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Topsoil(模糊匹配)
77条记录
云南喀斯特地貌区土壤重金属污染风险评估及水稻叶面肥筛选

土壤与作物 2024

摘要:为探究云南水稻种植区土壤重金属含量与叶面肥种类对水稻中重金属迁移,以及对糙米质量安全的影响,本研究选取地质高背景区泸西县水稻种植区作为研究区,采用单因子污染指数法、内梅罗综合污染指数法、潜在生态风险指数法对研究区稻田土壤污染情况进行了评估,并以锰锌肥、硅硒肥两种不同成分叶面肥作为试验材料,通过转运系数等指标探究不同成分叶面肥在田间大规模应用中的效果.研究结果表明:研究区稻田土壤中As、Cd、Cr的平均值均超过云南省土壤重金属背景值且变异系数较大,主要以Cd污染最为严重.研究区土壤总体上处于轻度污染状态,As、Pb、Cr均处于轻微潜在生态危害,40%的Cd处于中等潜在生态危害,但综合潜在生态危害指数仍为轻微潜在生态危害.喷施叶面肥的处理较仅喷施清水的处理而言,茎叶-糙米间转运系数降低,糙米及茎叶中重金属含量显著降低,产量无显著差异.供试的锰锌肥的肥效较硅硒肥更为显著,适合在田间大规模种植使用.

关键词: 土壤 重金属 污染评价 水稻 叶面肥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外源茉莉酸甲酯对连作草莓土壤酶活性和酚酸类物质含量的影响

江苏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摘要:施用外源茉莉酸甲酯(MeJA)可以消减作物连作障碍,但是就消减机制而言,已有研究尚未关注外源MeJA对主要诱导作物连作障碍发生的土壤酚酸类自毒物质的影响.因此,本试验以草莓三年连作土壤和红颜草莓为材料,研究施用不同浓度(CK:0μmol/L,T1:10μmol/L,T2:50μmol/L,T3:100μmol/L,T4:200μmol/L,T5:500μmol/L)外源MeJA后,草莓根际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土壤酚酸类化感自毒物质含量,土壤酶活性,草莓单株果数和单果质量等指标的变化.结果表明,无论是在幼苗期还是开花结果期,相对不施加MeJA的CK处理:(1)MeJA处理的草莓根际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有效钾含量在总体上呈现降低趋势,且多数达显著程度;(2)MeJA处理的草莓根际土壤对羟基苯甲酸、香草酸、阿魏酸和对香豆酸的含量在总体上表现降低,且多数达显著程度;(3)MeJA处理的草莓根际土壤过氧化物酶、多酚氧化酶、蛋白酶和脲酶活性在总体上表现提高,且多数达显著程度;(4)MeJA处理在总体上提高了草莓单株果数和单果质量,其中T3处理的单果质量(26.86 g)显著大于CK处理(P<0.05);(5)施加外源茉莉酸甲酯后,草莓根际土壤养分、酚酸类化感自毒物质含量和土壤酶活性的变化呈现随着MeJA浓度增加而在T3或其邻近处理发生转折的规律.以上结果说明,施用适量外源MeJA后,连作草莓根际土壤酶活性上升,促进了根际土壤的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和有效钾被植株较多吸收和土壤酚酸类化感自毒物质降解,进而使得草莓单株果数和单果质量等生长指标提升.但是,上述趋势会随着MeJA浓度的增加而在浓度为100μmol/L附近时发生转折.以上发现有利于指导生产实践应用外源茉莉酸甲酯改善连作草莓根际土壤酶活性,以促进土壤养分被植株吸收和酚酸化感毒物的降解,进而缓解连作障碍.

