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HPLC指纹图谱技术在傣药灯台叶资源评价中的应用
《药物分析杂志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建立不同产地灯台叶HPLC指纹图谱,为灯台叶产地鉴别、质量控制和评价提供科学依据,推动傣药现代化发展进程。方法:采用正交试验设计优化灯台叶超声提取方法,建立HPLC指纹图谱。色谱条件:采用Agilent ZORBAX Eclipse XDB C18色谱柱(250 mm×4.6 mm,5μm),以0.1%甲酸水(A)-乙腈(B)为流动相,梯度洗脱(0~5 min,5%B;5~35 min,5%B→42%B;35~40 min,42%B→80%B;40~50 min,80%B→95%B;50~65 min,95%B),流速1.0 m L·min~(-1),柱温30℃,检测波长287 nm,进样量5μL。结合相似度评价及聚类分析对不同产地灯台叶指纹图谱进行比较。结果:正交实验结果表明,70%甲醇水溶液超声50 min,料液比1∶10为最佳提取条件。建立了灯台叶HPLC指纹图谱,确定了10个共有峰。海南中和、广西南宁北湖村、海南海口高新区等3个产地样品相似度小于0.8,系统聚类中被逐一分开;海南万宁、广东广州和海南海口海府大道3个产地样品相似度介于0.8~0.9之间;海南文昌、广东东莞、海南乐东、海南琼海、广西南宁六安村、西双版纳勐海、西双版纳勐腊7个产地样品相似度均大于0.9,系统聚类分析能聚为一类。结论:不同产地灯台叶化学组分较相似,但含量差异明显。海南文昌、广东东莞、海南乐东、海南琼海、广西南宁六安村5个产地样品与传统药用产地西双版纳灯台叶样品质量相似,可以作为傣药灯台叶药材来源。
关键词: 灯台叶 糖胶树 傣药 指纹图谱 相似度评价 聚类分析 药材资源评价 高效液相色谱法


中华蜜蜂气味结合蛋白基因AcerOBP14的克隆及时空表达
《中国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克隆获得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Acer OBP14基因序列,并对其蛋白结构进行预测,分析其在不同组织和发育阶段的时空表达差异,为该基因的功能研究提供参考。【方法】以中华蜜蜂全组织c DNA为模板利用RT-PCR技术扩增和克隆获得Acer OBP14 c DNA全长序列,并提交至Gen Bank数据库;利用多种生物信息学软件预测分析其编码蛋白的理化特性和结构特征;采用MEGA5.2软件中的邻位相连法(neighbor-joining,NJ)构建Acer OBP14及其同源膜翅目昆虫OBPs的系统发育树;通过实时荧光定量PCR技术分析Acer OBP14在1、5、10、15、20、25和30日龄中华蜜蜂不同组织(触角、头、胸、腹、足和翅)中m RNA的表达情况。【结果】克隆获得了中华蜜蜂气味结合蛋白基因Acer OBP14的c DNA序列(Gen Bank登录号为KT24648)。Acer OBP14的开放阅读框(ORF)长度为408 bp,编码135个氨基酸,预测其蛋白分子量为15.08 k D,理论等电点为5.44,有信号肽,无跨膜结构,且第18—127位氨基酸之间存在一个昆虫气味结合蛋白家族PBP-GOBP superfamily保守结构域;存在多个比较明显的疏水区域,可能是脂溶性气味分子的结合位点;含有4个保守的半胱氨酸位点,属于Minus-C OBP亚家族。亚细胞定位分析表明,Acer OBP14属于分泌型蛋白,主要集中在内质网-高尔基体-质膜分泌途径上。Acer OBP14蛋白具有7个α螺旋,α1—α6属于典型OBPs核心螺旋,α7位于C端且暴露在蛋白表面。氨基酸同源序列比对结果显示,Acer OBP14与西方蜜蜂Amel OBP14的氨基酸序列一致性最高,达到86%;其次是大蜜蜂Ador GOBP56a-like,一致性为55%。系统进化树分析表明,同为蜜蜂属的中华蜜蜂Acer OBP14、西方蜜蜂Amel OBP14、大蜜蜂Ador GOBP56a-like、中华蜜蜂Acer OBP21和小蜜蜂Aflo GOBP56d-like聚为一个分支,切叶蜂属的苜蓿切叶蜂Mrot GOBP56a-like、侧沟茧蜂属的毁侧沟茧蜂Mdem GOBP83a-like、壁蜂属的角额壁蜂Ocor OBP3和熊蜂属的Bter GOBP56d-like和Bimp GOBP56d-like聚为另一大分支。荧光定量PCR结果显示,Acer OBP14在成蜂不同发育期的触角、头、胸、腹、足和翅中均有表达,其表达程度有差异。1日龄工蜂的胸部表达量最高,触角次之,且两者均极显著高于头、腹、足和翅(P<0.01);其他日龄工蜂触角表达量均极显著高于其他组织(P<0.01),其中20日龄工蜂的触角表达量最高。从各组织在不同发育阶段的表达量来看,触角的表达量在1日龄最低,极显著地低于其他日龄(P<0.01);5、10日龄逐渐增加,15日龄突然下降,20日龄达到最高,极显著高于其他日龄(P<0.01);之后又呈逐渐下降趋势。头、胸、腹、足和翅膀表达量总体上随日龄增加而呈下降趋势,5日龄之后大幅下降,之后趋于平稳且呈低丰度表达。【结论】Acer OBP14属于Minus-C OBP亚家族,具有PBP-GOBP家族的典型结构;组织表达谱结果暗示,Acer OBP14属普通气味结合蛋白GOBP,在中华蜜蜂中除嗅觉识别之外还参与其他生理功能。
关键词: 中华蜜蜂 AcerOBP14 基因克隆 生物信息学 时空表达


