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红心火龙果品质产量对有机肥复配生物炭的响应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红心火龙果品质和产量对有机肥料复配生物炭的响应,以5年生"台农二号"红心火龙果为供试材料,设置3个稻壳有机肥施肥量和3个生物炭复配比例2个因素,调查了不同处理对火龙果全年6批次果实中4批次的还原糖、可溶性蛋白、维生素C(Vc)、可溶性固形物、花青素含量及可食率、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有机肥显著影响火龙果果肉可溶性蛋白、花青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可食率(P<0.05);生物炭显著影响第一批火龙果果肉可溶性蛋白、花青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以及第二批的还原糖和Vc含量(P<0.05);有机肥和生物炭交互作用仅显著影响最后一批火龙果果肉的还原糖、可溶性蛋白、花青素及Vc含量(P<0.05).在相同的施肥量下,施用生物炭的火龙果果肉可溶性固形物、Vc含量和可食率较未施生物炭的显著减少,可溶性蛋白含量显著增加,还原糖含量在低施肥量(22500 kg/hm2)下显著降低,而中施肥量(45000 kg/hm2)下显著增加(P<0.05).在相同的施生物炭比例下,增加施肥量显著减少火龙果果肉花青素、可溶性固形物含量及可食率(P<0.05).火龙果年产量虽然未受试验处理显著影响,但是在中和高施肥量(90000 kg/hm2)下复配3%生物炭的产量增加,且高施肥量下复配3%生物炭处理的年产量最高为34.18 t/hm2.基于产量及品质的主成分分析显示,在4批火龙果果实中,低、中施肥量下不复配生物炭和高施肥量下复配3%生物炭处理的果实综合评价较优.在火龙果生产中,推荐施用不复配生物炭的低和中施肥量及复配3%生物炭的高施肥量.


不同密度、肥料和品种对红花主要农艺性状及品质的影响
《中国土壤与肥料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获得红花高产,采用L16(45)正交试验设计,研究不同密度、氮磷钾肥和品种对红花农艺性状、产量及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密度对茎粗影响不显著,对百粒重、含油量影响显著,对其余性状影响极显著;氮肥对株高、含油量影响不显著,对茎粗、果球着粒数影响显著,对其余性状影响极显著;磷肥对单株及小区花瓣产量影响不显著,对株高、茎粗及含油量影响显著,对其余性状影响极显著;钾肥对株高、果球着粒数及羟基红花黄色素A影响不显著,对其余性状影响极显著;品种对所有性状影响极显著。通过各因素不同水平的综合平衡分析比较,在云南红花主产区采用12.5万株/hm~2的种植密度(40 cm×20 cm)、375 kg/hm~2的施氮量、225 kg/hm~2的施磷量、240 kg/hm~2的施钾量以及选用品种云红三号的红花生产技术模式,可达到增产增效的最佳效果。


元谋干热河谷青枣光合及产量对不同比例有机肥与生物炭配施的响应
《热带作物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青枣是一种清甜多汁、营养丰富的热带水果,在云南干热河谷区广泛栽培。近年来由于化肥的过量施用,导致青枣的产量和品质都有所下降,由此导致的农业环境问题也不容忽视。而有机肥和生物炭能够有效缓解过量施用化肥而带来的一系列问题。本研究立足云南元谋干热河谷,研究了有机肥与生物炭配施对青枣光合和产量的影响,以期为当地果农提供有效的施肥措施,同时也为元谋干热河谷区的农业环境问题提供重要数据支撑。为了研究元谋干热河谷引种的青枣在不同有机肥和生物炭配施比例下的光合特征及产量水平,本文设计了3个梯度的有机肥处理,即20 kg/株(H)、10 kg/株(M)、5 kg/株(L),和3个梯度的生物炭处理,即添加6%(Y_1)、3%(Y_2)、0%(CK),有机肥和生物炭添加处理间两两组合共9个处理,分别为:HY_1、HY_2、HCK、MY_1、MY_2、MCK、LY_1、LY_2、LCK,并对其进行了连续6个月的光合指标测定及最终的产量测定。双因素方差分析结果表明,有机肥施用量和生物炭施用比例对青枣的光合参数和产量不存在显著性交互作用(P>0.05),有机肥的施用量对青枣的光合参数和产量的影响不显著,而生物炭的施用比例对气孔导度(G_s)、蒸腾速率(T_r)和产量有显著的影响。单因素方差分析表明,青枣的光合能力和产量不是随着有机肥与生物炭配施量的增加而增加,而是表现为中、高用量有机肥无生物炭添加的处理青枣产量最高,低有机肥无生物炭配施的处理青枣光合能力最强。相关性分析显示,青枣的光合速率受到气孔因素的影响,说明生物炭是通过影响气孔导度从而影响光合速率,最终影响产量的。有机肥与生物炭配施对于青枣而言,短期内不是最佳的施肥模式。


