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2956条记录
幽王断子提高小叶桉 蜜浆质量和产量的实践

蜜蜂杂志 1991

摘要:小叶桉又名细叶桉,是我国南方继油菜、苦刺和苕子之后的夏季主要蜜粉源,其流蜜量大而涌,每群正常年份可取蜜20—25公斤。但蜂群经过采上述蜜源后,群势下降,蜂王极需休整。如何在这个花期获得王浆、蜂蜜的优质和高产?笔者在蜂场蹲点和养蜂员一起采用幽闭蜂王断子饲养管理技术取得了较好的效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省稻瘟病菌的有性世代研究 Ⅱ.稻瘟病菌两性菌株的初步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1991

摘要:在云南省稻瘟病菌的有性世代研究中,发现了10个从水稻上分离的两性菌株(Hermaphrodicisolate ).它们与龙爪稷上分离的A或a交配型标准菌株交配,在接触部的两侧各产生了一到子囊壳.有的组合A、B两侧的子囊壳形态和大小差别不大,另一些组合则差异很大.但子囊和子囊孢子却都没有明显的形态区别.用其中属A交配型的5个菌株与属a交配型的5个菌株交配,有8个组合形成了子囊壳及成熟的子囊、子囊孢子,3个组合仅产生了子囊壳.用每转管移植一次后都与配对的标准菌株交配的方法,连续经过5次转管移植,证明这些稻瘟病两性菌株有性世代的形成能力是比较稳定的,产生子囊壳的数量不会因转管移植而减少.

关键词: 稻瘟病菌 两性菌株 有性世代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省稻瘟病菌的有性世代研究 Ⅰ.稻瘟病两性菌株的初步研究

植物病理学报 1991 CSCD

摘要:在云南省稻瘟病菌的有性世代研究中,发现了10个从水稻上分离的两性菌株。这些菌株分别采自西双版纳州景洪(属一季晚籼稻区)、曲靖地区曲靖(属高原梗稻区)、保山地区滕冲(籼粳交错区)及怒江州六库(籼粳交错区)。它们与A或a交配型的标准菌株(从日本龙爪稷上分离的梨孢属菌与乌干达龙爪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从部分Aman和深水稻看粳稻的起源

西南农业学报 1991

摘要:栽培稻由野生稻演化而来是稻作学者所公认的,由于野生稻的性状大都偏近籼稻,对籼稻起源于野生稻也没有争议,对粳稻的起源则有不同的看法.丁颖认为粳稻是由籼稻演化而来,周拾禄认为巢湖的粳型野稻是粳稻的先祖.Second根据同工酶研究,推定粳稻是由中国的野生稻演化来的.冈彦一与程侃声先后通过杂交试验,认为野生稻本身同时有直接分化为籼稻和粳稻的可能;王象坤等则进一步推测粳稻是野生稻在旱地上驯化的结果.冈彦一在其《栽培稻之起源》一书中对上述各种假设都有简要的叙述.籼稻和粳稻在地理分布上,虽然从低到高、由南至北,前者渐次减少而后者渐次增多,但这一过渡现象并不能确证粳

关键词: 粳稻 起源 Aman 深水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稻瘟菌水平抗性稳定性的研究——品种与小种适合度的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1991 CSCD

摘要:在温室条件下,对9个无垂直抗性基因粳稻品种×8个日本标准稻瘟菌株组合测定了侵染几率(IP)、病斑型比例(PB)、病斑扩展速率(LR)和产孢能力(SPC)组分,并据此确定了品种与小种的适合度。方差分析结果表明,除SPC的互作项外,其它组分及类型,方差均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但品种和小种主效应所占方差更大,从而证实了品种的抗性类型为水平抗性。某些品种在IP、PB及LR组分上反映了小种的专化作用,但因为不同品种在各组分上的抗性反应不同,因此,品种水平抗性的稳定性不能由组分的小种专化作用确定,而须由各组分组成的适合度的小种专化性确定。对品种X小种的适合度进行了互作的多重比较,未发现专化性互作,说明供试品种的水平抗性是稳定的。

关键词: 稻瘟病 品种与小种适合度 水平抗性 稳定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连续低温刺激对平菇出菇影响研究初报

