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省四个草地贪夜蛾种群肠道细菌群落多样性及差异分析
《植物保护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肠道细菌与环境适应性的关系,采集云南省嵩明(Songming,SM)、彝良(Yiliang,YL)、勐海(Menghai,MH)和澜沧(Lancang,LC)4个县的草地贪夜蛾种群,利用16S rDNA测序分析其肠道细菌的组成以及结构,对其差异性进行分析,并预测菌群的潜在功能。结果显示,4个草地贪夜蛾种群肠道共获得399个OTU序列,分布于17门25纲41目63科105属149种。在属水平上,草地贪夜蛾肠道优势细菌是苍白杆菌属、埃希氏菌属、乳杆菌属、荚膜菌属、鞘氨醇单胞菌属和肠球菌属,所占比例分别介于43.82%~91.75%、0.55%~21.14%、0.16%~21.52%、0.30%~6.50%、0.20%~4.20%和2.19%~3.64%之间。草地贪夜蛾SM种群和YL种群、LC种群和MH种群肠道菌群的相似性较高。草地贪夜蛾肠道细菌主要参与了物质代谢的过程,且行使代谢功能的肠道细菌在LC种群和MH种群中的相对丰度较高,SM种群参与代谢的相对丰度最低,这可能与当地气候条件有关。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肠道细菌 16S rDNA 群落多样性 聚类分析 相对丰度
草地贪夜蛾在云南元谋县青稞、燕麦、糜子田的发生为害特征
《植物保护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2019年10月31日我们在楚雄州元谋县(25.899°N, 101.791°E)青稞、燕麦、糜子和小麦田发现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J.E.Smith),发生严重。田间调查表明:青稞、燕麦、糜子和小麦的受害株(丛)率分别为90.63%、31.64%、100%和86.84%,有虫株(丛)率分别为24.65%、17.19%、12.20%和27.19%,百株虫量分别为28.13、23.05、12头和42.98头。同时,发现草地贪夜蛾在青稞、燕麦、糜子上的为害特征与在玉米上的特征不同,表现为低龄幼虫食叶蛀心,高龄幼虫切根断蘖(穗)。与在小麦上的为害特征相似:1~2龄幼虫分布于叶片和心叶上;3~4龄幼虫向下移动至中部叶片、叶鞘和近地表面的分蘖着生处;4~6龄幼虫多数躲避在麦丛基部和表土下1 cm根茎连接处和缝隙中,与地下害虫的为害特征相似,不易发现,应引起重视。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青稞 燕麦 糜子 为害特征 元谋 云南
云南地区草地贪夜蛾肠道细菌的分离及鉴定
《西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自2019年1月入侵中国以来,现已蔓延至全国25个省份.为了解草地贪夜蛾的肠道微生物的组成,近期该课题组在云南蒙自地区的玉米地采集了草地贪夜蛾幼虫及成虫,通过分离培养结合16S rDNA测序鉴定其肠道细菌分离株的种属.在幼虫肠道中分离到32个细菌分离株,通过16S rDNA序列同源聚类可归为4个属,分别为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肠球菌属(Enterococcus)、沙雷氏菌属(Serratia)和摩根菌属(Morganella),其中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丰度最高,为53.1%;在成虫肠道中分离到16个细菌分离株归为5个属,分别为不动杆菌属(Acinetobacter)、克雷伯氏菌属(Klebsiella)、微球菌属(Micrococcus)、假单胞菌属(Pseudomonas)和肠杆菌属(Enterobacter),其中不动杆菌丰度最高,为56.0%.该研究首次对入侵中国的草地贪夜蛾成虫肠道细菌进行分离鉴定,为后续研究草地贪夜蛾生物学适应性等重要问题奠定了基础.
