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石竹种间杂交障碍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栽培种香石竹与野生种瞿麦种间杂交障碍,为获得抗逆性好且花色花型独特的种间杂交新品种奠定基础。以瞿麦为父本,春之歌、四季红和Promesa为母本进行种间杂交,统计其膨大率和结实率;并采用压片法对亲本的染色体倍性进行测定;利用荧光显微镜观察石竹种间杂交花粉萌发情况、花粉管伸长及受精情况,探讨种间杂交不亲合性的原因。3个种间杂交组合的杂交结实率为0,揭示石竹种间杂交存在杂交障碍。染色体倍性鉴定发现,瞿麦为二倍体(2n=2x=30),春之歌为二倍体(2n=2x=30)、四季红为三倍体(2n=3x=45)、香石竹栽培品种Promesa为二倍体(2n=2x=30);花粉活力测定发现瞿麦花粉活力高,为92.8%,且显微镜观察表明花粉能在柱头上萌发,花粉管能伸入柱头及子房并与胚珠结合,但胚珠与花粉管结合率低。胚珠与花粉管结合率低可能是影响石竹种间杂交障碍的因素之一。结果揭示石竹种间杂交障碍的原因,为石竹杂交育种提供理论依据。
不同倍性亚洲百合的花粉形态与活力变化规律分析
《华北农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亚洲百合的花粉活力变化规律及形态在倍性水平上的差异,以8个亚洲百合品种为材料,采用混合染料染色法和萌发法测定花粉活力,并以电子显微镜观察花粉形态。结果显示,3种倍性亚洲百合的花粉最高活力时段均在开花第1天,三倍体品种为上午10:30,二倍体和四倍体品种为中午12:30,花粉活力的总体变化趋势为先升高后降低。花粉大小与倍性呈正相关,极轴值范围为96.47~137.91μm,赤道轴值40.68~56.55μm,四倍体品种的P×E值最大,其次为三倍体和二倍体。花粉中部网眼大小的范围为3.93~8.57μm,随品种倍性增加而增大,形态参数聚类显示倍性相同的品种之间花粉相似性更高。研究表明,不同倍性亚洲百合的花粉活力持久性差异较大,杂交育种时可根据倍性选择花粉活力最高时段进行授粉。
百合系列间杂种多倍体诱导实验初探
《西部林业科学 》 2010
摘要:用百合的O/A系列间杂种为实验材料,通过组织培养,比较不同浓度的秋水仙素及不同处理时间长度的诱导效果的差异。结果表明,用浓度为0.05%的秋水仙素处理24 h的效果最佳,突变率高达38.5%。与正常植株相比,变异植株的叶片肥厚,叶面变宽,叶色深绿,气孔显著增大。通过显微镜观察根尖细胞,发现其染色体数目为2n=4x=48。
切花非洲菊多倍体诱变初报
《园艺学报 》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非洲菊‘阳光海岸’和‘白马王子’(2n=2x=50)品种为供试材料,采用秋水仙素对其组培丛生芽进行离体诱导,成功获得了四倍体植株。秋水仙素处理浓度和处理时间分别为0·02%、0·05%、0·10%和24、36、48h。试验结果表明,以0·10%的秋水仙素处理48h诱导效果最佳,‘阳光海岸’和‘白马王子’的丛生芽变异率分别为16%和10%。总体上看,非洲菊对秋水仙素的敏感性较低。经气孔鉴定、染色体计数和形态学观察,变异材料染色体数加倍(2n=4x=100)。与二倍体相比,变异材料气孔面积增大,花序变大,叶色变深,叶尖变钝圆,叶片质感变厚,花梗直径变粗,花梗基部花青素着色变深。最终分别获得稳定的‘阳光海岸’和‘白马王子’多倍体植株200余株和300余株。
首页上一页1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