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州农业科学
》
2016
北大核心
摘要:为西南冬麦区小麦高产栽培提供科学依据,2013—2014年选用西南冬麦区4个小麦主栽品种为供试材料,研究密度与品种对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经济系数的影响极显著,对结实小穗数和籽粒产量的影响显著,对其他性状影响不显著。不同小麦品种的生育期、株高、穗长、结实小穗数、不实小穗数、千粒重、籽粒产量和经济系数差异极显著,有效穗差异显著,穗粒数差异不显著,品种和密度对经济系数存在极显著的互作作用。西南冬麦区4个主栽品种中以川麦104和云麦53的综合表现较好,小麦品种创高产的适宜密度水平为基本苗240万苗/hm~2。
关键词:
小麦
品种
密度
农艺性状
籽粒产量
《山东农业科学
》
2014
摘要:在大田条件下,采用4种行距(主处理)和3种密度(副处理)两因素裂区设计,研究了不同行距、不同密度对云薯401产量及主要农艺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不同行距配置、不同密度以及行距与密度互作间产量均存在极显著差异,适度增加密度可以提高产量,随行距的增大产量有降低的趋势。本试验条件下,云薯401行距70 cm、种植密度6.75万株/hm2为最优栽培模式。
关键词:
云薯401
行距配置
密度
产量
农艺性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适宜甘蔗套种的马铃薯最佳播种密度和栽培模式,为甘蔗套种马铃薯栽培技术推广工作提供理论依据,解决蔗区产业结构调整中出现的粮蔗争地的矛盾。采用甘蔗套种马铃薯等行距栽培三重复随机区组试验,行距为1.1 m,马铃薯株距分别为0.20 m、0.25 m、0.30 m和0.35 m,通过对试验结果进行统计分析,研究不同处理条件下甘蔗和马铃薯的经济产量及复合产值。结果表明,在该套种模式下马铃薯的小区产量随播种密度的提高而增加,最低产量为20100 kg/hm2,最高产量为27670 kg/hm2;甘蔗产量随马铃薯播种密度的加大而降低,最低产量为147510 kg/hm2,最高产量为176220 kg/hm2;套种后单位面积土地复合产值比净种条件下增加34.48%~42.24%,达到极显著水平。在甘蔗套种马铃薯等行距栽培中当马铃薯株距为0.25~0.30 m时,2种作物的产量及土地复合产值最高,经济效益最理想。
关键词:
甘蔗
马铃薯
等行距栽培
密度
经济效益
《安徽农业科学
》
2012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为促进鲜食型马铃薯新品种云薯103的推广应用。[方法]应用3因素3水平正交设计,进行云薯103的氮钾肥用量、密度的研究。[结果]影响云薯103产量的主要因素是密度、氮肥用量,次要因素是钾肥用量。[结论]云薯103产量和经济效益最高的栽培技术方案为密度57 420株/hm2,尿素300 kg/hm2,硫酸钾600 kg/hm2。
关键词:
鲜食型马铃薯
云薯103
密度
产量
经济效益
《中国农学通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云当归抗早抽薹栽培技术最佳栽培因子。采用单因素随机区组设计研究了密度、基肥、地膜、移栽期等不同农艺措施对一年生云当归单株质量和总产量的影响;不同栽培密度、基肥、地膜和移栽期均对一年生云当归的单株重和产量有显著影响,云当归抗早抽薹栽培技术最佳栽培因子分别为:适宜栽培密度为12.75万株/hm2;适宜基肥用量为40.5t/hm2左右;最佳移栽期为5月下旬;黑膜覆盖可促进当归的产量。试验结果为一年生云当归的大田生产提供理论依据和参考。
关键词:
当归
密度
基肥
地膜
移栽期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了不同种植密度和氮磷钾施肥量对云当归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种植密度、尿素、普钙和氯化钾对云当归的产量有极显著影响。云当归获得高产的最合理密度为119 880株/hm2;尿素最优施用量为999.0 kg/hm2,普钙最优施用量为1498.5 kg/hm2,氯化钾最优施用量为777.0 kg/hm2。本研究结果可为云当归的大田生产提供参考。
关键词:
云当归
密度
尿素、普钙、氯化钾施用量
产量
《江西农业学报
》
2011
摘要:在育苗移栽条件下研究了种植密度、氮肥、磷肥、钾肥及有机厩肥5个主要可控栽培因子与金铁锁根产量之间的效应关系。结果显示:密度37.5万株/hm2、厩肥60000 kg/hm2、氮肥0 kg/hm2、磷肥52.5 kg/hm2、钾肥270 kg/hm2时产量最高,为该试验中的最优试验组合。
关键词:
金铁锁
密度
肥料
产量
《农业科技通讯
》
2011
摘要:选择二棱矮秆、二棱中秆两个啤酒大麦品种和1个四棱中秆饲料大麦品种进行不同栽培密度下产量试验,结果表明,3个品种密度均以基本苗240万/hm2为佳。
关键词:
大麦
密度
栽培技术
《云南农业科技
》
2010
摘要:目的:探讨不同栽培密度对滇重楼根茎增重倍数、存活率及产量的影响,为确定合理的栽培措施提供依据。方法:比较了7个不同栽培密度条件下滇重楼生长情况。结果:优选出最适宜的栽培密度。结论:10 g左右的种苗,最适宜的种植密度为10 cm×20 cm。
关键词:
滇重楼
密度
根茎增重倍数
存活率
产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