草地贪夜蛾在不同温度条件下的生长发育特性
《环境昆虫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掌握草地贪夜蛾的主要生物学特性,本文在5个恒温条件下:20℃、25℃、28℃、32℃和35℃,采用玉米苗作为饲料,测定了不同虫态的发育历期、繁殖力、发育起点温度和有效积温。结果表明:在20~35℃温度条件下,草地贪夜蛾的发育历期随着温度的升高逐渐下降,完成一个世代发育历期在23.0~48.3 d;其中,卵、幼虫、蛹、成虫和世代发育起点温度分别为:12.70℃、11.11℃、11.01℃、5.65℃和9.21℃,有效积温分别为:39.40日·度、201.25日·度、134.12日·度、171.06日·度和636.53日·度;20~32℃是卵、幼虫、蛹和成虫产卵的适宜温度,15℃、35℃恒温条件下不适宜草地贪夜蛾的生长发育。根据本试验测定的发育起点温度与有效积温,推测草地贪夜蛾在滇中、滇西、滇南、滇东南、滇西南、滇东北、滇西北年发生世代分别为2.18~8.59代、2.28~10.15代、3.43~12.13代、3.15~8.46代、2.75~9.39代、1.38~6.87代、1.11~6.72代。
2019年云南文山州草地贪夜蛾发生及防控对策初探
《生物灾害科学 》 2020
摘要:[目的]为有效指导开展草地贪夜蛾监测防控,提高防治效果,[方法]采用了普遍调查和定点监测调查,性诱捕器和杀虫灯诱杀物理防治、化学农药及生物农药药剂防治试验示范,[结果]基本查清文山州2019年3月至9月草地贪夜蛾发生面积6.7万hm2,占全州玉米播种面积近40%,发生严重地块玉米每百株虫量60头,为害株率几近100%;物理防治方法中性诱捕器防治效果好,在5县市140 hm2面积示范,防治效果达77.8%;采用杀虫灯防治效果较差,在4县613.3 hm2面积示范,防治效果仅为48%.选用15种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进行药剂拌种、叶面喷雾试验,结果化学农药叶面喷雾防治效果好,防效均达88.6%以上,生物农药叶面喷雾防治效果次之,其中甘蓝夜蛾核型多角体病毒悬浮剂防效达90%,高巧等5种药剂拌种平均防效仅为12%;选用19种化学农药和生物农药进行叶面喷雾防治示范,平均防效达80.8%.[意义]研究结果对文山州进一步开展草地贪夜蛾发生规律及防控提供理论和数据支持.
我国最早发现为害地草地贪夜蛾的入侵时间及其虫源分布
《应用昆虫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2018年12月26日本文作者在云南省江城县宝藏乡玉米田中发现不明夜蛾类幼虫为害,后经鉴定该虫为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frugiperda,为我国首次发现草地贪夜蛾入侵为害。草地贪夜蛾将成为我国乃至亚洲东部地区的一种常发性迁飞性害虫,而云南是境外虫源进入我国的第一站,明确其入侵路径和来源,对我国未来草地贪夜蛾的监测、预警和防控有重要意义。【方法】本文利用有效积温模型推算了草地贪夜蛾可能的迁入时间,借助气象资料和昆虫轨迹模拟方法分析草地贪夜蛾迁入时的天气背景场,并探究其潜在的虫源地分布。【结果】草地贪夜蛾迁入江城的时间为11月21-23日,其虫源来自缅甸、泰国的交界区域。2018年11-12月云南南部区域盛行东南风且风速较弱,但11月19-22日期间出现的持续西南气流是草地贪夜蛾迁入我国的关键。【结论】本研究明确了草地贪夜蛾入侵我国的最早时间及其虫源分布,为云南省乃至全国草地贪夜蛾监测预警和科学防控提供了一定的理论参考。
玉米种子丸粒化包衣处理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
《环境昆虫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本研究明确了乙基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丸粒化包衣后对玉米种子的安全性和玉米幼苗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为玉米苗期草地贪夜蛾防治提供新技术。首先在室内验证了乙基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拌土后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又进行了种子丸粒化包衣处理,测定了丸粒化包衣方式下药剂对种子萌发的影响和对草地贪夜蛾的防治效果。