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收录级别:CSCD(精确检索)
5371条记录
有核、无核沃柑落花落果期内源激素和矿质养分差异研究

果树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明有核沃柑和无核沃柑在落花落果期矿质养分和内源激素的含量变化,为沃柑保花保果提供理论支撑。【方法】以有核沃柑和无核沃柑为材料,从盛花期开始每10 d采集一次花、果和叶片,测定其矿质养分和内源激素的含量。【结果】无核沃柑叶片和果实的生长素(IAA)、赤霉素(GA3)含量在前期均低于有核沃柑,IAA含量在后期高于有核沃柑,第30天花果脱落酸(ABA)含量显著高于有核沃柑,第50天叶片和花果茉莉酸(JA-me)含量显著高于有核沃柑;无核沃柑春梢叶前期N、P、Mg含量低于有核沃柑,但后期高于有核沃柑,无核沃柑春梢叶的Ca含量较低,秋梢叶的Fe、Mn、Cu、Zn含量低于有核沃柑。【结论】无核沃柑落花落果是IAA、GA3含量低和ABA、JA-me含量高共同作用的结果,其矿质养分含量也有所差异。

关键词: 有核沃柑 无核沃柑 内源激素 矿质养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斑籽木中番茄黄化曲叶病毒与伴随卫星的分子鉴定及基因组结构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番茄黄化曲叶病毒(tomato yellow leaf curl virus,TYLCV)对杂草斑籽木Baliospermum solanifolium的侵染情况,自云南省元谋县小丙岭村番茄地周边田间地头采集具有黄化、花叶症状的斑籽木病样和健康样品,对样品中病毒及伴随卫星进行PCR检测、全基因组克隆和测序、SDT比对分析、基因组结构特征分析和重组分析。结果显示:从2个斑籽木病样中共分离到4条菜豆金色花叶病毒属Begomovirus病毒DNA-A全序列和4条β卫星全序列;分离的4条DNA-A全基因组序列均与TYLCV中国分离物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为100.0%;在分离的4条β卫星全序列中,2条β卫星分离物与赛葵黄脉β卫星(Malvastrum yellow vein betasatellite,MaYVB)分离物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大于99.2%,另外2条β卫星分离物与中国番茄曲叶β卫星(tomato leaf curl China betasatellite,ToLCCNB)分离物的核苷酸序列相似性最高,大于94.6%;系统进化分析结果显示所获得的分离物均与云南省TYLCV分离物亲缘关系较近,获得的所有序列均未发现重组现象。表明TYLCV可伴随不同种的β卫星共同侵染斑籽木,斑籽木是一个易感TYLCV的中间寄主。

关键词: 番茄黄化曲叶病毒 斑籽木 β卫星 重组分析 序列比对 发育树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常绿杜鹃种质遗传多样性分析及SSR指纹图谱构建

园艺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马缨杜鹃(Rhododendron delavayi Franch.)基因组测序数据进行genomic-SSR的分布特征分析和多态性SSR引物开发,并对61份常绿杜鹃种质进行亲缘关系分析和指纹图谱构建,以实现种质间亲缘关系聚类及其亲本来源推测。开发出了15对多态性高、稳定性好、亚属间通用性强的SSR引物,在61份种质中共检测到等位基因位点126个,每对引物的平均等位基因数(Na)为8.400,平均有效等位基因数(Ne)为3.4681,平均观测杂合度(H_o)和期望杂合度(He)分别为0.3421和0.5347,平均多态信息含量(PIC)为0.6338。群体遗传结构分析结果将61份常绿杜鹃种质分成3个亚类群,与亲缘关系聚类结果基本一致,结合已知谱系资料推测所引进日本品种的祖先亲本来源于两个不同的分布地,且包括自育品种在内的所有品种均是以常绿杜鹃亚属(subgen.Hymenanthes)常绿杜鹃组(sect.Ponticum)内物种为亲本的杂交种。利用5个SSR标记成功构建出61份常绿杜鹃种质的指纹图谱。

关键词: 常绿杜鹃 基因组SSR标记 遗传多样性 指纹图谱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人工生草对干热河谷区芒果园杂草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