中国食用菌 1990

摘要:1987年夏季,我所在种植中温型平菇生产中,由于温高、昼夜温差小,至使平菇子实体分化困难,导致菌丝老化、变黄而造成一定损失。于生产中我们观察到:置低温条件下保存的部份栽培种在解除低温保存后,常温下出菇较为迅速。受这一启示,也为了解决生产中昼夜温差小,子实体不分化这一问题。我们进行了连续低温刺激对平菇出菇影响的试验。现将其试验结果简报如下: 材料与方法一、供试品种与配方 1、平菇品种: 中温型品种P_2,由省农科院开发处食用菌组提供。 2、培养料配方:甘蔗渣75%,米糠18%,普钙2%,石膏2%,石灰2.6%,尿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特产蔬菜──萎蒿

中国蔬菜 1990

摘要:萎蒿(Artemisia selengensis Turcz)别名藜蒿,是云南省的特产蔬菜,主要生长在滇中,滇西一带的井旁或渠边。每年春季采摘嫩茎炒食或凉拌,品质鲜嫩,具有一种特殊的香味,深受广大消费者欢迎。据清代吴其所著《植物名实图考》记载,蒌蒿其叶似艾,叶白色,长数寸,高丈余,其根生食之,香而脆美;其叶又可蒸为茹。由此可知,蒌蒿很早就是一种野生蔬菜。近年在昆明市郊区开始进行人工栽培,据不完全统计,已有四百余亩。产品从l月份开始上市,一直供应到4~5月份,为春淡季增加了花色品种。一、蒌蒿的主要营养成分与生长特性 蒌蒿是一种营养丰富的蔬菜,可食部分(鲜茎杆)的主要营养成分(包括13种氨基酸,用游离法测定)中,绝大部分都高于同一科的人工栽培蔬菜──茼蒿(见表1,表2)。因此,它是比茼篙更有发展前途的蔬菜。 蒌蒿耐湿,耐肥、耐热,但不耐旱,对土壤要求不严,一般土壤都可生长,但以潮湿的砂质壤土为好。它再生能力强,节间容易生不定根,适于扦插繁殖。在日均温达10℃左右时就可生长,15oC以上时隼长良好。根系主要分布在表土下10~15厘米的范围内。由干植株直立,开展度不大,适于密植。对光照要求不严格,但在营养生长期有充足的阳光和水肥,植株才能生长茂盛,使叶片肥厚,茎秆茁壮,质地脆嫩。 篓蒿抗逆性强,除有蚜虫危害外,n前尚未发现有其它病虫害。 二、栽培技术 (一)整地与施肥 篓篙根系主要分布在耕作层,栽植密度大,生长快,群体生长量大。宜选择土壤肥沃,排灌方便的地块栽培。并要求精细整地,施足底肥。一般可于前茬收获后,深耕30厘米左右,晒土,结合整地每亩施入腐熟的农家肥2000公斤左右,作成平畦,达到土壤细碎,畦面平整。 (二)扦插繁殖 7月份剪取生长健壮的植株上的枝条,去掉上部幼嫩和下部老化部分(截取已木质化部分),剪成15厘米长的插条,上端保留2~3片叶,下端剪成斜面。扦插时,按3~5厘米的行距开成10厘米深的小沟,将插条按3~4厘米株距码放在沟的一侧,边排边培土,培土深度为插条长度的三分之二,即of厘米左右,或者用锥行铁器插入土中;掀开土壤,随即将插条放人孔隙中。扦插完毕,浇一次透水,过一二天再浇一次催根水,其后根据土壤状况,适时灌水,经常保持湿润状态。 三、肥水管理 当插条生出新根,地上部侧芽萌发时,每亩追10~15q浓度的腐熟人粪尿1000~1250公斤或追施氮素化肥15~20公斤,随即灌透水,此后经常灌水,保持土壤湿润。待到10月份时,将地上部已老化的枝条,从近地面处全部割掉,晒茬一二天后,每亩追20~30q0浓度的腐熟人粪尿1500公斤或结合灌水追施氮素化肥20~25公斤,以利促发更多的侧枝,进一步提高产量。当新的植株长到4~5厘米高时,每亩追施氮素化肥20~30公斤,同时灌水;半月后再追一次化肥。整个生长期不能缺肥断水。肥水充足,植株才能生长迅速,质地鲜嫩。一般于第二年1月开始收获,每次收后,都要及时追肥灌水,以促进萌发更多的侧枝。 四、收获 翌年1月上旬,当植株长到15~20厘米高,顶端心叶尚未散开,茎秆也未木质化,颜色呈白绿色时,便可收割。收割时,可贴近地表将地上部割下,割下的茎秆除保留极少数心叶外,其余叶片全部摘掉,再按不同粗细分级捆把,用水清洗后,码放在阴凉处,用湿布盖好,经过8~ic小时的简易软化即可上市出售。一般每隔一个月左右收割一次,一年可收3~4次。亩产4000~5000公斤,产值近千元。 若同一茬分多次收割,应注意每次收完后,需用稻草等物将待割部分的边缘掩盖好,以防止植株倒伏和产品老化变质。 五、蚜虫的防治 篓蒿的营养生长时期,要特别注意防治蚜虫,一般可用40%的氧化乐果1000~1500倍溶液喷雾,每亩15~25克【50%的抗蚜威可湿性粉剂兑水喷雾,25qo功夫乳油2000~4000倍溶液喷雾,防治效果均好。云南特产蔬菜──萎蒿@肖祥$云南省农科院园艺所 @严家芸$云南省农科院园艺所(1)吴其著(清),1957年版.《植物名实图考商务印书馆 (2)中国科学院植物所主编,1980年版,《中国高等植物图鉴》第四册,科学出版社 (3)中国农科院蔬菜所主编,1987年版,《中国蔬菜栽培学》,农业出版社 (4)江西省农牧渔业厅编,1986年版,《江西蔬菜品种志》;江西科技出版社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茶组植物的化学分类及数值分类