关键词: 茉莉酸甲酯 草莓 土壤 酚酸类物质 土壤酶活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环境中毒死蜱的酶联免疫分析方法研究

广东农业科学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毒死蜱广泛使用及具有较好的稳定性,在很多地区的环境介质中均已检测到其残留.为实现土壤、水等环境基质中毒死蜱残留的现场监测,保障环境质量安全,研究采用酶联免疫法快速检测环境中的毒死蜱.[方法]以抗原抗体的特异性结合为原理,建立间接竞争ELISA酶联免疫检测环境中的毒死蜱.对试验条件进行优化,研究方法的灵敏度、交叉反应及有机溶剂对抗体的影响等.[结果]在最优条件下,毒死蜱质量浓度对数与吸光度值呈线性关系,回归方程为B/B0=-24.87 logC+97.55,相关系数R2>0.99,毒死蜱的IC50=81.65μg/L,检出限IC20为5.1μg/L.根据不同的基质选择合适的前处理方法并进行验证,毒死蜱回收率在70%~115%之间,相对偏差在11%以内;方法的精密度相对偏差均小于10%,与气相色谱法比对证明方法的准确性.在180 d内试剂盒储存于4℃或-20℃下均不影响检测效果.[结论]建立的间接竞争ELISA酶联免疫法具有一定的特异性、稳定性和精确性,可应用于检测不同类型的土壤及水样中的毒死蜱,能够实现快速、灵敏的毒死蜱农药残留检测.

关键词: 毒死蜱 土壤 水体 酶联免疫吸附法(ELISA) 农药残留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生物炭对旱坡地宿根甘蔗土壤养分、酶活性及微生物多样性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分析旱坡地宿根甘蔗生长、土壤养分和微生物群落对生物炭的响应,揭示生物炭改良宿根甘蔗土壤的微生态机制,为缓解甘蔗连作障碍、宿根蔗病害及生物炭在甘蔗栽培中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旱坡地宿根甘蔗(种植第4年,1年新植3年宿根)为试验材料,设2个处理:不施用生物炭对照(CK)和施用生物炭处理(3 t/ha),分析生物炭对宿根甘蔗土壤养分、酶活性、微生物多样性和甘蔗生长的影响。【结果】与CK相比,施用生物炭可显著增加土壤碱解氮、速效钾和有机质含量(P<0.05,下同),显著提高蔗糖酶和酸性磷酸酶活性。施用生物炭还可改变土壤细菌和真菌分类单元(OTUs)总数,对土壤中各优势细菌门、细菌属相对丰度影响不大,但降低了真菌子囊菌门(Ascomycota)、担子菌门(Basidiomycota)及淀粉藻(Amyloflagellula)和镰刀菌属(Fusarium)相对丰度,增加了接合菌门(Zygomycota)及毛壳菌属(Chaetomium)和被孢霉属(Mortierella)的相对丰度。在甘蔗生长方面,施用生物炭可显著降低甘蔗梢腐病发病率,使甘蔗产量显著提高5.2%。【结论】施用生物炭可改良甘蔗土壤,改变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增强宿根甘蔗抗梢腐病能力,提高旱坡地宿根甘蔗第4年产量。

关键词: 甘蔗 生物炭 土壤 养分 微生物多样性 梢腐病发病率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香蕉枯萎病和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差异对比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云南香蕉枯萎病和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组成差异,探索香蕉枯萎病发生的微生态机制,优化根际土壤微生物群落结构为其后续生态防控提供新策略。【方法】在云南香蕉枯萎病发生的蕉园,分别采集发病和健康植株的根际土壤,利用高通量测序技术研究细菌群落多样性、结构和组成的差异。【结果】香蕉植株根际土壤细菌多样性存在显著性差异,香蕉枯萎病植株的土壤细菌群落多样性高于健康植株。变形菌门(Proteobacteria)、厚壁菌门(Firmicutes)、放线菌门(Actinobacteria)和酸杆菌门(Acidobacteria)等4个菌门是香蕉植株根际土壤中的优势门菌群。2种类型香蕉植株根际土壤中有厚壁菌门(Firmicutes)、棒状杆菌门(Rokubacteria)和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等5个门菌群差异显著。其中,厚壁菌门(Firmicutes)丰度健康植株较发病植株高,棒状杆菌门(Rokubacteria)和硝化螺旋菌门(Nitrospirae)丰度发病植株较健康植株高。属水平上,健康植株的优势属依次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朱氏杆菌属(Chujaibacter)、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daceae)和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发病植株的优势属依次为:芽胞杆菌属(Bacillus)、芽单胞菌属(Gemmatimonadaceae)、鞘脂单胞菌属(Sphingomonas)和朱氏杆菌(Chujaibacter);芽胞杆菌属(Bacillus)、朱氏杆菌属(Chujaibacter)和土壤链霉菌属(Streptomyces)等5个菌属在2种类型香蕉植株根际土壤中差异显著,其中,芽胞杆菌属、朱氏杆菌属和土壤链霉菌属的丰度健康植株明显高于枯萎病植株。【结论】香蕉枯萎病和健康植株根际土壤细菌群落结构在一定程度上具有同源性,但部分菌群在2种类型植株根际土壤中的组成丰度有显著差异;差异菌群的功能多样性及与香蕉枯萎病病原菌的互作关系尚待明确。

