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秋季在幼龄杧果树行间种植粮经作物的关键技术和应用前景
《热带农业科学 》 2022
摘要:为充分利用金沙江干热河谷自然资源,提高杧果种植后1~3年果园的经济效益,增加果农收入.2015—2017年(即本区杧果种植后1—3年),秋季在杧果树行带间种植鲜食玉米、无筋豆、三月瓜、番茄、洋葱,初步分析种植短作作物后果园的效益,总结套种粮经作物关键的栽培技术:种植短作前,翻耕果树行间带土地,作物和良种选择、适时播种、合理密植和科学的水肥管理、病虫害绿色防控和防治、作物采收后及时清园等措施.提出了秋季在幼龄杧果树行间种植短作作物的应用前景:在幼龄杧果树行间种植5种粮经作物,均能以短养长,年增加幼龄杧果园收入5.1~16.7万元/hm2,填补种植杧果的成本和部分管理成本.
关键词: 幼龄杧果树行间 种植 秋季 粮经作物 关键技术 应用前景
东盟国家大豆种植及其大豆产品进出口结构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 2022 CSCD
摘要:为了更好的开展大豆科研工作,本研究对1996-2019年间东盟国家大豆种植规模和2010-2019年间东盟国家的大豆、豆油、豆粕的进出口贸易额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发现东盟十国的马来西亚、新加坡和文莱未种植大豆,因此本研究中的东盟国家指的是缅甸、老挝、越南、泰国、柬埔寨、菲律宾、印度尼西亚这7个东盟国家(以下简称"东盟七国").东盟七国的大豆总收获面积、总产量呈下降的趋势(但缅甸、老挝和柬埔寨的大豆收获面积和总产量总体上升),东盟七国的大豆平均单产总体提高.2010-2019年间,东盟七国大豆、豆油和豆粕的进出口贸易额都在大幅增长,但均呈贸易逆差;其中豆粕进口贸易额占比最大、进口依赖度高.东盟七国的进口大豆和豆粕来源国主要是转基因大豆生产大国;大豆是东盟七国的主要出口类型,且主要出口目的地为欧盟、中国和日韩等地区.东盟七国大豆、豆油、豆粕自中国进口贸易额均下降,出口中国的大豆和豆油贸易额均上升,但几无豆粕出口.建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在科技力量和品种资源优势的基础上,进一步加大与东盟七国的科研技术合作与投入,开展秋大豆科技联合攻关,并进行产业化开发示范和替代种植.本研究对维护中国大豆进口来源国多元化和区域粮食安全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青枣园行间种植2种冷季型牧草的效益分析
《热带农业科学 》 2021
摘要:为比较青枣单种和青枣行间种植2种牧草的效益,在种植当年的青枣园行间,种植黑麦草和紫花苜蓿,设置青枣单种、青枣+黑麦草、青枣+紫花苜蓿、青枣+黑麦草/紫花苜蓿4个种植模式,观测研究4个种植模式单位面积的经济效益。结果表明:青枣+紫花苜蓿和青枣+紫花苜蓿/黑麦草种植模式下,牧草产量和经济效益显著高于青枣+黑麦草种植模式(p<0.05);青枣+紫花苜蓿、青枣+紫花苜蓿/黑麦草种植模式牧草产量分别比青枣+黑麦草种植模式高8 373.60、9 280.55 kg/hm2,分别增加效益20 934.00、23 201.50元/hm2,其中效益增幅为93.73%和103.88%。青枣+黑麦草、青枣+紫花苜蓿、青枣+紫花苜蓿/黑麦草的效益分别比青枣单种高22 335.25、43 269.25和45 536.75元/hm2,且每公顷可节约80~94个人工,节约除杂费8 000~9 400元。本研究为区域果园间种牧草提供技术支撑和理论依据。
8个北方甘薯品种在云南的种植表现
《山地农业生物学报 》 2019
摘要:在甘薯生产过程中,选择优良品种是首要问题.试验通过对来自中国北方的运薯650、运薯728、运徐紫20、运薯66、运薯716、运薯606、晋薯9号、济薯26等8个甘薯品种和来自南方的广薯87进行种植对比试验,对9个品种的40个农艺指标进行观测,从定性、定量及干物重率等方面进行分析.结果表明:大部分品种表现良好,其中以运薯728、济薯26表现较佳;运薯728和济薯26平均每亩产量分别为5764 kg、5500 kg,其薯块干物重率分别为25.5%、28.8%.在云南鲜食甘薯种植区域,推荐选择运薯728和济薯26这两2个品种.
青藏高原东部峡谷农林交错带秋播冬青稞品种区域试验
《大麦与谷类科学 》 2017
摘要:为选育适应藏东南三江峡谷农林交错带种植的冬青稞品种,2013—2015年在藏东南三江峡谷农林交错带实施了7个点、12个品种的秋播冬青稞品种区域试验。结果表明:在12个参试品种中,云裸1号产量最高,折合产量353.0 kg/667 m~2,较对照迪青3号增产20.8%,表现为增产优势突出,但对环境和肥水条件反应异常敏感;冬青8号、冬青17号、玖格和冬青11号4个品种均比对照增产;冬青16号、长芒裸大麦和冬青15号3个品种产量与对照迪青3号持平(±3%),但长芒裸大麦适宜种植范围较窄;勾芒米大麦、洋大麦和米大麦3个品种,平均产量均比对照迪青3号减产,尤以米大麦减幅最大。
新平县耕地土壤养分状况与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全县6个土类,19 496.93 hm2耕地土壤pH值、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速效钾、有效硫、交换性镁、有效硼、有效锰、有效锌进行养分分析。结果表明,49.81%的土壤偏酸,37.84%的土壤有机质偏低,24.69%的土壤碱解氮缺乏,47.41%的土壤缺磷,37.25%的土壤缺钾,53.89%的土壤缺硫,25.95%的土壤缺镁,97.25%的土壤缺硼,41.77%的土壤缺锰,69.28%的土壤缺锌;根据丰缺情况,提出烤烟、甘蔗、玉米、水稻等主要栽培农作物的施肥建议,指导农户科学施肥,提高肥料利用率,确保农业增效、农民增收。
香格里拉县五境乡传统人工种植羊肚菌对经济生态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云南省滇西北香格里拉县五境乡,经过村民长期的试验和实践,野生羊肚菌(Morchella spp.)得到了成功的人工种植与推广。2010年8~9月,为了了解五境乡羊肚菌人工种植的经济和生态效益,对该乡的羊肚菌种植"示范村"—仓觉村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仓觉村具有悠久的羊肚菌分布、收集与栽培历史;羊肚菌的种植与其他地区相比有明显的差异,当地羊肚菌的种植以传统方法为主;随着羊肚菌种植面积的扩大,羊肚菌对当地人民的生计和经济收入有着越来越重要的作用;由于需要砍伐一些森林资源作为栽培料,羊肚菌的种植对当地的生态环境有一定负面影响,然而在一定程度上反而有利于森林的替代和增加生物多样性。为了促进羊肚菌种植的可持续发展和生态保护,当地村民也采取了一些积极的措施,如对栽培料森林资源的采伐方式为伐大留小和砍密留稀,村民在退耕还林地上自发种植大量的栽培料木材资源,并开始尝试其他的种植方式。
关键词: 羊肚菌 人工种植 经济生态影响 传统知识 香格里拉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