不同产地黄硬皮马勃的红外光谱鉴别方法研究
《河南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黄硬皮马勃(Scleroderma flavidum Ell.et EV.)主要生长在我国南方地区,有食用和药用价值。利用红外技术对其进行产地鉴别,为黄硬皮马勃的资源鉴别提供基础分析方法和理论依据。利用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Fourier transform infrared spectroscopy,FTIR)仪采集4个不同产地共40个黄硬皮马勃样本的红外光谱,每个样本平行扫描3次,取平均值。随机选择12个样本作为验证集,其余作为校正集,采用1 800~500 cm-1波段的光谱数据,对比多种预处理方法,选择最佳预处理方法建立模型并进行判别分析(discriminant analysis,DA)。结果表明,预处理方法 ND(7∶3)+SD+MSC(ND为诺里斯导数平滑,SD为二阶导数,MSC为多元散射校正)构建的判别模型性能最佳,验证集样本的分类准确率和校正集样本的回判准确率均达到100%,模型鉴别效果良好,可靠性高。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法结合判别分析,能有效鉴别不同产地黄硬皮马勃。
关键词: 黄硬皮马勃 产地鉴别 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 判别分析


草莓中氯吡脲的残留动态研究及安全性评价
《江西农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利用超高效液相色谱-串联质谱(UHPLC-MS/MS)快速准确测定草莓中氯吡脲残留的方法,以及氯吡脲在草莓中的消解动态、最终残留情况并进行安全性评价。采用正离子多反应监测模式,外标法定量。氯吡脲在0.2~5μg/L线性关系良好,检出限为0.1μg/kg,定量限为0.3μg/kg,在不同添加水平下,氯吡脲的平均回收率范围为88.3%~96.6%,相对标准偏差范围为3.6%~6.9%。田间试验结果表明氯吡脲在草莓中的消解半衰期为4.6 d,属易降解性农药。最终残留试验结果表明,在草莓采收时均有微量氯吡脲检出,建议草莓的采收安全间隔期至少为7 d。


云南白背飞虱标记释放回收试验与轨迹模拟
《中国水稻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阐明云南省内白背飞虱的迁飞路径,于2012年5月下旬在云南勐海县勐遮镇曼燕村开展了白背飞虱田间种群标记释放回收试验。试验后共收集全省31个站点测报灯下飞虱虫体,经过室内显微镜镜检,确认在耿马站、双江站分别收到标记虫1头、2头。借助美国国家大气与海洋局与澳大利亚国家气象局共同开发研制的大气质点轨迹分析平台模型HYSPLIT和气象图形分析软件GrADS对这两个迁飞过程进行迁飞路径模拟与天气学背景分析。结果表明:1)2012年5月下旬勐海白背飞虱迁出种群可以进入滇西南临沧稻区,白背飞虱的实际迁飞路径与HYSPLIT轨迹模拟结果一致;2)两个迁飞过程中因运载气流不强,迁飞距离均不远,西南气流与东南气流的辐合交汇是导致集中降虫的主要气象因子。这些结果不仅可以明确云南省内白背飞虱的实际迁飞路线,亦可证实通过HYSPLIT轨迹模拟平台进行白背飞虱迁飞路径研究的确是一种简单有效的技术手段。


