控作用;冷凉粳稻区为结实率>1-2节长>剑叶长>穗颈长,共同决定单株籽粒产量87.2%的变异,其中结实率和剑叶长对单株籽粒产量有较大的正效应;籼粳交错区为穗粒数>千粒质量>单株稻草干质量>剑叶宽>单株穗数>花药体积,共同决定单株籽粒产量85.5%的变异,6个性状均对单株籽粒产量有直接的正效应。根据产量结构因子的多重统计分析,在云南寒冷和冷凉粳稻区实现高产的途径是选择重穗与穗粒协调的品种;而在籼粳交错区是选择大穗、大粒及多穗的品种。
关键词: 水稻 近等基因系 生态区 农艺性状 主成分分析 通径分析
低温胁迫下粳稻近等基因系形态性状与糙米功能成分间的关联性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粳稻近等基因系(十和田4//丽江新团黑谷/十和田)BC4F7群体105个家系及亲本为材料,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进行形态性状与糙米γ-氨基丁酸、抗性淀粉、总黄酮和生物碱间关联分析。结果表明,白邑冷水胁迫下该群体8个形态性状的平均值及其变异系数与昆明自然低温下相近,但主穗实粒数、秕粒数和结实率3个耐冷指标性状的平均值及其变异系数差异较大。自然低温下有29对形态性状呈显著或极显著相关(0.209*~-0.992**),而冷水胁迫下仅有23对达到显著或极显著相关(0.228*~-0.895**),2种鉴定所得孕穗期耐冷性结果呈极显著正相关。糙米总黄酮和生物碱在该群体家系间变异较大。相关和回归分析表明,株高、穗颈长、穗下节长、实粒数和结实率对总黄酮作用较大,而秕粒数和结实率对生物碱影响明显。
不同生长环境下水稻氮、磷、钾利用相关性状的QTL定位分析
《植物营养与肥料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鉴定影响水稻氮、磷、钾利用相关性状的QTL,为开展水稻养分高效利用分子标记辅助选择育种和肥高效基因的图位克隆提供依据。【方法】以云南强耐冷(2级)粳稻地方品种丽江新团黑谷与十和田杂交、回交获包含105个株系的孕穗期耐冷性近等基因系BC4F8及双亲为材料,在云南白邑(冷水胁迫)、寻甸(自然低温胁迫)和玉溪(正常生长环境)3种生长环境下进行水稻氮、磷、钾养分吸收相关性状的鉴定,并利用构建的含有180个SSR标记,全长为1820.6 c M,标记间平均距离为15.67 c M的遗传图谱,用基于完备区间作图法的QTL Ici Mapping V3.2软件对16个性状进行QTL定位分析。【结果】3种环境下共检测到56个QTL,分布在第1、2、3、4、5、6、7、9和10染色体上,单个性状QTL数为1~10个,单个QTL可解释的各自性状表型贡献率为8.88%~35.30%。其中,氮、磷、钾利用效率QTLs数分别为12个、27个和17个。而q TNA-1a、q TPA-1、q PHI-1、q PHI-6、q PHI-7b和q KHI-6共6个QTL在冷害和正常环境下均能检测到,稳定性较高,其贡献率变幅为10.63%~31.57%。在第1、3、4、5、6、7和10染色体上有13个标记区域存在QTL成族分布,单个QTL位点控制的性状数为2~5个,其中共同控制磷总吸收量、磷素干物质生产效率、磷素收获指数、每100 kg籽粒需钾量和钾素收获指数等性状的位点数最多。【结论】获得56个影响氮、磷、钾利用相关性状的QTL,且发现的13个QTL富集区可作为水稻氮、磷、钾高效利用分子育种的重要候选区域。
关键词: 水稻(Oryza sativa L.) 近等基因系 养分吸收 数量性状基因座 QTL多效性
丽江新团黑谷近等基因系孕穗期耐冷性生化性状的主成分分析及综合评价
《华北农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建立鉴定水稻孕穗期耐冷种质资源的生化指标,以云南孕穗期耐冷标准品种昆明小白谷、丽粳2号和半节芒及粳稻近等基因系(十和田4//丽江新团黑谷/十和田)的BC4F8、BC4F9群体105个家系及亲本为材料,在大田冷水胁迫及正常温度条件下,连续在2011年和2012年于水稻孕穗期分别测定剑叶、花药和籽粒的26个生化性状,采用主成分分析、隶属函数法、逐步回归分析和K-means聚类法进行指标筛选及耐冷性综合评价。结果表明,剑叶中叶绿素a、叶绿素b、总叶绿素、叶绿素c、POD活性、游离氨基酸,以及剑叶和花药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丙二醛、CAT活性、抗坏血酸、游离脯氨酸和籽粒中可溶性蛋白、可溶性糖、蛋白质和γ-氨基丁酸含量对耐冷性影响显著,可作为穗期耐冷性鉴定综合指标。采用隶属函数法获得低温胁迫下以剑叶、花药和籽粒中各生化性状为对象的综合耐冷D值,用K-means聚类法对各D值进行联合聚类,可将丽江新团黑谷NILs的105个株系划分为3类,其中强耐冷株系32株,中度耐冷10株,弱耐冷63株。