草地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分析人工生草对芒果园杂草多样性和群落结构的影响,本研究选用柱花草(Stylosanthes guianensis)、穗序木蓝(Indigofera hendecaphylla)、紫花苜蓿(Medicago sativa)、红三叶(Trifolium pratense)和大翼豆(Macroptilium lathyroides)等5个豆科草种作为试验组在芒果园进行生草试验,以自然生草芒果园为对照,研究人工生草对芒果园杂草的生态位、多样性、群落结构相似性及功能群的影响。结果表明:与自然生草相比,5种人工生草模式均能降低芒果园的杂草生物量、物种数、个体数和ACE估计值(Abundance-based Coverage Estimator),提高干热河谷区的芒果园杂草多样性。人工生草影响了芒果园的杂草生态位宽度和重叠度,改变果园杂草的生态位、功能群和群落结构,增加果园的生态稳定性。在5种人工生草模式中,穗序木蓝生草芒果园具有较高的杂草多样性和较低的杂草生物量,是干热河谷区芒果园最理想的杂草管理模式。

关键词: 果园生草 芒果园 杂草多样性 群落结构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花生蔗糖含量与气象因素和品质性状的相关性分析

中国农学通报 2025 CSCD

摘要:为探究花生蔗糖含量与气象因素及含油量等品质性状的相关性,以中国农业科学院油料作物研究所引进的400份花生种质资源为试验材料,于2022、2023年连续2年分别在湖北武汉(温暖区)和云南昆明(冷凉区)试验田开展试验,通过采集田间农艺、产量数据和气象资料,用Perten DA7250近红外光谱仪品质分析,用简单比较、相关性分析及灰色关联度分析评价蔗糖含量差异.结果显示,参试材料在冷凉区、温暖区平均蔗糖含量分别为5.823%和1.908%,花生籽仁蔗糖含量与生长期间的温度密切相关,与结荚期的平均最高温度呈显著负相关,与开花期至成熟期的平均最低温度、平均气温和≥10℃积温呈显著负相关,灰色关联度平均最高温度>平均最低温度>平均气温>积温,蔗糖含量与含油量呈显著负相关.冷凉区和温暖区平均蔗糖含量相差3.915%.研究发现,花生蔗糖含量受生育期内平均最高温度和平均最低温度影响大,且温度越高越不利于籽仁蔗糖积累,冷凉生境更有利于发展高蔗糖含量食用花生种质.降低花生品种的含油量可能有助于提高花生的蔗糖含量.试验还从400份供试种质中筛选出W26、W172、W225、W239、W251、W377和W411等7份高蔗糖含量的种质.研究旨在为培育优质特色食用花生品种提供种质资源及理论基础,为优质食用花生生产选择最优栽培条件提供参考.

关键词: 花生 蔗糖含量 气象因素 相关性分析 灰色关联度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蜜蜂采集澳洲坚果的行为及授粉效果研究

热带作物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科学评价蜜蜂对澳洲坚果(Macadamia integrifolia)的授粉性能,本研究调查了云南省西盟县种植的澳洲坚果的开花生物学特性、蜜蜂的采集行为以及蜜蜂授粉对澳洲坚果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澳洲坚果A4品种每个花序的单花数量符合正态分布,在174~532朵之间,平均为(334.0±48.8)朵,出现频率最高的是272~374朵,占72.17%,其中60.24%的花序自轴基部向顶端依次开放,自花序轴中部向两端依次开放的占34.94%,自花序轴顶端向基部依次开放的占4.82%。在澳州坚果盛花期,中华蜜蜂(Apis cerana cerana)出巢、归巢及携粉工蜂数量随着时间的推移先增加后减少,出巢和归巢主要集中在12:00—15:00之间,高峰期在15:00,16:00以后活动蜜蜂数量急剧减少;中华蜜蜂携粉归巢主要集中在12:00—14:00之间,并在13:00达到高峰期;访花中华蜜蜂的数量显著高于大蜜蜂(A. dorsata)和小蜜蜂(A.florea),但工蜂单次在花序上停留时间较短,访花工蜂的数量随时间变化先增加后减少,访花活动时间主要集中在13:00—17:10;相关性分析显示,中华蜜蜂的日采集活动受光照强度、温度及湿度的影响较大,访花工蜂数量与引入授粉蜂群出巢、归巢工蜂数量显著相关。经蜜蜂授粉的澳洲坚果单花序平均坐果率较对照组显著提高64.15%,花序脱落比例较对照组降低55.39%。此外,蜜蜂授粉的澳洲坚果单果质量、单果横径和纵径、出种率、出仁率,果仁全氮含量、粗蛋白含量、粗脂肪含量及22种脂肪酸含量均高于对照组,其中饱和脂肪酸辛酸、癸酸和山嵛酸,不饱和脂肪酸11,14-二十碳二烯酸4种脂肪酸的含量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由此可见,引入中华蜜蜂为澳洲坚果授粉可减少果树花序的脱落,增加坐果率,改善果实品质。

