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13335条记录
中日水稻耐寒抗病优质高产育种合作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1989

摘要:本文介绍了中日合作水稻育种项目利用日本和云南稻种资源培育水稻品种的概况,在云南高原地区进行耐寒育种、稻瘟病抗性育种、品质育种和高产育种的策略与问题,以及四特性同步鉴定选育耐寒抗病优质高产水稻新品种的方法。

关键词: 水稻育种 耐寒性 抗病性 优质 高产 云南 中日合作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稻种对细菌性条斑病抗性的研究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1989

摘要:在自然发病条件下,鉴定了3569份云南稻种对水稻细菌性条斑病的抗性。结果:供试稻种中有高抗材料286份,其出现频率为8.02%,中抗材料718份,其出现频率为20.1%。抗病品种的出现频率与稻种类型有关,也有明显的地区性。根据试验结果,可将云南省划分为5个抗病品种分布区。

关键词: 云南稻种 细菌性条斑病 抗性鉴定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无刺蜂Trigona的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1989

摘要:本文对采自云南省境内的无刺蜂标本进行分类鉴定,共计6种:黑腿无刺蜂Trigonavidua Smith,棕胸无刺蜂Trigona thoracica Smith,黑腹无刺蜂Trigona canifrons Smith,黄纹无刺蜂Trigona ventralis Smith,棕足无刺蜂Trigona smithii Smith和黄跗无刺蜂Trigonairidipennis Smith.均为中国蜜蜂总科Apoidea种的新纪录。并对6种无刺蜂的形态、分布作了描述,列出检索表,以便识别,同时对黄纹无刺蜂的经济价值进行了评价。

关键词: 无剌蜂 蜜蜂总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家蚕四元杂交新组合云蚕1×云蚕2的选育

西南农业学报 1989

摘要:通过中国系统二化性品种间杂交,筛选出中×中杂交原种,定名为“云蚕1”;又用日本系统品种间杂交育种,筛选出日×日杂交原种,定名为“云蚕2”.云蚕1×云蚕2的正反交具有卵形大,卵化齐,眠性快,食桑旺,蚕体大,抗性强,容易饲养等优点;在经济性状上具有茧型大,茧层率高,茧丝长,解舒易,净度好,丝质优的特点。这个四元杂交新组合经不同季别、不同海拔多点试养,结果证明适合云南春秋兼用,经济效益好,己在全省推广.

关键词: 桑蚕育种 四元杂交种 桑蚕新品种 云蚕1 云蚕2 杂交育种 云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对利用多样化抗性防治小麦条锈病的作用的评价

西南农业学报 1989

摘要:选用专化抗性品种人为地单一扩大其种植面积以防治小麦条锈病,将迅速导致品种的专化抗性失效。在小麦群体中配置一定比例不同抗性的品种能显著地降低初次侵染原的有效率,同时也减少了再次侵染原的数量从而减缓了病害的流行速度。将专化抗性和群体延缓抗性结合起来以抑制条锈病的流行,无疑地是防治气传性流行病害的一个重要手段。

关键词: 小麦条锈病 抗病品种 多样化抗性 发病率 病害流行速度 云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农田蓼科杂草一新分布种

西南农业学报 1989

摘要:卷茎蓼(Polygonum convolvulus L.)是世界性分布的旱地作物主要危害性杂草之一,它常危害麦类、豆类、棉花、蔬菜等20多种作物,主要在我国东北与西北地区发生而造成严重危害,云南原无记载。作者于1981 年在丽江麦田中发现,据查证,为当地农民同年引进小麦种子时夹带传入。(标本存于云南农科院植保所)。为了便于检疫、识别与防除,将调查结果整理如下供参考。

关键词: 卷茎蓼 形态学特征 生长习性 草害防治 云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山茶属植物染色体数目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1989

摘要:本文研究了9种山茶属植物的染色体数日,其中6种为首次报道。结果表明,这些种都为二倍体,2n=30,未观察到多倍体。本文讨论了部分山茶属植物的染色体数目,野生种中以二倍体居多,栽培种和杂交种中则以三倍体和四倍体居多。推测在这种进化趋势的形成过程中,人工选择可能起了重要的促进作用。

关键词: 茶属 染色体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旱地土壤水分动态变化测定仪——蒸渗仪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1989

摘要:自行设计的观测土壤水分动态变化的仪器—蒸渗仪,投资少,观测简单,使用方便,测定项目多,组合使用能测得多项水分参数及动态变化规律,同时,还可以及时了解土壤墒情。通过多年观测数据的总结分析,测得的各项水分参数规律性较强,经相关分析并与当地水文站多年资料比较,结果都很接近,证明该仪器精确可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吊金片离体培养成植株

植物生理学通讯 1989

摘要:植物名称:吊金片(Ceropegia sp.)。材料类别:叶片及茎。培养条件:诱导芽分化培养基为MS附加不同浓度BA及IAA;壮苗培养基为MS及1/2MS;附加IAA1.0mg/L为生根培养基,培养温度25℃左右,光照10小时、光强1500~2000lx。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从酯酶同工酶看亚洲稻的地理起源及亚种演化

西南农业学报 1989

摘要:本文根据酯酶酶谱变异估计值的分析,认为籼粳的起源与分化中心主要为印度,粳稻的起源与分化中心主要为云南及东南亚。酶谱显示籼粳稻均起源于共同的祖先,但起源地是分散的。就32个籼粳属性带酶谱分析,纯籼带及纯粳带的酶谱只占28.1%,但所包括的品种数却占参试品种的43.6%,其余23个酶谱则籼粳属性带以不同比例同时出现,其中有4个酶谱既有籼品种也有粳品种,籼粳约各占一半,证明籼粳的演化是连续性的。演化的环境因素可能是水分与温度,文中就光壳稻和Rayada的酶谱构成型和Aus典型在前文聚类中的地位进行了初步讨论。

关键词: 亚洲稻 起源 演化 酯酶酶谱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