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土壤水分(模糊匹配)
26条记录
元谋干热河谷膜下滴灌农田土壤水分分布特征

灌溉排水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明晰元谋干热河谷膜下滴灌农田土壤水分分布特征,采用大田膜下滴灌试验,连续定位监测大了豆、豌豆和玉米生育期0~60 cm土层土壤水分变化。结果表明,根系活动层土壤含水率随土层深度增加而增加,随作物生育期延续逐渐降低。大豆生育期土壤相对含水率为100%~107%,开花前0~40 cm土层土壤水分变化幅度较小,灌溉前后土壤含水率变化不明显,开花后其变化幅度增大。豌豆生育期土壤相对含水率为77%~86%,整个生育期0~40 cm土层土壤水分变化幅度较明显,灌水前后土壤含水率发生明显变化。玉米生育期土壤相对含水率为100%~113%,玉米拔节前0~60 cm土层土壤水分变化幅度均不明显,灌溉前后土壤含水率变化不显著,拔节后其变化幅度明显增大。可见,当地大豆和玉米单次灌水量偏多或灌水周期较短,土壤中始终保持充足的水分,导致灌溉水资源浪费,而豌豆的单次灌水量和灌水周期较为合理。

关键词: 干热河谷 膜下滴灌 土壤水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热河谷不同灌溉方式对甜玉米农田土壤水分分布和水分生产率的影响

灌溉排水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优化元谋干热河谷膜下滴灌灌溉制度,通过大田灌溉试验,定位监测不同灌溉方式下甜玉米0~60 cm土层土壤水分分布,并分析了水分生产率的变化。结果表明,整个生育期内,单次灌水量378.45 m~3/hm~2+灌水周期5 d的灌溉处理下,20~60 cm土层土壤水分超过土壤田间持水率,0~40 cm土层土壤水分变化幅度较大,40~6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基本保持稳定,玉米产量最高,但是水分生产率最低。单次灌水量378.45 m~3/hm~2+灌水周期10 d的灌溉处理下,0~50 cm土层土壤含水率均低于土壤田间持水率,0~60 cm土层土壤水分变化幅度较大,比当地传统灌溉节水45.58%,产量没有显著差异,水分生产率最高。单次灌水量216.75 m~3/hm~2+灌水周期5 d的灌溉处理下,0~60 cm土层土壤水分均低于田间持水率,且变化幅度较大,水分生产率较低。当地甜玉米适宜灌水量为378.45m~3/hm~2,灌水周期为10 d。

关键词: 干热河谷 灌溉方式 土壤水分 水分生产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和燕麦产量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耕作措施对土壤水分及燕麦产量的影响,以‘坝莜1号’燕麦为试验材料,在大田条件下,于2011-2013年在内蒙古清水河县进行耕作措施比较试验。结果表明,深松和翻耕较免耕可明显降低播前土壤体积质量,增加土壤孔隙度,改善土壤结构。秋松、春松、免耕和秋翻处理能提高土壤贮水量和水分利用效率,各处理抽穗期0~100cm土壤贮水量分别较春翻处理高出15.09、10.17、5.94和3.27mm;水分利用效率提高13.92%、11.36%、1.36%和0.00%。各处理对燕麦产量构成因素有明显促进作用,提高燕麦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各处理籽粒产量和生物产量均表现为秋松>春松>免耕>秋翻>春翻。综合考虑土壤体积质量、贮水量、水分利用效率和燕麦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秋松处理表现最佳。因此,秋松是提高黄土高原丘陵区生态和经济效益的保护性耕作措施。

关键词: 耕作措施 土壤水分 水分利用效率 燕麦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干热河谷冲沟侵蚀劣地不同坡位草被生长和土壤水分关系研究

