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长期施用有机肥对减缓菜田耕层土壤酸化的影响
《生态环境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高投入、高产出、集约化的现代农业生产中土壤酸化问题频频发生,连年大量施用氮肥及不合理的氮肥配施导致土壤pH下降明显,是造成土壤酸化的主要原因之一.采取有效的施肥措施来控制土壤酸化对提升农田质量具有重要意义.为此,通过10年定位试验对不施肥(CK)、有机肥(M)、推荐施肥(R)、增施氮肥(R+N)、增施磷肥(R+P)等5种处理的不同施肥措施进行土壤耕层酸化的研究.结果表明:10年后,土壤耕层酸化顺序为增施氮肥>增施磷肥>推荐施肥>不施肥=有机肥处理.长期过量施用氮肥导致菜田耕层土壤中H+含量增加、pH显著降低、电导率(EC)显著升高(P<0.05).尤其在施肥3—5 a间土壤pH值出现明显降低.R、R+N、R+P处理与CK和M处理相比pH值、pH变化量、pH年均变化率均显著降低(P<0.05),说明CK和M处理对土壤的pH值降低有一定的缓冲作用.ω(C)/ω(N)升高的处理(CK、M、R)比ω(C)/ω(N)下降的处理(R+N、R+P)pH下降程度慢,即ω(C)/ω(N)升高,有利于减缓耕层土壤酸化.长期施用有机肥(牛粪)可显著减少(P<0.05)菜田耕层土壤NO3?-N与NH4+-N的累积量,增加有机质含量,从而减缓耕层土壤酸化作用.R、R+N、R+P处理NO3?-N与NH4+-N的累积量是M处理的1.27—2.87倍,而M处理的耕层土壤有机质含量是R、R+N、R+P处理的1.25—1.45倍.施氮量是影响菜田耕层土壤酸化的主要环境因子(P<0.05),施氮量与EC呈正相关,而与pH呈负相关;有机质与pH呈正相关,而与EC呈负相关.


温度、水分双因素复合胁迫下滇重楼种子的生理机制研究
《植物生理学报 》 202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滇重楼种子为材料,设置温度(高温30℃、常温20℃、低温4℃)和水分湿度(高湿15%、中湿10%、低湿3%)复合9个双因素处理,随胁迫时间(10、30和60 d)测定5项生理指标.结果表明:单一的高温、低温和15%水分胁迫使可溶性蛋白(SP)含量升高,而复合胁迫使可溶性蛋白维持在较低值且变化不显著.单一的高温、15%和3%水分胁迫使超氧化物歧化酶(SOD)活性呈先上升后降低的趋势,而高温复合水分胁迫30~60 d时SOD活性极显著下降.单一水分胁迫使过氧化物酶(POD)活性和丙二醛(MDA)含量上升,而高温复合水分胁迫使上升幅度更显著.过氧化氢酶(CAT)较其它酶活性更稳定,在高温下差异不显著.而在低温复合3%水分胁迫处理下SOD和CAT活性均逐渐升高呈显著性差异,且在60 d时与单一胁迫对比SOD、POD和CAT活性增加,同时低温可使MDA含量维持在较低值,说明适当的低温复合水分胁迫促进滇重楼种子的生理活动.据主体间检验、相关性和主成分因子分析,温度、水分、胁迫时间及其交互式检验均对可溶性蛋白、SOD和MDA均极显著影响,可溶性蛋白与SOD和MDA呈显著负相关, SOD和MDA可作为滇重楼种子的抗性生理评价指标.
关键词: 滇重楼种子 复合胁迫 温度 水分 生理特性 适应机制


