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紫外线照射参数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的灭活效果研究
《应用昆虫学报 》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旨在探索紫外线照射对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ombyx mori nuclear polyhedrosis virus,Bm NPV)的灭活方法及效果验证。【方法】比较筛选不同功率、不同照射距离和时间的紫外线照射方法,以照射后病毒感染家蚕的存活率评估灭活效果;结合长链PCR技术对病毒结构糖蛋白P40基因的灭活效果进行分子检测,并通过扫描电镜观察灭活病毒粒子的结构形态;最后评价紫外线直接照射家蚕的安全性。【结果】生物学实验结果初步表明,病毒在60 W紫外线距离40 cm处照射60 min,感染家蚕5 d后的存活率为63.33%,显著高于病毒对照组家蚕存活率45%(P=0.014 2)。相同照射距离,15和30 W紫外线照射时间大于120 min时,存活率高于63.33%。照射距离大于100 cm时,家蚕存活率明显下降,180 min照射组与病毒对照组差异不显著(P=0.058 8)。长链PCR检测显示,5×10~6个/mL低浓度病毒在15 W紫外线距离40 cm照射60 min后,无明显条带出现,而5×10~8个/mL高浓度病毒在相同条件下照射480 min无明显条带出现,后者的病毒粒子形态与正常病毒无明显差别。紫外线直接照射家蚕的安全性实验表明,有薄膜覆盖的家蚕无明显影响,无薄膜覆盖的家蚕在距离40 cm照射10 min和距离100 cm照射30 min,体色开始出现黑化,经过眠期蜕皮后,体色恢复正常并可正常结茧。【结论】紫外线照射Bm NPV的灭活效果与紫外灯功率、照射距离和时间以及病毒浓度有关,随着照射时间增加,灭活病毒感染家蚕的存活率增加,病毒核酸破坏程度越完全。在紫外线照射距离40 cm以上,至少需要照射60 min才能有效灭活低浓度Bm NPV,且对家蚕具有安全性保障。


果桑园桑椹菌核病防控实践与发展建议
《中国蚕业 》 2024
摘要:桑椹菌核病是影响果桑产业持续稳定发展的主要因素之一,通过深入实践,总结了应用农业、物理、化学及生物等综合防控桑椹菌核病的有效措施。并分析归纳了果桑产业发展中存在的果用桑品种选育更新推广滞后、果桑园选址建园和种植密度及日常管理不科学、果桑园行间及周边农田栽培作物不当、传统露天栽培模式风险大效益不稳定、适宜防治桑树病虫害的药剂单一且防效差、不能科学及时有效地防控草害等问题,提出了加强果桑新品种的研发引进及示范推广、科学规划合理定植及精细化管理、果桑园行间合理间套作农作物、周边不种植菌核病易感植物、加强果桑设施栽培研究、规模化推广避雨栽培技术、加快病虫害防控化学药剂的研制及更新进度、科学除草及使用除草剂杀灭桑椹菌核病病原菌等果桑产业高效发展的对策建议。
关键词: 桑椹 菌核病 防控 乡村振兴 农文旅融合 高效发展 对策建议


元谋干热河谷区红火蚁药剂防控研究
《湖南农业科学 》 2024
摘要:红火蚁是元谋干热河谷区一种具有重大危害的危险性入侵生物,为了筛选出适用于干热河谷区的红火蚁防治药剂,开展了 7 种杀虫剂对红火蚁的防效试验.结果表明:对蚁巢的防控效果,药后 7 d以 8%高效氯氰菊酯可湿性粉剂的最好,其次是 0.73%氟蚁腙饵剂,平均防效分别为 100.00%和 93.75%,药后 14 和 21 d时,8%高效氯氰菊酯可湿性粉剂和 2.05%氟蚁腙吡虫啉杀虫饵剂的防效均达 100.00%,其他药剂处理的防效均为 93.75%;8%高效氯氰菊酯可湿性粉剂在施药后 1 d时单个蚁巢工蚁的虫口减退率达 100.00%,且显著高于除0.1%呋虫胺饵剂处理以外的其他处理,施药后7 d供试药剂的虫口减退率均在 90%以上,但在施药后 21 d时其虫口减退率均出现下降.因此,可交替使用7 种供试药剂进行红火蚁的防控,建议先撒施 0.2%高效氯氰菊酯粉剂、0.73%氟蚁腙饵剂、2.05%氟蚁腙吡虫啉杀虫饵剂等控制红火蚁,然后用 8%高效氯氰菊酯可湿性粉剂灌巢彻底铲除红火蚁.


几种杀菌剂对荞麦茎溃疡病菌的生物活性和田间防治效果
《作物杂志 》 202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荞麦茎溃疡病是影响荞麦产量和品质的重要因素,选用常用真菌杀菌剂,测定其对荞麦茎溃疡病菌生物活性并进行田间防治效果试验。生物活性测定结果显示,40%氟硅唑EC、25g/L咯菌腈FS、15%三唑酮WP、40%福美·拌种灵WP抑制作用较好,其中40%氟硅唑EC 500μg/m L抑制率最高,为89.7%,有效浓度EC50为1.56μg/L。田间防治效果试验中,250 g/L嘧菌酯SC 675~855 m L/hm2、40%氟硅唑EC 150~375 m L/hm2、250 g/L吡唑·醚菌酯EC 570 m L/hm2、40%福美·拌种灵WP 0.15~2.85 g/hm2和50%氟啶胺SC 375~480 m L/hm2防治效果较好,产量和净利润明显提升。生产中,荞麦茎溃疡病可以使用嘧菌酯、氟硅唑、吡唑·醚菌酯、福美·拌种灵和氟啶胺沟施防治。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