草业科学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金沙江干热河谷区冲沟侵蚀极为发育,形成大量侵蚀劣地,对该区域侵蚀劣地不同坡位草被生长特征和土壤水分状况进行了调查分析。结果表明,1)侵蚀劣地不同坡位草被生长差异较大,草被盖度和地上生物量大小均表现为: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且坡下部与坡上部和坡中部之间草被生长状况存在极显著差异(P<0.01);2)同等降雨状况下,不同坡位土壤水分含量随时间延长均呈现指数递减趋势,但其衰减速率不同,导致土壤水分含量存在差异,衰减速率表现为:坡上部>坡中部>坡下部,土壤水分含量表现为相反顺序;3)监测时段内土壤水分(土壤平均含水量和末次土壤含水量)与草被覆盖度和生物量之间均呈现极显著正相关关系(P<0.01),说明侵蚀劣地不同坡位下土壤水分差异是决定草被生长差异的关键因素。

关键词: 坡位 草被生长 土壤水分 侵蚀劣地 冲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双覆盖技术在三七育苗上的应用效果研究

中国中药杂志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双覆盖技术在三七育苗上的应用效果,为三七育苗方法的改进和节水灌溉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田间随机区组试验设计,对不同覆盖方式处理的土壤含水率、土温及容重进行取样测定,同时调查记录田间三七出苗率、种苗质量。结果:同传统松毛或稻草单覆盖相比,三七育苗床畦面采用松毛或稻草+地膜的双覆盖方式,可减少育苗初期浇水量2/3以上,松毛或稻草+地膜的双覆盖方式三七种子播种到出苗的40 d内不用浇水,保持出苗期土壤含水量稳定在30%左右和土温稳定在9~16.5℃,促进畦面土壤疏松,防止田间倒春寒危害,从而显著提早三七出苗期,提高田间出苗率、出苗整齐率和种苗质量。仅采用松毛或稻草的单覆盖方式保水、保温效果较差,需12 d左右浇施一遍水,三七田间出苗时间较双覆盖处理晚14 d,出苗盛期晚24~26 d,出苗率低11.3%~18.7%,且松毛的效果要优于稻草。采用地膜单覆盖虽然有较好保水、保温效果,促进三七出苗和提高发芽率,但存在日均土温变化较大、田间土壤易板结,畦面青苔、杂草较多,不利于后期田间管理的不足。结论:生产上建议三七种子播种期采用松毛+地膜双覆盖方式,以节水抗旱、节省劳力,提高种子出苗率和种苗质量,出苗盛期后揭掉地膜采用松毛单覆盖的方式进行苗期管护。

关键词: 三七 秸秆覆盖 地膜覆盖 土壤水分 土壤温度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不同土壤含水量对柠檬果实生长和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福建农业学报 2014

摘要:以盛果期的柠檬树为试材,研究在柠檬果实生长的不同时期,土壤含水量对柠檬果实生长、果形、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随土壤含水量增加,柠檬果实纵径和横径均递增,土壤水分减少对柠檬果实纵径生长限制大于横径,在果实生长的最后阶段(135~165d),T2、T3处理纵径与果形指数显著正相关;不同水分处理对柠檬平均单果质量和产量影响较大,平均产量最高的为T3处理,达48 708.20kg·hm-2,最低的是T1处理(32 815.20kg·hm-2)。产值最高的也是T3处理,为195 000元·hm-2,是产值最低T1处理的2.13倍。土壤含水量过高(T3处理)出汁率、Vc含量以及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反而降低。为获得最佳的种植效益和较好的果实品质,应在柠檬果实生长的前期、中期使土壤含水量保持在80%~85%(T3处理),而在果实成熟期,土壤含水量保持在70%~75%较好。

关键词: 土壤水分 柠檬 果形指数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后期灌水对蔗田土壤水分及甘蔗产量、品质性状的影响