关键词: 中华蜜蜂 澳洲坚果 授粉 访花行为 营养成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产弱筋多抗旱地小麦新品种-云麦85

麦类作物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红带滑胸针蓟马(缨翅目:蓟马科)线粒体基因组全序列测定与分析

南方农业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红带滑胸针蓟马(Selenothrips rubrocinctus)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特征,并基于线粒体基因组序列分析其系统发育关系,为滑胸针蓟马属昆虫的分子鉴定和系统发育研究提供分子生物学依据。【方法】利用第二代测序技术Illumina平台对红带滑胸针蓟马的线粒体基因组进行测序、组装和注释;基于18种蓟马科和1种管蓟马科外群昆虫的线粒体基因组13个蛋白质编码基因(PCGs)序列,采用最大似然法(ML)和贝叶斯法(BI)构建系统发育进化树,分析红带滑胸针蓟马与其他蓟马的系统发育关系。【结果】红带滑胸针蓟马线粒体基因组全长14984 bp,包含37个基因(13个PCGs、22个tRNA基因、2个rRNA基因)和1个控制区。基因间隔区有19处,最长间隔区长度为25 bp;基因重叠区有10处,最长重叠区长度为23 bp。基因组拥有缨翅目中大部分昆虫线粒体基因组的基因组成和排列顺序,AT含量为72.9%,具有明显的AT偏好性。13个PCGs中,除cox1以TTG为起始密码子外,其余均以ATN为起始密码子;nad6以TAG为终止密码子,nad2和cox2以不完整的T为终止密码子,其余10个基因以TAA为终止密码子。22个tRNA基因中,除trnR、trnS2和trnY缺少TΨC环,trnS1和trnV缺少DHU臂环外,其余17个基因具有完整的三叶草结构。系统发育分析结果显示,红带滑胸针蓟马与腹突皱针蓟马(Rhipiphorothrips cruentatus)聚在同一小分支上,二者的亲缘关系最近。【结论】红带滑胸针蓟马的线粒体基因组结构、组成和基因排列顺序较保守,与蓟马科其他物种线粒体基因组结构和排列一致。针蓟马亚科为单系性,其中,红带滑胸针蓟马与腹突皱针蓟马的亲缘关系最近。

关键词: 红带滑胸针蓟马 线粒体基因组 系统发育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普洱速溶茶粉中茶褐素类物质的化学组成分析

食品科学 202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揭示普洱茶茶褐素主要结构特征及化学组成,采用超滤膜和质谱等技术联用研究不同分子质量茶褐素类物质的化学组成差异。针对不同分子质量茶褐素类物质,分析测定其蛋白质、多糖、总多酚、活性基团等含量以及色差变化,通过傅里叶变换红外光谱、紫外光谱、气相色谱-质谱联用、居里点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对各分级样进行结构特征分析。结果表明随分子质量的减小,茶褐素不同分级样水溶液颜色越来越浅,活性基团含量变化不明显,但蛋白质、多糖、总多酚含量呈下降的趋势。茶褐素不同分子质量样品均含有较多的—OH基团、饱和C—H峰、C=C峰苯环,吸收峰出现在200 nm波长处。茶褐素mw>300 kDa、500 Da

关键词: 普洱茶 茶褐素 理化性质 居里点热裂解气相色谱-质谱联用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轮纹镰孢菌(Fusarium concentricum)引起滇黄精根茎腐病的首次报道

植物病理学报 2025 北大核心 CSCD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456...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