农家肥与化肥梯度减施对小麦农艺性状及产量的影响
《大麦与谷类科学 》 2021
摘要:为探索出云南小麦施肥的最佳模式,筛选出科学合理的小麦施肥方法,减少麦田化肥施入量,提高小麦化肥利用效率,保护环境,并为小麦绿色栽培大面积推广应用提供依据。以底肥尿素、复合肥、硫酸钾与猪粪配置处理,进行小麦梯度施肥试验。结果表明:在常规施肥量的基础上,减施20%处理小麦产量最高,达7 210.05 kg/hm2,增效最大,达3 550.51元/hm2;减施20%、40%及60%处理的小麦产量差异不具统计学意义,减施60%的处理使小麦能获得7 035 kg/hm2的较高产量,而且化肥投入仅为1 170元/hm2,农户增加纯收入1 988.40元/hm2,增收最多。


化肥不同减量比例对白菜、甘蓝产量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本地区有机肥替代部分化肥对主栽露地蔬菜品种产量品质及对肥料吸收利用率的影响,为有机无机肥料合理配施提供理论依据。【方法】2019年4-7月在云南省通海县秀山镇进行了大白菜—甘蓝田间小区试验,供试作物品种为大地519大白菜和云绿1317甘蓝。2种蔬菜分别设置了不施肥对照、只施化肥常规处理、以及有机无机肥比2∶8(20%OF)、3∶7(30%OF)、4∶6(40%OF)、5∶5(50%OF)不同比例替代处理,共6个处理,36个小区。测定了大白菜和甘蓝的产量、品质指标及肥料利用率等。【结果】结合大白菜、甘蓝的株高、展开度等植物学性状以及产量、经济系数等商品性状,30%OF处理,即有机肥替代30%化肥的配施模式下,大白菜和甘蓝具备最佳的商品特性和产量产出。和常规只施化肥相比,既增加了产量,同时提高了蔬菜的商品外观品质,又降低了化肥的投入量,随着肥料的利用效率和偏生产力提高,实现了减肥提质增效的综合效益。20%OF处理为次优处理,产量、株高以及肥料利用率等与常规施肥相比,表现出不同程度的优势。与常规施肥处理相比,各优化施肥处理间综合施肥效益排序为30%OF>20%OF>40%OF>50%OF。即有机肥替代30%化肥的情况下,蔬菜的植物学性状和经济产量均可获得最大收益。【结论】不同比例有机肥替代化肥对大白菜和甘蓝产量、品质和肥料利用率的影响有明显差异,有机肥替代30%化肥为最佳的替代比例,可以实现减化肥提品质的双优目标。


竹炭与有机肥配施对土壤肥力及紫甘蓝生长的影响
《浙江农林大学学报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探讨竹炭与有机肥配施对元谋坝区燥红壤土壤肥力及紫甘蓝Brassica oleracea var. capitata f. rubra生长的影响,为生物质炭在蔬菜生产中的合理施用以及改良燥红壤提供依据。【方法】设置3个竹炭(B)质量分数水平(4%、6%、8%),3个有机肥(F)用量水平(5、10、20 t·hm-2),采用3×3完全方案设计,加空白处理(对照)共10个处理。在9-12月每月底测定1次叶片光合特性,于12月底紫甘蓝收获后,采集0~20 cm土层土壤测定土壤养分质量分数,同时测定紫甘蓝产量和品质。【结果】竹炭与有机肥配施提高了土壤pH和有机质、全磷、有效磷、全钾和速效钾质量分数,同时提高了紫甘蓝光合特性和产量及品质,且各处理间差异显著(P<0.05)。与对照相比,pH以B8F10处理最高,提高了0.9个单位;有机质和全钾质量分数以B4F10处理最高,分别提高了107.93%和46.06%;全磷以B8F5处理最高,提高了58.67%;有效磷以B6F20处理最高,提高了157.44%;速效钾以B8F20最高,提高了226.60%。与对照相比,除B8F5处理外,竹炭与有机肥配施对紫甘蓝叶片各时期净光合速率均值提高了1.14%~23.54%;不同处理下紫甘蓝叶片各时期蒸腾速率和胞间二氧化碳摩尔分数均值分别提高了3.01%~43.52%和2.33%~9.11%;除B4F5处理外,紫甘蓝叶片各时期气孔导度均值较对照处理提高了2.33%~39.54%。增产效果、可溶性蛋白质和花青素质量分数均以B6F10处理最高。【结论】竹炭与有机肥配施为紫甘蓝生长持续供应养分,促进紫甘蓝生长,提高了紫甘蓝产量和品质,最佳配比为有机肥10 t·hm-2和竹炭6%配合施用。图4表2参34
关键词: 土壤学 竹炭 有机肥 紫甘蓝 土壤养分 产量和品质