干旱地区农业研究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抗旱早熟高糖甘蔗品种云蔗03-194为试验材料,通过大田试验研究了成熟期缺水和灌水对蔗田土壤水分变化及甘蔗品质、产量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在试验实施期内,0~2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灌水处理是未灌水处理的1.05~1.40倍,20~40 cm土层的土壤含水量灌水处理是未灌水处理的1.45~1.58倍;甘蔗株高在试验前期均有增加,40 d后灌水处理的株高继续增加,未灌水处理的几乎不再增加;未灌水处理的绿叶数在整个甘蔗成熟过程中均减少,灌水处理的绿叶数灌水后20 d才开始逐渐减少,至甘蔗收获时灌水处理的绿叶数是未灌水处理的1.6倍;出汁率灌水处理比未灌水处理高出2~5个百分点;两个处理的蔗糖分没有明显的差别;纤维分在0~20 d内灌水处理比未灌水处理高出6个百分点,但至甘蔗收获时,两个处理的甘蔗纤维分的含量差别不大;蔗汁还原糖含量0~20 d内灌水处理呈现上升的趋势,20 d后开始下降,灌水处理是未灌水处理的1.75倍,至甘蔗收获时两个处理的蔗汁还原糖含量差别不大。

关键词: 甘蔗 灌溉 土壤水分 产量 蔗糖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元谋干热河谷辣木人工林地灌水后不同覆盖措施对土壤水分及辣木物候的影响

水土保持研究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根据元谋干热河谷气候特点,2010年初步研究了旱坡地辣木人工林地灌溉后地表盖草和覆膜的土壤水分及其变化状况,研究结果得出:(1)在地面覆盖物作用下,无论是沙土、沙壤土还是黏土样地,耕作层0-20cm、20-40cm土壤水分高于未覆盖样株的土壤水分,辣木生育期比未覆盖提前。总体表明,盖膜土壤水分增加最多,在0-20cm土层,2龄辣木树10d的土壤水分高于对照1.2%~4.6%,幼龄辣木树(栽植8个月)10d的土壤水分高于对照1.8%~4.7%。其次是草覆盖,在0-20cm土层,2龄辣木树10d的土壤水分高于对照2.6%~3.4%,幼龄辣木树(栽植8个月)10d的土壤水分高于对照1.8%~4.6%。土层20-40cm下土壤水分变化较小。(2)由于土壤质地差异,无论是灌水量的多少与处理的不同,沙土蒸发均高于沙壤土,而且变化较大,沙壤土变化均匀,黏土较保水。深层土壤水分总体趋势是随土壤深度增加而增加,增加幅度随之减少。

关键词: 干热河谷 旱坡地 地面覆盖物 土壤水分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干热区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青枣光合作用的日变化研究

安徽农业科学 2011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比较不同土壤水分条件下青枣光合作用日变化的差异。[方法]对干热区2年树龄的青枣叶片进行光合参数的测定。[结果]净光合速率和蒸腾速率、气孔导度的日变化曲线都是典型的"双峰"型曲线,且随着土壤含水量的下降都有不同程度的下降。净光合速率的变化主要与气孔因素有关。[结论]4种土壤水分条件下,最佳光合特性的土壤水分处理为目字沟埋草沟灌+墒面死覆盖。

关键词: 干热区 土壤水分 青枣 光合 日变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土壤水分含量对丹参幼苗生长及有效成分的影响

中国中药杂志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不同土壤水分含量对丹参幼苗生长和有效成分积累的影响,为丹参规范化栽培中水分管理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盆栽土壤水分胁迫试验方法,对不同土壤水分含量条件下丹参植株生长发育、生物量以及有效成分丹参酮、丹酚酸B和矿质元素积累进行研究。结果:土壤严重干旱和水分过多将严重影响丹参植株生长发育,并也影响其药材产量和品质(外观和内在)的形成。轻度干旱则可显著提高丹参地上及地下的生物量,促进根部二氢丹参酮Ⅰ、隐丹参酮、丹参酮Ⅰ和丹参酮ⅡA4种丹参酮组分以及丹酚酸B的合成与积累,并也增强植株对磷、钾、钙、镁、锰、锌、铜和铁等矿质元素的吸收与积累。结论:丹参苗期田间土壤水分以55%~60%为宜,生产上建议丹参种植实行起垄栽培并做好田间排灌,以保持适当土壤水分含量,提高药材产量和品质。

关键词: 丹参 土壤水分 丹参酮 丹酚酸B 矿质元素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