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发酵花生乳的菌种筛选、驯化和工艺优化
《南方农业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和驯化适宜发酵花生乳的菌种,并对花生乳的发酵工艺进行优化,为花生的发酵生产提供参考依据.[方法]利用保加利亚乳杆菌、干酪乳杆菌、植物乳杆菌和嗜热链球菌分别对云南红皮小花生进行发酵.以发酵后花生乳的组织状态、发酵风味和酸度为指标,筛选花生乳发酵的最适菌种并进行驯化,再通过单因素试验和响应面法优化花生乳的发酵工艺,以酸度和感官评分为评价指标.[结果]筛选得到保加利亚乳杆菌和干酪乳杆菌适用于发酵花生乳,比例为1∶1;经驯化后的菌种发酵花生乳的凝乳时间较驯化前缩短1.5 h.在此基础上进一步优化发酵条件,建立发酵花生乳的酸度(Y1)和感官评分(Y2)对接种量(A)、加糖量(B)、料水比(C)及发酵时间(D)的二次回归方程:Y1= 72.36+10.01A-3.57B+0.2525C+11.06D-1.53AB-0.915AC+0.5325AD-1.84BC-1.83BD-1.07A2-7.24B2-8.88C2-14.38D2;Y2=86.22+4.58A-1.02B+0.6917C+4.76D-1.65AB-0.6750AC+2.27AD-0.75BC-0.4BD+2.0CD-3.55A2-4.21B2-2.84C2-5.26D2.各因素对发酵花生乳酸度和感官评分的影响顺序均为发酵时间>接种量>加糖量>料水比.其中,接种量与加糖量、加糖量与料水比、加糖量与发酵时间的交互作用对发酵花生乳的酸度影响显著(P<0.05,下同);接种量与加糖量、接种量与发酵时间、料水比与发酵时间的交互作用对发酵花生乳的感官评分影响极显著(P<0.01),接种量与料水比、加糖量与料水比的交互作用对发酵花生乳的感官评分影响显著.优化后的发酵工艺参数:接种量6%、加糖量5%、料水比1∶8、发酵时间11 h,在此条件下发酵的花生乳酸度74.37°T,感官评分86.7分,与理论预测值相近,花生乳凝乳较好,色泽呈乳黄色.[结论]筛选得到最适合花生乳发酵的菌种并进行驯化,通过响应面优化得到最佳的发酵花生乳工艺,制得酸度适宜、感官评分较高、风味较好的发酵花生乳产品,可为开发健康绿色的花生产品提供工艺参考.
关键词: 发酵花生乳 菌种筛选 驯化 酸度 感官评分 响应面优化
拟黏小奥德蘑的分离鉴定及生物学特性
《食用菌学报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云南省昆明市石林彝族自治县圭山镇圭山国家森林公园采集得到野生小奥德蘑属(Oudemansiella sp.)标本,采用组织分离法获得纯培养菌株,并结合形态学和ITS序列分子系统发育分析进行物种鉴定,采用单因素结合正交实验分别对固体和液体培养条件进行筛选优化,采用袋料覆土栽培,在温度20~28℃、土壤湿度40%、空气湿度80%~90%的自然光照条件下的田间大棚开展驯化。结果表明:通过组织分离法获得纯培养菌株JF2004,将标本鉴定为拟黏小奥德蘑(O.submucida);固体培养最佳条件为20.0 g·L-1果糖、16.0 g·L-1琼脂粉、2.0 g·L-1酵母膏、0.5 g·L-1碳酸钙、0.01 g·L-1维生素B1,温度26℃,pH 8.0;液体培养最佳条件为20.0 g·L-1可溶性淀粉、2.0 g·L-1酵母膏、0.5 g·L-1磷酸氢二钾、0.01 g·L-1维生素B1,温度28℃,pH5.0;接种后约23 d菌丝满袋,覆土后第24天子实体成熟,栽培子实体与野生子实体相比,菌盖直径较大、颜色较浅;野生子实体菌环明显,而栽培子实体菌环较小或无菌环;野生子实体菌柄基部颜色变深,而栽培子实体通体白色,菌柄没有颜色变化。
野生柳生金针菇和金针菇的分离、生物学特性及驯化栽培
《菌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自滇西北地区的2份野生大型真菌标本,通过形态学及内转录间隔区(ITS)序列的分子系统发育分析鉴定为柳生金针菇Flammulina rossica和金针菇F.filiformis.以分离纯化保藏的菌株Mdr-02和Mdr-09作为实验材料,进行生物学特性和驯化栽培研究,采用碳源、氮源、无机盐、pH和温度5个因素进行单因素实验,从中挑选出4个较优因素的3个最优水平进行正交试验,研究不同培养条件对菌丝生长的影响.结果表明,柳生金针菇菌丝的最适生长碳源为麦芽浸粉,最适生长氮源为豆饼粉,最适无机盐为碳酸钙,最适生长温度为24℃,最适pH为6.0;金针菇菌丝最适碳源为麦芽浸粉,最适氮源为酵母粉,最适无机盐为硫酸镁,最适生长温度为24℃,最适pH为6.0.此外,本研究首次成功驯化了柳生金针菇并获得了一株可选育的金针菇菌株,为野生金针菇种质资源开发及新品种选育提供参考.
