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家蚕性染色体和性别决定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家蚕是重要的经济昆虫和鳞翅目昆虫的典型代表,由于生产上专养雄蚕和农业害虫防治有极好的发展前景,对其性别决定机制的研究极为迫切。对家蚕的性染色体及其结构特征和性别调控相关基因的研究现状进行了综述。


家蚕品种资源部分茧丝质成绩调查初报
《中国蚕业 》 2012
摘要:对云南省农业科学院蚕桑蜜蜂研究所蚕桑种质资源中心保存的136个家蚕品种的部分茧丝成绩进行了调查,结果表明,茧丝长在1 200 m以上的品种有13个;解舒率在62.51%以上的品种有48个;平均纤度最粗的为3.98 dtex、纤度最细的为1.90 dtex,纤度低于2.00 dtex的品种有1个、纤度高于3.51 dtex的品种有12个;断强力最高的为14.0 CN/dtex、最低的为6.3 CN/dtex,断强力超过11.6 CN/dtex以上的品种有30个;断裂伸长率最高的为36.1%、最低的为17.2%。各品种的丝质检验成绩为今后有目的地进行品种选育提供了依据。


转基因抗病毒策略及其在家蚕中的应用研究进展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转基因抗病毒作为病毒防治的新途径,在农业领域的应用研究越来越重要。文中结合家蚕病毒病转基因防治的研究工作,对目前已形成的转基因抗病毒策略及其在家蚕中的应用研究展开综述,并提出展望。


90%灭多威可湿性粉剂对桑粉虱的防效及家蚕的安全性评价
《中国蚕业 》 2012
摘要:为明确90%灭多威可湿性粉剂对桑粉虱的防治效果及对家蚕的安全性评价,采用叶片浸渍法和田间常规喷施法测定了90%灭多威可湿性粉剂对桑粉虱卵、成虫的防效及施药后不同时间的桑叶对家蚕的安全性。结果表明:在试验室中稀释3 500倍液的对桑粉虱卵的孵化抑制性最强,处理后120 h的孵化率为1.78%;稀释5 000倍液的次之,120 h后的孵化率为13.46%。田间施药后7 d对桑粉虱的防治效果是3 500倍>5 000倍>10 000倍;90%灭多威可湿性粉剂对家蚕的毒性是1 250倍>2 500倍>5 000倍液,喷药后5 d的桑叶对家蚕添食的中毒率分别为61.11%、46.67%和3.33%,但药后8 d的桑叶对家蚕添食无中毒蚕现象,药后11 d的桑叶饲喂家蚕,能显著降低家蚕的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药后14 d的桑叶对家蚕和茧质均无影响。因此,桑园中使用90%灭多威可湿性粉剂防治桑粉虱时,可稀释3 500倍喷施,施药后14 d方可采叶饲喂家蚕。
关键词: 90%灭多威可湿性粉剂 桑粉虱 田间防效 家蚕 残毒期


春秋兼用雄蚕新品种云蚕7×红平2的育成
《蚕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雄蚕品种的培育和应用对于提高叶丝转化效率与生丝品位具有重要作用。以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材料平30作为供体亲本,普通家蚕品种云蚕8作为受体亲本,采用回交改良的方法,育成了新的日系家蚕性连锁平衡致死系红平2,用该品系与限性皮斑中系品种云蚕7组配成雄蚕杂交组合云蚕7×红平2。经实验室鉴定和农村饲养鉴定,该雄蚕品种的雄蚕率达98%以上,且具有强健好养,产量稳定,茧丝产量高、品质优的特点,其中在四川、湖南、贵州、浙江4省实验室鉴定的虫蛹率、茧丝长、解舒丝长、解舒率、鲜茧出丝率分别比对照品种菁松×皓月提高0.63个百分点、155 m、154 m、1.9个百分点、1.5个百分点,茧丝洁净达到97.2分。该雄蚕品种适合在云南蚕区春秋期推广饲养,可生产缫制高品位生丝的原料茧。


夏秋用家蚕品种7个数量性状的配合力与遗传力分析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8×8不完全双列杂交法(NCⅡ),对来自不同生态区域的8个中系与8个日系夏秋用家蚕品种及其相应的64个杂交组合的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万蚕产茧量、万蚕茧层量、死笼率、虫蛹统一生命率等7个主要数量性状进行配合力与遗传力分析。结果表明:7个数量性状的一般配合力(GCA)和特殊配合力(SCA)方差达到了显著水平或极显著水平,它们的遗传由加性效应与非加性效应共同控制,但主要以加性效应为主;死笼率、虫蛹统一生命率、万蚕收茧量易受环境因素影响,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万蚕茧层量主要受遗传因素控制;茧层率、茧层量与全茧量属于遗传力高的性状,它们可在早期世代进行定向选择,死笼率、虫蛹统一生命率则因其遗传力低,宜在前期选择的基础上在中后期进一步加大选择压;中系品种C5与日系品种日3有较高的一般配合力效应,其组合日3×C5的特殊配合力效应也较高,是家蚕育种中理想的亲本材料。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