竹黄菌发酵生产竹红菌素的研究进展
《生物加工过程 》 2016 CSCD
摘要:竹黄作为名贵中药,其主要成分竹红菌素是优良的天然光敏药物。由于天然竹黄资源有限,通过竹黄无性型菌株发酵生产竹红菌素因而受到广泛关注。通过介绍竹黄无性型菌株的固态、液态发酵,分析了竹红菌素发酵生产的各种影响因子,并对竹红菌素合成诱导物质及高产菌株诱变筛选等进行了综述,为竹红菌素合成调控和发酵生产提供了参考。


遮荫对油用牡丹植株生长和光合特性的影响
《西北植物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设置100%全光照(L0)、50%全光照(L1)、25%全光照(L2)和15%全光照(L3)4种光环境,分析不同遮荫环境对油用牡丹的生长、光合作用及叶绿素荧光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1)油用牡丹的花朵数量、比叶重、气孔密度在L2和L3处理下显著低于L0处理,但L1较L0无显著变化;随着遮荫水平增加,油用牡丹种子数量、气孔器面积百分比逐渐下降,且在4个不同处理间差异显著。(2)油用牡丹叶片最大净光合速率(Pmax)、光补偿点(LCP)和光饱和点(LSP)在遮荫条件下均有不同程度降低,L2和L3处理的Pmax和LSP显著低于L0,但L1较L0无显著变化。(3)L3处理的光系统Ⅱ(PSⅡ)的最大量子效率(Fv/Fm)为0.76,显著低于其余3个光照处理;随光化光诱导时间的增加,开放的PSⅡ反应中心的激发能捕获效率(Fv′/Fm′)呈逐渐下降并趋于稳定的趋势,而PSⅡ的实际量子产量效率(ΦPSⅡ)、光化学猝灭系数(qP)、非光化学猝灭系数(NPQ)呈逐渐增加并趋于稳定的趋势,稳定后的Fv′/Fm′、ΦPSⅡ值表现为L0>L1>L2>L3,NPQ大小顺序为L3>L2>L1>L0,但不同处理间的qP无显著差异。研究发现:过度遮荫(15%~25%自然光强)严重抑制了油用牡丹的净光合速率,而且与产量直接相关的花朵数量和种子数量也显著下降,最终造成严重减产;在云南昆明地区50%~100%之间的自然光可能是油用牡丹较为合适的生长光强。


天然筇竹居群形态遗传多样性1)
《东北林业大学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野外调查的基础上,对云南省昭通市8个县和四川省2个县的10个筇竹自然居群的11项形态性状进行了研究,探讨其形态多样性水平。结果表明:在物种水平上各个性状存在较丰富变异,变异系数( CV 值)为0.018~0.066;单因素方差分析显示,10项性状在居群间差异达到显著或极显著水平。从形态水平上揭示了筇竹遗传多样性,为筇竹种质资源保护提供理论与实践参考。


烟区生态气候类型区划
《分子植物育种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运用主成分分析法和对云南省保山市61个植烟乡镇的海拔及近30年的温度、降雨量等主要因子数据进行分析,结果表明保山烟区的主要因子有2个,分别是光照因子和热量因子,累计贡献率达89.925%;利用系统聚类方法将保山烟区划分为3个气候类型区域,并分析了各类型的气候特征。高黎贡山以东划分为Ⅰ类生态区,特征是"中海拔、适雨、日照中等、气温较高";高黎贡山以西划分为Ⅱ、Ⅲ类生态区,Ⅱ类生态区特征是"中海拔、多雨、日照中等、气温较高",Ⅲ类生态区特征是"低海拔、多雨、日照长、气温高"。研究结果为保山市烟区合理布局烤烟种植区域提供了理论依据。


昆明桃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
《植物保护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1-2013年对昆明桃园梨小食心虫发生规律及为害特点进行了系统调查研究。结果表明:3年来昆明地区梨小食心虫发生趋势基本一致,但各年度发生的大高峰期有差异,2012年成虫发生大高峰期为越冬代、第一代;2013年成虫发生大高峰期在第二、三代,这与当时的温度、降水量有很大关系。昆明梨小食心虫一年发生4代,越冬代成虫发生高峰期在3月中旬至4月上旬,第一代发生高峰期在5月上旬至6月中旬,越冬代、第一代主要为害桃树新梢,新植桃园幼虫更趋向在低龄桃树为害,幼虫蛀梢的高峰期在成虫羽化高峰期后15~30d;第二、三代发生高峰期在7月上旬至9月下旬,世代重叠明显,后两代主要为害果实。经饲养观察,桃园梨小食心虫性比[♀/(♀+♂)]为0.57~0.64,幼虫被天敌寄生率为26.9%,幼虫蛀果率为1.25%~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