一株临沧野生灵芝的鉴定与驯化栽培
《热带作物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采集于云南临沧的野生灵芝子实体中分离纯化获得纯培养物,编号为YAASM4672,结合形态学与ITS序列分析鉴定其分类学地位,并设计了9种栽培种培养基,测定其栽培特性.结果显示,采集到的菌株YAASM4672为灵芝(Ganoderma lingzhi),其形态特征与分子鉴定结果一致.该菌在2号栽培种配方上,菌丝生长和子实体农艺性状(覆土组优于露地组)表现最好.菌丝体白色,长势浓密,38 d满袋,平均生长速度达(5.89±1.01)mm/d;菌盖黄色,直径达66.00 mm,平均生长速度最快为(4.14±1.07)mm/d,与其他配方相比,达到显著(P<0.05)或极显著差异(P<0.01);菌柄褐黄,其长度、直径分别达到84.00 mm、18.00 mm.驯化的野生灵芝菌株YAASM4672人工栽培最优配方为:78%玉米芯、18%米糠、2%高粱粉、1%石膏粉、1%白砂糖,覆土能促进其子实体的生长发育.
不同露苗时间和基质类型对白及组培苗炼苗驯化的影响
《中药材 》 2019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对白及Bletilla striata组培苗进行大棚驯化研究,以期解决其成活率低、易倒苗和驯化周期长等问题。方法:通过完全组合实验筛选白及组培苗的最佳露苗时间;在此基础上,以山基土为基质,添加不同体积比的腐殖质、锯木屑和碎核桃壳,进行L_9(3~4)正交试验。结果:白及组培苗适宜的露苗时间为30 d,其成活率和生长势与其他实验组比较均具显著性差异;适宜其驯化生长的基质体积比为山基土+腐殖质30%+锯木屑30%+碎核桃壳10%。结论:露苗时间和基质的选择是白及组培苗驯化成活的关键,混合基质较单一基质明显有利于白及组培苗的成活和生长;研究结果为白及组培苗的推广种植提供了技术基础,同时也可为其他地生兰科植物组培苗的炼苗驯化提供参考。
灰色理论在金铁锁引种适宜区选择中的应用
《江西农业学报 》 2016
摘要:收集13个金铁锁居群的植物学性状和气象因子组成一个灰色系统,从两个层面对这一系统进行了分析。从居群间的灰色关联分析可知,玉龙雪山居群、象山居群、九河居群和六德居群的金铁锁综合性状表现较为优异;其次是期纳居群、尼西居群、顺州居群和鹤庆居群;表现较差的是洱源居群、松坪居群、羊坪居群、中甸居群和得荣居群。若要对金铁锁进行引种驯化及高产栽培,应优选与玉龙雪山居群、象山居群、九河居群和六德居群生境相似的地点进行种植。从主要植物学性状和气象因子与产量的灰色关联分析可知,从植物学性状方面可侧重对根粗、根茎重和叶宽的选择,从气象因子方面可侧重从空气相对湿度、年降雨量和年均日照时数比较协调的地点加以选择。
野生濒危药材胡黄连的驯化栽培技术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野生胡黄连驯化栽培技术,为胡黄连人工栽培提供理论依据。采用单因素试验研究了种植时间、覆膜、遮荫对胡黄连生长的影响。通过正交试验研究了密度、肥料、采收期对胡黄连产量的影响。提出胡黄连人工栽培适宜措施。采用分株繁殖的胡黄连适宜种植时间为2~3年,适宜遮荫和覆黑色地膜可提高胡黄连存活率,促进胡黄连生长。高产栽培最适措施为:种植密度20cm×30cm,每公顷施用30000kg腐熟农家肥和600kg复合肥;采用追肥、底肥各施1/2;10月采收。胡黄连产量的主要影响因子是密度及肥料的施用量。
灰色关联度在金铁锁(Psammosilene tunicoides)引种过程中的应用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灰色关联度分析方法,研究了13份不同居群金铁锁原生境地土壤因子对平均根重及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土壤因子对平均根重的关联度,速效磷>有机质>全磷>碱解氮>全氮>速效钾>全钾>pH值。土壤因子对有效成分的关联度,速效磷>pH值>全磷>有机质>全氮>碱解氮>速效钾>全钾。速效磷在2次关联度排序上都位居第一,pH值对产量的影响不明显,但对有效成分含量的影响比较大,有机质含量对平均根重和有效成分也存在着一定程度的影响。该结论为金铁锁引种驯化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基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