关键词: 香蕉 枯萎病 土壤 细菌多样性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肥效微生物菌剂对魔芋及其栽培土壤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分析不同肥效微生物菌剂施用量对魔芋品质和产量及其栽培土壤的影响,为魔芋绿色健康种植生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试验设4个处理:T1为不施微生物菌剂对照;T2、T3、T4分别为施用稀释100、300、500倍微生物菌剂。用量为200 mL·株-1,施用3次。定期测定土壤微生物数量、酶活性、养分含量和魔芋长势、产量以及品质。【结果】施用微生物菌剂后15、30和60 d时T2土壤中细菌、真菌、放线菌数量均高于T1(CK)。60 d时T2的蛋白酶活性最高,为772.8 U,比T1(CK)提高了44.6%;15、30和60 d时T2的蔗糖酶、脲酶、中性磷酸酶活性均最高,分别比T1(CK)提高了104.3%、88.71%、224.95%,35.29%、34.91%、20.00%,56.93%、9.36%、28.90%。施用微生物菌剂后魔芋根际土壤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比对照有所提高,尤其是T2表现最为明显,有机质、碱解氮、有效磷、有效钾最高,比T1(CK)分别提高了5.21%、18.91%、18.74%、4.42%。T2的株高、根状茎数、最大根长、地下部分重量都最大,分别比T1(CK)增加4.5 cm、4.5个、6.5 cm、92.17 g。T4单株产量最高为0.432 kg,生长系数为6.55,折合单产为31 455 kg·hm-2,比T1(CK)增产12.41%。T2的烂芋和死株占比最大,为29.17%。T2鲜芋粘度和葡甘露聚糖含量在4个处理中最大,分别为1950 mPa·s和18.51%,比T1(CK)提高了600 mPa·s和4.45%;T4蛋白质含量在4个处理中最大,为10.79%,比T1(CK)提高了3.76%。【结论】施用肥效微生物菌剂后提高了魔芋根际土壤可培养微生物数量、蛋白酶活性、蔗糖酶活性、脲酶活性、中性磷酸酶活性,加快了土壤有机物质的分解转化,进而促进了魔芋的生长,提高了魔芋球茎的粘度、葡甘露聚糖和蛋白质含量。

关键词: 魔芋 微生物菌剂 土壤 产量 品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土壤中分离的两株纤维素分解细菌的鉴定

西南农业学报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从西双版纳原始森林土壤中筛选纤维素分解细菌高酶活的菌株,并对其初步鉴定,为综合利用废弃生物质中纤维素和发掘微生物资源奠定基础。【方法】利用LB培养基分离并纯化菌株,刚果红染色实验测定其对纤维素的降解能力,基于形态特征、生理生化特征及16S rDNA基因序列鉴定分离物。【结果】经分离共获得34株细菌,其中5株具有较强的分解纤维素酶活性。2株细菌分别被鉴定为沙福芽孢杆菌(Bacillus safensis)和吉氏芽孢杆菌(B.gibsonii);另外3株细菌亦是芽孢杆菌,分类的具体属种尚待进一步确定。分离物5株芽孢杆菌中,沙福芽孢杆菌的纤维素酶活性最强,具有潜在的研究应用价值。【结论】原始森林长期累积枯枝落叶于林地土壤,富集有丰富的微生物类群,通过分离纯化,经鉴定获得两株细菌对纤维素具有良好的分解效果,可进一步发掘利用。