竹炭与有机肥配施对葡萄根区土壤养分及酶活性的影响
《中国农学通报 》 2021 CSCD
摘要:旨在研究竹炭与有机肥配施对葡萄地土壤养分及其酶活性的影响,对土壤改良提供思路。以‘夏黑’葡萄为试材,采用田间试验方法,设置不同梯度竹炭和有机肥配施,对‘夏黑’葡萄园土壤性质和酶活性进行测试分析。结果表明:表层(0~20 cm)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和有效磷含量高于底层(20~40 cm)土壤。与单施有机肥相比,竹炭与低量有机肥配施提高了表层土壤总磷和速效磷含量;竹炭与中量有机肥配施提高了表层土壤有机质、总氮、总磷和速效磷含量;竹炭与高量有机肥配施提高了表层土壤有机质和速效钾含量。竹炭与低、中量有机肥配施提高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抑制了土壤蔗糖酶活性;竹炭与高量有机肥配施抑制了土壤过氧化氢酶活性,而对土壤脲酶活性无显著影响。系统聚类分析划分为5个类群,分别是B0M类;B3L、B3M和B6M类;B6L类;B0H和B6H类;B0L和B3H类。总体看来,短期内6%竹炭与中量有机肥配施对土壤肥力提升效果最佳,是较为理想的施肥方式,但其长期效应还有待进一步研究。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减缓菜田耕层土壤酸化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投入、高产出、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中土壤酸化问题频频发生,连年大量施用氮肥及不合理的氮肥配施导致土壤pH下降明显,是造成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采取有效的施肥措施来控制土壤酸化对提升农田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通过10年定位试验对不施肥(CK)、有机肥(M)、推荐施肥(R)、增施氮肥(R+N)、增施磷肥(R+P)等5种处理的不同施肥措施进行土壤耕层酸化的研究.结果表明:10年后,土壤耕层酸化顺序为增施氮肥>增施磷肥>推荐施肥>不施肥=有机肥处理.长期过量施用氮肥导致菜田耕层土壤中H+含量增加、pH显著降低、电导率(EC)显著升高(P<0.05).尤其在施肥3—5 a间土壤pH值出现明显降低.R、R+N、R+P处理与CK和M处理相比pH值、pH变化量、pH年均变化率均显著降低(P<0.05),说明CK和M处理对土壤的pH值降低有一定的缓冲作用.ω(C)/ω(N)升高的处理(CK、M、R)比ω(C)/ω(N)下降的处理(R+N、R+P)pH下降程度慢,即ω(C)/ω(N)升高,有利于减缓耕层土壤酸化.长期施用有机肥(牛粪)可显著减少(P<0.05)菜田耕层土壤NO3?-N与NH4+-N的累积量,增加有机质含量,从而减缓耕层土壤酸化作用.R、R+N、R+P处理NO3?-N与NH4+-N的累积量是M处理的1.27—2.87倍,而M处理的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是R、R+N、R+P处理的1.25—1.45倍.施氮量是影响菜田耕层土壤酸化的主要环境因子(P<0.05),施氮量与EC呈正相关,而与pH呈负相关;有机质与pH呈正相关,而与EC呈负相关.


畜禽粪便中磷素特征及在农田生态系统中的转化利用
《楚雄师范学院学报 》 2019
摘要:畜禽粪便中含有大量的植物所需的营养元素,其中的磷素含量及组分存在极大差异,因此,了解不同畜禽粪便中的磷素特征,在资源化利用畜禽粪便中的磷素、提高其植物利用率、有效控制其流失中具有重要意义。本文重点综述了我国不同种类的畜禽粪便磷素组成不同,同时概述了磷素在农田系统中的循环路径,分析了土壤酶活性、微生物种类、作物类群等因素对农田土壤中磷素转化利用的影响,并提出了利用畜禽粪便要从其还田入手,综合考虑不同畜禽粪便的养分含量,利用合适的土壤磷素活化剂,以达到农业、生态、环境各方面平衡的利用效果。尤其是土壤酶及解磷微生物,利用微生物群落的互作来全面提升畜禽粪便中P素的利用效率,使畜禽粪便中的P真正进入到农田系统中进行循环,是今后的研究方向。
关键词: 磷 畜禽粪便 生态效应 转化 利用 作物-土壤系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