茶叶科学 1990

摘要:连续两年用纸色谱、分光光度法、区带纸电泳—薄层扫描法及 HPLC 法测定了张氏系统中的21种茶组植物新梢中的咖啡碱、可可碱、儿茶素组成、茶氨酸、游离氨基酸总量及幼果中的哌啶-2-羧酸。根据化学、形态学及植物的地理分布等证据,采用化学分类和数值分类学方法探讨了茶组植物种群的归属和分类。分类结果表明,茶组可分为五室茶 C.quinquelocularea Du et Li.和三室茶 C.trilo cularea Du et Li.两个种。三室茶具有中小叶茶 C.var.micro-midph-yllaea Du et Li.大叶茶 C.macrophyllaea Du et Li.和苦茶 C.var.kuiea Du et Li.3个变种。

关键词: 茶组植物 化学分类 数值分类 五室茶 三室茶

关于镰刀谷是否另一类中间型的思考

西南农业学报 1990

摘要:1987年我们报道了在过去一般认为籼稻的有稃毛的镰刀谷(Sickle—shaped rices)中,有相当一部分应划为粳稻,其代表品种为西亚的Vomsiab,Sadri,Firooz和Basmati系统。随后又发现这一类型的稻种中无论籼粳,在和典型籼粳杂交时大都结实不高。这一事实对于追溯籼粳两亚种的分化是值得重视的,进一步的研究还在进行,先就部分结果汇报如下。 和籼型镰刀谷比较,粳型的特点为(1).穗颈伸出度长,(2).穗轴第一、二节间的长度常常超过3厘米,(3).酚反应多为负反应,(4).稃毛介乎籼粳之间而略偏粳,(5).叶面无叶毛,(6).酶谱多接近粳稻。

关键词: 镰刀谷 籼粳分化 中间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滇中地区旱地小麦品种产量稳定性探讨

西南农业学报 1990

摘要:用回归系数(b)估测各品种年度间产量的稳定性,用决定系数(r~2)值测b值的可靠性,并通过对年度间产量构成三因子稳定性分析,得出:参试13个品种、品系的稳定性是以其产量构成三因子的合理组合为基础的。采用多元标准回归系数及偏相关系数分析三因子与产量形成的关系及三因子间的关系,得出在生产力水平较低的条件下,应着重在足够穗数的基础上协调穗数与粒数的关系;在生产力水平较高的条件下着重在一定穗数的基础上协调粒数与粒重的关系。滇中地区旱地小麦稳产高产品种的选育,应在多穗基础上,寻求粒重与粒数的平衡,两者不可偏重。

关键词: 小麦 产量稳定性 穗数 穗粒数 粒重 回归系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