关键词: 水稻 近等基因系 孕穗期耐冷性 生化鉴定指标 主成分分析 综合评价
粳稻丽江新团黑谷近等基因系孕穗期耐冷性指标性状的遗传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阿子营低温冷害条件下,以十和田×(十和田和丽江新团黑谷BC3F9)配制的BC4F1、BC4F2及亲本为材料,采用主基因+多基因混合遗传模型,对粳稻丽江新团黑谷作耐冷基因供体培育的近等基因系孕穗期耐冷性8个指标性状进行遗传研究。结果表明,结实率和穗颈长均属于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主基因遗传率分别为80.11%和75.06%;株高为2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主基因遗传率为44.39%;穗下节长属于2对加性-显性-上位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主基因遗传率为57.36%;穗长为2对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遗传;每穗实粒数为2对主基因加性-显性遗传;每穗秕粒数为2对加性主基因+加性-显性多基因遗传;总粒数为1对加性-显性主基因+加性-显性-上位性多基因遗传。
关键词: 近等基因系 性状 耐冷性 孕穗期 主基因+多基因 地方品种
十和田近等基因系糙米五种矿质元素含量变异及分布分析
《核农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测定了十和田×(十和田和丽粳2号BC4F5)BC5F6近等基因系糙米中Ca、P、K、Mg和S5种元素含量,并对5种元素进行了相关性、线性回归和聚类分析,旨在揭示群体中5种元素含量的分布规律。结果显示:(1)近等基因系群体中P元素含量变异系数最大(16.52%),K元素最小(11.20%),除S外其余元素含量都符合正态分布;(2)5种元素间为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其中K与Mg元素相关性最大,Ca与S元素最小;(3)Ca与P、K元素,以及S与K元素间的相关性受其他元素影响较大;(4)除S与Ca外,其余元素都符合线性回归分布,相对而言群体中低S元素含量株系较多;(5)5种元素被聚成3类,K、Mg和P为一类(Ⅰ类),Ca为一类(Ⅱ类),S为一类(Ⅲ类),Ⅰ类和Ⅱ类关系较近,与Ⅲ类关系较远。
关键词: 近等基因系 糙米 矿质元素 相关性 线性回归 聚类
粳稻糙米钙含量QTL分析
《西北植物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十和田’为轮回亲本,‘丽粳2号’为供体,培育出糙米钙含量近等基因系下的重组近交系261个BC5F6株系,采用BSA法从遍布水稻12条染色体上的600对SSR引物中筛选到1个与糙米钙含量有关联的SSR标记RM5536。进一步据其在水稻染色体上的位置,结合PCR找到了与糙米钙含量有关的3个SSR标记(RM5794、RM5362和RM12178)。用MAPMAKER/EXP3.0软件做出了这4个标记的连锁群,最后采用混合线性模型找到了糙米钙含量QTL位点。QTL分析结果显示:该位点位于1号染色体引物RM12178和RM5362之间,贡献率为9.62%,为新发现的糙米钙含量QTL位点,暂命名为qBRCA-1。并发现与糙米锶含量有关的QTL位点,其位于标记RM5362和RM5794之间,贡献率为3.93%。同时本试验首次从分子水平上验证了偏相关比简单相关更准确解释元素间的相关性。
关键词: 近等基因系 糙米 钙含量 BSA 混合线性模型 QTL