不同温度条件对洋桔梗切花生长发育与品质的影响研究
《林业科技通讯 》 2019
摘要:以洋桔梗[Eustoma grandiflorum(Raf.)Shinners]"露西塔"品种为材料,采用不同的温度条件实验处理,测定株高、冠幅、茎粗,总花蕾数、花期及生长情况。结果表明:洋桔梗生长适温为20~25℃,在此温度区间内植株高度、花朵数量、花梗长度都要好于其他温度区间。温度长期过低或过高均会造成部分品种会发生簇生现象,特别是温度高于30℃时将造成洋桔梗植株大量簇生以及死亡,植株簇生导致生长停滞,莲座化,开花延迟甚至不能开花。温度大于25℃时有利于植株茎秆变粗且能适当提前开花,但长期高于25℃则会使花梗长度变短,是最终的切花品质下降。
关键词: 温度 洋桔梗 Eustoma grandiflorum(Raf.) Shinners 生长发育 品质


云南高原湖泊周边农业土壤pH、 CEC、质地的差异性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在滇池、洱海、抚仙湖、星云湖、阳宗海周边区域,农药与化肥使用量和种类的选择依据主要为经验。量化这些区域的土壤pH、阳离子交换容量(CEC)、质地(黏粒、粉粒、砂的组分)将有助化肥和农药的精确施用。【方法】对以上湖泊周边土壤随机取样249个,对土壤pH、CEC、质地进行量化、归类、比较并进行两两之间的相关性和回归分析。【结果】各湖泊周边土壤pH、CEC、质地差异显著。黏粒组分与CEC呈正相关;粉粒、砂的组分分别与CEC呈负相关;黏粒组分权重最大,与CEC的回归方程解释变异最多,R~2=0.54。【结论】对于CEC和黏粒低的土壤,化肥和农药应"少量多次施",对于CEC和黏粒高的土壤应"相对集中施用"。相较洱海东部区域,其西部区域土壤砂与粉粒组分更大,表明在该区域,农药与化肥流失到水体的风险更大。黏粒组分作为权重最大的指标,可以更多地揭示土壤的差异并可以更准确地估算土壤CEC值。


干旱胁迫下气温对甘蔗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
《西南农业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文章研究了干旱胁迫下气温对甘蔗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旨在为干旱胁迫下测量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提供参考。【方法】基于田间干旱胁迫试验,以6个甘蔗品种为试验材料,从9:00-19:40时连续测量荧光动力学参数,同时记录气温变化,分析干旱胁迫下气温变化对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结果】干旱胁迫下,气温变化对F_v/F_m和F_v/F_o的测量值具有显著影响:9:00-12:00时段(气温相对较低),F_v/F_m和F_v/F_o的测量值显著高于13:00-17:00时段(气温相对较高);随着气温的升高,F_v/F_m和F_v/F_o不仅呈线性关系显著下降,且加剧了F_v/F_m和F_v/F_o的下降幅度。【结论】干旱胁迫下,随着气温的升高,F_v/F_m和F_v/F_o的测量值显著降低。选择适宜的测量时段和制定合理的测量方案,可减少气温变化对测量叶绿素荧光动力学参数的影响,从而准确反映干旱胁迫效应。


温度对临沧铁壳麦种子生活力、发芽期α-淀粉酶活性及其基因表达的影响
《麦类作物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研究临沧铁壳麦种子在发芽期的α-淀粉酶活性及其编码基因相对表达量与种子贮藏温度、贮藏时间及生活力间的关系,分别采用3,5-二硝基水杨酸法和实时定量PCR法测量α-淀粉酶活性及其编码基因的相对表达量。结果表明,与低温贮藏种子相比,高温贮藏种子的发芽期α-淀粉酶活性和amy1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均显著升高;amy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则显著下降,与α-淀粉酶活性呈极显著正相关;二者与生活力指标(如发芽速率、发芽指数、发芽势、发芽率和活力指数等)呈显著或极显著正相关;而低温贮藏种子的发芽期α-淀粉酶活性与amy3基因的相对表达量呈显著或极显著负相关。说明贮藏温度尤其是高温不仅强烈影响种子发芽期α-淀粉酶活性及其基因相对表达量,而且可明显改变二者与生活力指标间的相关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