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番茄致病疫霉的交配型、甲霜灵敏感性及毒力类型
《菌物学报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2003~2004年云南省番茄致病疫霉的交配型、甲霜灵敏感型、毒性因子及毒力类型进行了系统的测定和分析。结果表明:云南番茄致病疫霉只存在A1交配型,未发现A2交配型或自育型。甲霜灵抗性和中抗菌株是主要菌系,抗性、中抗、敏感菌株分别占测定菌株的51.2%、31.7%、17.1%。云南番茄致病疫霉居群对已知的抗性基因R1、R2、R3、R4、R6、R7、R8、R9、R10、R11有毒性,其毒性频率在9.8%~95.1%之间。测定的61个菌株中检测到26种不同的毒力类型,每种类型平均含有5.2个毒性因子,其中毒力类型1.3.4.7.9出现频率最高,为优势的毒力类型,出现频率为44.3%,其次为1.3.4.6.7.9、1.3.7.9,出现频率均为4.9%,其它23种毒力类型出现频率仅在1.6%~3.3%之间。云南番茄致病疫霉居群显示了复杂的表型特征。
几种新型木本切花在昆明的引种试种试验初报
《中国农学通报 》 2006
摘要:定期观测所引进的银叶树(Leucadendron)、风轮花(Leucospermum)和风蜡花(Chamelaucium)各个品种的株高并记录物候、病虫害发生情况及越冬表现。结果表明:银叶树7月份生长量最大,11月停止,“旅途落日”比“纯金”早开始生长,且年生长量大于后者;风轮花的生长量在7—8月是高峰,平均每月长高5cm,但年生长量较小;风蜡花全年都在生长,7—8月是“粉色骄傲”的生长高峰,平均每月增高约20cm,“紫色骄傲”没有显著的生长高峰期。银叶树的抗病虫害能力和抗寒性较强,几个风轮花品种在抗病性及抗寒性方面的表现各不相同,风蜡花的抗寒性较强,“粉色骄傲”抗根茎部病害的能力强于“紫色骄傲”。
云南高原粳稻区白叶枯病菌致病型鉴定及主栽品种抗性反应初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从云南高原粳稻区采集分离36份白叶枯病菌株,在包括初步选定的7个高原粳稻白叶枯病菌鉴别品种(毫糯扬、TN1、黄玉、珍珠矮、IR26、南粳33、金南风)在内的29个水稻品种上测定致病型,进一步明确了这7个鉴别品种的有效性。发现菌株与品种之间具有交叉互作反应,菌株与品种之间存在质的特异性互作关系;利用这套鉴别品种可将36个菌株划分为9个致病型,其中Ⅴ型菌为优势菌群,Ⅶ型菌为毒性菌群。云南高原粳稻区的主栽品种多数感病。稻种资源IRBB21(Xa-21)、扎昌龙(Xa-22t,Xa-24t)、IR1545-339(xa-5)对所有参试菌株均表现抗病,在云南高原粳稻育种中具有较好的利用价值。
珍稀濒危植物——云南药用野生稻自然生态群的新发现及其特性
《云南植物研究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野生稻包括云南药用野生稻 (OryzaofficinalisWall .exWatt.,染色体组CC ,染色体数2n =2 4 )是宝贵的基因资源库 ,自然分布急剧减少。 2 0 0 1年 ,在云南耿马孟定遮甸新发现了1个药用野生稻分布点 ,该地药用野生稻植株高度可塑性大 ,可以根据密度和荫蔽情况自动大幅度调节株高 ;比其它生态群的结实率高 ;而其自然发病和人工接种鉴定发现抗稻瘟病能力中等偏上 ,抗白叶枯病害能力强 ,抗螟虫和稻飞虱能力也很强。品质分析结果表明该居群药用野生稻蛋白质含量比其它野生稻的高 ,而直链淀粉含量偏低 ,说明品质较好。本发现对采取有效措施进行药用野生稻原生地保护 ,以及试验结果对药用野生稻有利基因的发掘和利用都有重要参考价值
野生稻和非洲栽培稻抗稗草种质资源筛选和评价
《作物学报 》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盆栽试验对 2 0份野生稻和 5份非洲栽培稻材料的稗草出苗率、距离稻株不同范围播种的稗草株高和干重的抑制效果进行评价 ,并通过聚类分析和方差分析 ,将其划分为 6类。再以稻叶水提液培养稗草 ,依其发芽抑制率、芽长抑制率、根长抑制率和发芽指数 ,再次聚类并划分为 5类。盆栽和浸提液试验中效果均好的 3份野生稻S3 7、S6 8、S72和 1份非洲栽培稻Y1 1 0 0 2确定为具有化感作用潜力的资源 ;盆栽试验效果好 ,但浸提液生物活性差的 2份 (S1 1 3、Y1 1 0 0 4 )确定为竞争作用强的资源 ;盆栽和水提液试验均表现较差的 5份野生稻材料 (S4 3、S4 7、S4 0、S73、S1 1 1 )和 2份非洲栽培稻(Y1 1 0 0 5、Y1 1 0 0 1 )为非抗性材料。
关于加强云南稻作育种技术创新的思考
《西南农业学报 》 2004 CSCD
摘要:在参考和分析国内外稻作研究进展的基础上,提出云南省稻作育种技术革新思路: (1)利用多样性的遗传资源(包括国内外亚洲栽培稻、非洲栽培稻、野生稻),拓宽遗传背景,扩大遗传变异是稻作育种的基础和核心。 (2)新技术(包括胚挽救、花药培养、轮回选择、分子标记辅助选择)的应用是提高育种效率的重要手段。 (3)利用野生稻中极强的再生性选育再生能力强的品种,扩大复种指数是在有效土地面积上增加粮食总产量的有效途径。结合云南省中、低海拔稻区热量条件一季有余、两季不足的情况,应加强对再生稻的研究,培育再生性强的品种,以提高总产量。(4)增强品种抗逆能力,提高稳产性,大大提高边远山区陆稻、雷响田的产量,是全省稻谷平衡增产的保证。(5)扩大国际合作交流,学习国外先进的育种思路和技术,是提高云南省稻作育种水平的有效方式。 (6)由于云南的普通稻米生产在面积和产量、成本和价格在全国均无竞争优势,在目前以及今后相当长一段时间内,稻作生产的总体目标应以满足本地群众特别是占绝大多数农村人口的消费需求为主要任务的基础上,结合云南米饭食用口味多样性、稻米产品多样化的情况,加强适合云南食用习惯稻米(包括优质粳米、软米、糯米、米线米、饵丝饵块米、卷粉米等)的研究和开发。文章还对云南省稻作育种
关键词: 稻作育种 技术创新 遗传资源 再生性 抗逆性 食用习惯