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云南农业科技
》
2008
摘要:优良家蚕品种的选用、繁育和推广是提高蚕茧产量,增加蚕农收入,改善原料茧品质的有效手段。保持家蚕品种优良性状,延长品种的使用年限,防止品种过早退化,对提高品种的经济效益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分析了家蚕品种退化的原因,并提出保持家蚕品种优良性状的措施,为家蚕优良品种的选育提供参考。
关键词:
家蚕
品种
性状
保持措施
《西南农业学报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杂交育种方法,结合系统育种以及测交、筛选,育成抗逆性强的红云A系、红云B系,与本所"九五"期间选育储备的优良中系品种蒙草A、蒙草B组配成"蒙草×红云"四元杂交种。经实验室鉴定和农村基点鉴定、西南片区鉴定等,该对品种眠起整齐、蚕体粗壮、茧形匀正,茧丝长1379~1364 m,解舒丝长1102~1174 m,解舒率79.9%~85.8%,净度94.3~95.4分,符合自动缫丝缫制高品位生丝的工艺要求。
关键词:
家蚕
新品种
选育
《蚕业科学
》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淀粉酶在生物体内的碳水化合物代谢中起重要作用。根据预测的基因序列设计引物,克隆了一个家蚕淀粉酶基因(Bmamy2),获得完整的编码区序列(全长1 752 bp,编码583个aa)。用推导的氨基酸序列与其它物种的淀粉酶基因作相似性比较和系统发育分析,发现所克隆的Bmamy2基因是一个起源很早的拷贝,在细菌、果蝇、非洲蟾蜍、人和鸡等多种生物中存在与之同源的基因。该基因编码蛋白的功能结构域预测有2个起催化作用的关键氨基酸发生突变,推测该基因可能失去了催化水解碳水化合物的功能。RT-PCR和基因芯片检测结果表明,该基因在家蚕5龄第3天幼虫的中肠和脂肪体中表达,且在中肠中的表达丰度较高。
关键词:
家蚕
淀粉酶基因
克隆
组织表达
序列分析
《云南农业科技
》
2008
摘要:在养蚕生产过程中,蚕病的发生往往会对整个养蚕生产的产量和质量造成严重影响,特别是蚕种生产单位表现更为突出,而蚕病防治的效果对蚕种的产量质量有着直接的影响.针对近几年来采用春、夏、秋多批次饲养的繁育形式,蚕批连接,病原易于传播,家蚕容易发生病害.而作为生产蚕种的单位,在原蚕区饲养数量增大的前提下,养蚕环境复杂,更增加了蚕病防治的难度.因此,做好蚕种生产中蚕病防治工作,是生产优质蚕种的一项重要技术措施.
关键词:
蚕病防治
家蚕
蚕种生产
发病
生产过程
养蚕生产
生产单位
饲养数量
《云南农业科技
》
2008
摘要:细菌病是蚕业生产上最常见的蚕病,对蚕茧生产的高产和稳产影响很大。家蚕细菌病的防治措施主要有严格消毒、防治桑树害虫、防止交叉感染、注意养蚕环境卫生、及时隔离病原、加强蚕体蚕座消毒、防止蚕病的蔓延、精心饲养、提高蚕儿体质以及药物防治等,防治药物主要有蚕服康1号、盐酸诺氟沙星、杀菌灵、蚕病灵和丰产抗菌素等。
关键词:
家蚕
细菌病
防治
《中国蚕业
》
2008
摘要:保持和提高家蚕原原种种性是一项综合技术措施,通过多年的生产实践经验和查阅前人的相关文献资料,分析了种性退化的原因,总结归纳了保持和提高原原种种性的措施。
关键词:
家蚕
原原种
繁育技术
种性保持
《云南农业科技
》
2008
摘要:为探索添食蔗糖对家蚕饲料效率的影响,进行了在家蚕饲养中添加蔗糖的试验。结果表明,在全叶情况下添食1%或5%蔗糖没有使蚕茧增产,不能提高家蚕的饲料效率,相反还表现出使饲料效率降低的倾向。不主张在全叶情况下添食蔗糖,以减少人力和物力的浪费,尤其在高温多湿时,添食还会造成蚕座潮湿,有利于病菌的滋生和蚕病的蔓延。
关键词:
家蚕
蔗糖
饲料效率
《广西蚕业
》
2008
摘要:通过给家蚕添食某工矿区附近的桑叶,观察工业污染物对家蚕幼虫期生长发育的影响。发现被污染的桑叶对家蚕幼虫有严重的毒害作用,说明工业污染对蚕桑行业的影响相当明显。
关键词:
家蚕
污染
添食
影响
《农村实用技术
》
2007
摘要:种桑养蚕是农村的一条"短、平、快"的致富门路,随着国家东桑西移、西部大开发、农村产业结构的调整和蚕茧价格持续上扬,使得西部省市的蚕桑在最近两三年有了迅猛的发展.云南省蚕桑的发展也比较快,种植桑树面积已超过100万亩.种桑养蚕已经成为西部各省市农村的一项主要产业,对增加农民的收入起着非常大的作用.
关键词:
桑树
农村产业结构
西部大开发
技术
种桑养蚕
云南省
蚕桑
蚕茧
《西南农业学报
》
2006
CSCD
摘要:2004年在印度南部进行了2次二化性家蚕品种小区试验,结果表明:在印度实验室条件下,供试品种生长强健,抗病、抗逆性强,发育整齐,综合经济性状优良。在印度凉季,供试品种的生产性能较好,各性状与对照种基本一致,且茧层率高,丝质较优。在印度暑季,供试品种的各项性状均较对照种好,优势明显。
关键词:
家蚕
二化性品种
一代杂交种
印度
小区试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