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方海东 1 ; 潘志贤 1 ; 岳学文 1 ; 彭辉 1 ; 奎建蕊 1 ; 刘刚才 2 ; 纪中华 3 ;
作者机构: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热区生态农业研究所
2.中国科学院成都山地灾害与环境研究所
3.云南省农业科学院农业环境资源研究所
关键词: 干热河谷;银合欢;土壤养分;人工林
期刊名称: 西南农业学报
ISSN: 1001-4829
年卷期: 2014 年 27 卷 01 期
页码: 387-390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对干热河谷银合欢人工林的水土保持功能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银合欢林全年地表径流模数总量为1.58万m3/km2,较CK的径流量明显减少,CK的径流量为银合欢林的6.84倍,消减率为85.38%。银合欢林和CK的径流量和降雨量之间呈线性正相关,银合欢林全年土壤侵蚀模数总量为462 t/km2,较CK的土壤侵蚀模数明显减少,CK的径流量为银合欢林的18.99倍,消减率为94.73%。
- 相关文献
[1]金沙江干热河谷银合欢人工林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方海东,魏雅丽,刘刚才,杨艳鲜,潘志贤,纪中华. 2011
[2]元谋干热河谷豆科牧草的引种研究. 龙会英,张德,朱红业,金杰,史亮涛,张明忠. 2010
[3]银合欢对元谋干热河谷冲沟治理的机理研究. 纪中华,方海东,杨艳鲜,潘志贤,岳学文,李建增. 2010
[4]薪炭林银合欢治理元谋干热河谷冲沟的效应研究. 纪中华,方海东,廖承飞,沙毓沧,杨艳鲜. 2006
[5]银合欢对元谋干热河谷冲沟治理的机理研究. 纪中华,方海东,杨艳鲜,潘志贤,岳学文,李建增. 2010
[6]干热河谷旱季3种典型植被恢复树种光合生理特征. 赵广,金杰,韩学琴,王雪梅,邓红山,廖承飞. 2019
[7]不同刈割方式对干热河谷银合欢生物量和生长的影响. 张明忠,史亮涛,金杰,龙会英,纪中华,沙毓沧,何光熊,范建成,邵庆勇. 2013
[8]银合欢扦插繁殖研究. 刘海刚,李江,段曰汤,李桐森,邱琼. 2009
[9]银合欢叶营养成分的分析与评价. 刘海刚,李江,段曰汤,邱琼. 2010
[10]银合欢冲沟治理水土保持效益研究. 拜得珍,纪中华,杨艳鲜,方海东,廖承飞. 2004
[11]山合欢和银合欢根系细菌群落特征. 王雪梅,闫帮国,王蓥燕,黄天志,王立东,白如霞. 2025
[12]罗望子人工林凋落量及养分归还特征. 杨艳鲜,潘志贤,冯光恒,沙毓沧,彭辉,纪中华. 2010
[13]金沙江干热河谷人T林土壤水分研究. 岳学文,方海东,钱坤建,方晋,奎建蕊,潘志贤,杨艳鲜,纪中华,彭辉. 2011
[14]金沙江干热河谷人工林土壤水分研究. 岳学文,方海东,钱坤建,方晋,奎建蕊,潘志贤,杨艳鲜,纪中华,彭辉. 2011
[15]元谋干热河谷退化坡地罗望子人工林水土保持效益. 纪中华,李建增,沙毓沧,李贵华. 2001
[16]干热河谷不同活跃度冲沟土体抗剪强度分异及理化性质. 张素,熊东红,杨丹,郑学用,张宝军,苏正安,董一帆,闫帮国. 2014
[17]豆科牧草和灌木在元谋干热河谷小流域综合治理的应用研究. 龙会英,金杰,张德,史亮涛,张明忠,朱红业. 2010
[18]干热河谷不同酸豆林土壤团聚体特征分析. 彭辉,周红敏,徐肇友,瞿虹,纪中华. 2014
[19]元谋干热河谷宁檬优质高产栽培技术. 潘志贤,李建增,杨贵. 2007
[20]元谋干热河谷区椰枣不同器官及土壤中矿质元素特征分析. 袁建民,何璐,史亮涛,杨晓琼,许智萍,孔维喜. 2020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
-
滇东南猕猴桃化肥农药减施增效栽培技术
作者:陈大明;杨永超;李义林;张汉尧;杨玉皎;陈登树;陈德富;李红运;方海东;陈霞;许智萍
关键词:滇东南;猕猴桃;双减栽培技术;减施增效
-
不同种植模式对干热河谷坡耕地水土流失的影响
作者:张斌艳;何光熊;王艳丹;杨淏舟;余建琳;冷鹏;方海东;史亮涛;冉林
关键词:种植模式;降雨特征;径流分配;壤中流;土壤流失量
-
高原湖泊周边浅层地下水:溶解性碳时空分布及驱动因素
作者:崔荣阳;陈安强;刘刚才;陈清飞;叶远行;王炽;张丹
关键词:溶解性有机碳(DOC);溶解性无机碳(DIC);浅层地下水;高原湖泊;农业集约化强度
-
有机肥和套种对干热区火龙果土壤微生物特性和产量、品质的影响
作者:李义林;李坤;李建查;潘志贤;史亮涛;刘小刚;方海东;岳学文
关键词:红心火龙果;套种;有机肥;土壤微生物;土壤酶活性;产量
-
云南农业领域重大创新平台支撑特色农业强省建设路径和对策建议
作者:陶祥;陈蕊;奎建蕊
关键词:农业;重大创新平台;总结;分析
-
七彩花生根瘤内生菌对氮添加的响应及其与植物化学计量特征的关系
作者:李林;孙毅;杨晓琼;方海东;闫帮国
关键词:七彩花生;施氮;根瘤内生菌;化学计量特征;PICRUSt 2
-
酸角营养成分的研究进展
作者:王艳丹;余建琳;宋子波;杨淏舟;史亮涛;方海东;何光熊
关键词:酸角;营养成分;养分循环;加工利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