关键词: 原始森林 土壤 纤维素分解细菌 分离 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元谋干热河谷区椰枣不同器官及土壤中矿质元素特征分析

江西农业学报 2020

摘要:对元谋干热河谷区椰枣不同器官(根、气生根、茎、叶柄、叶片)及土壤中共30种矿质元素含量进行测定分析,探讨了各矿质元素在椰枣不同器官中的分布及富集规律.结果表明:不同器官中各元素含量差异较大,总体表现为K>Ca>S>Mg>P>Na>Al>Fe>Sr>Mn>Zn>Cr>B>Cu>Ba≈V≈Co≈Ti>Ni>As,而Mo、Si、Pb、Cd、Li、Sn、Ga、Sb、Bi、Be均未检出;S、Na、Sr、Cr、Ba主要在根中积累;K、P、Cu主要在气生根中积累;Ca、Fe、B、Al、Ti、V主要在茎中积累;Mg、Mn、Zn主要在叶片中积累;椰枣不同器官中矿质元素平均含量Mg与K间,Fe与S、Al间,Sr与S间,Cr与S、Fe、Sr间均存在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Mg与Ca间,Cr与Zn间均呈显著负相关;不同器官中各元素的平均富集系数排序为Ca>S>Sr>P>K>Mg>Na>Cu>Zn>Cr>Co>B>Al>Mn>Ni>Ba>Fe>As>Ti≈Pb≈Sb≈Sn≈Li≈Ga,其中大量元素的富集系数总体上都大于1,微量元素的富集系数均小于1,有毒有害元素的富集系数大部分为0.

关键词: 干热河谷 椰枣 土壤 矿质元素 分布特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硒在辣木-土壤中的迁移转运规律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0

摘要:目的研究硒在辣木中的富集效果以及土壤、辣木中硒含量的相关性.方法以盆栽辣木为实验材料,以电感耦合等离子体质谱仪为检测手段,以基施和喷施为外源硒添加方式进行研究.结果辣木是较好的硒富集植物,喷施添加比基施添加对硒的富集作用明显,喷施处理后,辣木杆、根及土壤中硒含量比未添加分别增加了约10倍、6倍、1倍;基施处理后,辣木杆、根及土壤中硒含量比未添加分别增加了约2倍、2倍、3倍;与基施相比,喷施后硒的生物可利用性更高.硒添加后,在辣木-土壤系统中迁移转运,与从地下部分到地上部分的转运效率相比,从地上部分到地下部分的转运效率更高,且硒主要在杆中积累;且随着喷施量的增加,硒会逐渐迁移转运至根部,并在根中积累,富集效果:杆>根>土壤.结论本研究为生产中通过施硒肥的外源调控措施来改善植物中硒含量,为更合理地开发利用富硒产品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 辣木 土壤 迁移 转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噻苯隆在草莓和土壤中的残留动态及膳食评估

食品安全质量检测学报 2020

摘要:目的明确草莓中施用噻苯隆的作用,评估噻苯隆在草莓和土壤中的残留行为及其产生的膳食摄入风险.方法开展噻苯隆施用在草莓和土壤的残留试验,监测噻苯隆对草莓生长和品质的影响,用农药急性膳食风险摄入量计算法评估草莓中噻苯隆残留对不同人群的急性膳食摄入风险.结果噻苯隆在草莓和土壤中的消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方程,在草莓中的半衰期为1.31~1.44d,土壤中的残留半衰期为1.69~1.87d,草莓中正常收获期的最大残留量为0.0023mg/kg,土壤中的最终残留量均低于方法定量限;噻苯隆可增加草莓单果重,提高产量,可溶性糖含量也有所升高;草莓中噻苯隆残留对普通人群和儿童的膳食摄入暴露量分别为0.023和0.043μg/(kg bw d),仅占急性参考剂量的0.058%~0.11%.结论喷施噻苯隆可提高草莓的产量,推荐使用剂量为1 mg/L浓度喷施2次,草莓中噻苯隆残留带来的膳食摄入风险极低,均在可接受范围内.

关键词: 噻苯隆 草莓 土壤 消解动态 品质 风险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