结果表明,250 mg/kg的乙基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拌土处理后,草地贪夜蛾对14 d的玉米苗的取食率分别为1.67%、5.01%,与对照组取食率27.02%差异显著。药种比为1∶100和1∶200的乙基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丸粒化包衣处理组与对照组的发芽率之间无显著差异。乙基多杀菌素和氯虫苯甲酰胺丸粒化包衣处理组在播种后第7天对草地贪夜蛾广州种群防治效果显著,其中药种比为1∶100的乙基多杀菌素丸粒化包衣处理组致死率最高为89%;两药剂丸粒化包衣处理组在播种后第21天对草地贪夜蛾云南种群仍有较好防治效果,两个浓度的乙基多杀菌素丸粒化包衣处理对草地贪夜蛾的致死率均达100%。本研究表明玉米种子丸粒化包衣技术可有效防控玉米苗期草地贪夜蛾的危害。
关键词: 种子丸粒化包衣 乙基多杀菌素 氯虫苯甲酰胺 草地贪夜蛾
利用性诱剂监测云南秋冬季草地贪夜蛾成虫种群活动特征
《环境昆虫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基于闪讯TELEM■害虫远程实时监测系统的监测数据,分析了云南省草地贪夜蛾成虫秋冬季活动特征(种群动态、活动日节律)及与田间温湿度的相关性。结果表明:4个监测点都属于草地贪夜蛾的常年发生危害区,2019月8月1日-12月31日在各监测点均诱集到草地贪夜蛾,诱蛾量差异较大,总诱蛾量为滇南>滇中>滇东北>滇西南。在滇南、滇中冬玉米种植区诱蛾量高,日均诱蛾量分别为9.42头、8.54头,高峰期出现在8月17日和9月19日,诱蛾量85头、146头;在滇西南冬玉米零星种植区,田间湿度大,诱蛾量低,日均诱蛾量为1.21头,高峰期出现在12月23日,诱蛾量26头;在滇东北非冬玉米种植区,诱蛾量不高,日均诱蛾量4.47头/d,高峰期出现在9月28日,诱蛾量142头;雄蛾日活动节律表现为"早晚双峰型",18∶00-03∶00和07∶00-11∶00,高峰期分别占总诱蛾量的60.79%和24.97%,成虫活动高峰期诱蛾量与空气的温湿度有微弱的相关性,与温度的相关系数|r|=0.14<0.3,P=0.00<0.01,与湿度度的相关系数|r|=0.07<0.3,P=0.04<0.05。研究结果为改进草地贪夜蛾的性诱剂监测方法和完善成虫诱杀方法提供了参考依据。
2019年云南省草地贪夜蛾春夏季发生特征
《植物保护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rugi perda自2019年1月11日在云南省普洱市江城县首次被发现以来,截至6月24日,全省已发生16个州(市)128个县(区、市),累计发生面积达11.72万hm2,总体呈现由滇西南、滇南、滇西向滇东南、滇中、滇东北和西北迁飞扩散的趋势.4-5月,实地调查受害株率4.00%~97.00%,平均单株虫量0.02~2.72头.同时,世代重叠现象突出,田间可见各种虫态.到6月下旬,随着西南季风加强和玉米种植面积的不断扩大,云南草地贪夜蛾发生特征已经从初期的零星发生、区域间有较大差异、以境外虫源为主向全境普遍性发生、发生程度高及境外虫源与本地虫源混合发生为害转变.同时,值得注意的是,云南玉米周年种植及播期的复杂化也为草地贪夜蛾的发生为害提供了连续不断的丰富食料,成为其为害严重的重要原因之一.
草地贪夜蛾化学感受相关基因家族的进化分析
《环境昆虫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于今年1月首次在我国发现以来,已迅速扩散到长江流域省份,对我国玉米生产造成重大危害。本文从全基因组水平对草地贪夜蛾化学感受相关基因进行了鉴定和进化分析。获得了54个气味结合蛋白(odorant binding proteins,OBP)、15个化学感受蛋白(chemosensory proteins,CSP)、82个气味受体(odorant receptors,OR)、210个味觉受体(gustatory receptors,GR)、44个离子型受体(ionotropic receptors,IR)和13个感受神经元膜蛋白(sensory neuron membrane proteins,SNMP)基因。进化分析发现,与家蚕相比,草地贪夜蛾OBP与GR基因具有明显的扩增现象,但SNMP基因存在轻微的收缩。本研究首次从基因组水平鉴定了草地贪夜蛾化学感受相关基因,为进一步开展该物种的相关研究奠定了基础。
关键词: 草地贪夜蛾 气味结合蛋白 化学感受蛋白 气味受体 味觉受体 离子型受体 感受神经元膜蛋白 基因扩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