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蔗-滇蔗茅杂交F_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GISH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甘蔗属与滇蔗茅属间远缘杂交F1染色体遗传行为具有重要科学意义,可为发掘利用滇蔗茅野生优异基因资源提供细胞学依据。本研究采用常规压片技术对可育父本及不育杂交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进行比较观察,结果显示可育父本云南95-19减数分裂正常,而不育杂交F1分裂异常;进一步对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过程进行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GISH,genome in situ hybridization)分析,结果表明:滇蔗茅与甘蔗属热带种的亲缘关系较远,双亲染色体在F1细胞中不能进行同源配对,终变期,15条滇蔗茅染色体以单价体形式存在,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细胞中存在滞后染色体、染色体丢失和不均衡分离现象。甘蔗-滇蔗茅属间远缘杂交F1花粉母细胞减数分裂异常因而杂交F1花粉完全败育。
关键词: 甘蔗热带种 滇蔗茅 杂交F1 花粉母细胞 减数分裂 基因组荧光原位杂交
东方百合可育品种及其不育突变体花药形成的细胞学观察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从细胞学角度研究东方百合雄性不育的机理,本试验利用石蜡切片法对东方百合雄性可育品种及其不育突变体花药发育过程进行比较研究,确定不育突变体花药败育时期及方式。观察结果表明:正常东方百合可育品种的花药,经过造孢细胞、花粉母细胞、四分体、单核花粉粒等时期,获得成熟的花粉粒;在花粉母细胞阶段,不育突变体花药的绒毡层即停止发育开始解体,花粉母细胞不能进行正常的减数分裂形成四分体,随着花药的发育,花粉母细胞高度液泡化并逐步解体。研究认为:东方百合不育突变体花粉败育可能发生在花粉母细胞时期,与绒毡层的提前解体有关。
云南泸定百合野生居群的核型研究
《农业科技与信息(现代园林) 》 2015
摘要:用常规压片法对云南省境内的12个泸定百合(Lilium sargentiae Wilson)野生居群进行了核型分析研究,以便为这些野生居群的进化、遗传变异和育种应用提供依据。结果表明:12个泸定百合野生居群全部为二倍体,染色体基数为12,共有24条染色体,无B染色体,核型类型均为3A。第1、2对染色体均为具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且第1对染色体上均具有随体。各个居群的染色体组成、随体数、随体位置、臂比、染色体长度比及核型不对称系数均有差异。从核型公式来看,可以分为两大类:一类是由2对具有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以及10对具近端部(st)和端部(t)着丝点染色体组成,包括石坎居群、双河居群、石林居群、马关居群、龙陵居群和泸西居群等6个居群;另一类是由2对具有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1对具近中部(sm)着丝点染色体和9对具近端部(st)和端部(t)着丝点染色体组成,包括大关居群、旧城居群、扎西居群、文山居群、西畴居群和师宗居群。各居群的随体数为3~6个,主要分部在第1、2、6、8对染色体的短臂上。各居群的染色体长1.64~1.92,臂比6.41~8.24,核型不对称系数较高,在78.66%~82.05%之间,从高到低可以将12个居群排列为:马关居群>石坎居群>龙陵居群>旧城居群>石林居群=泸西居群>双河居群>西畴居群=师宗居群>大关居群>文山居群>扎西居群,都属于不对称性较强的类型。聚类结果表明,当阈值取1.04时,可以将12个居群分为3类:第Ⅰ类包括大关居群、扎西居群和文山居群,它们的核型不对称系数和臂比值相对最低,且它们均是由2对具有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1对具近中部(sm)着丝点染色体和9对具近端部(st)和端部(t)着丝点染色体所组成;第Ⅱ类包括旧城居群、石坎居群、龙陵居群、双河居群、西畴居群和师宗居群;第Ⅲ类包括石林居群、马关居群和泸西居群,它们的染色体长度比值相对最高,核型公式均由2对具有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以及10对具近端部(st)和端部(t)着丝点染色体所组成。研究表明,泸定百合染色体数相对稳定,染色体变异主要表现在结构变异;各个居群的染色体组成、随体数、随体位置、臂比、染色体长度比及核型不对称系数均有差异;泸定百合各居群间存在明显的核型变化。
甘蔗属热带种与滇蔗茅杂交后代BC_1核型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甘蔗属热带种(Saccharum officinarum)越南牛蔗和滇蔗茅(Erianthus rockii Keng)云南95-20杂交后代BC_12个无性系(云南06-278和云南06-279)的根尖进行染色体制片,用以鉴定其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和核型分析。结果表明,这2个BC_1后代的体细胞染色体数目均为2n=110,云南06-278和云南06-279核型公式分别为2n=110=116m+4sm和2n=110=102m+8sm,核型分别为2B和2C类型。根据BC_1后代染色体数目鉴定结果,推断杂交F1子代与甘蔗商业品种新台糖10号(ROC10)杂交时,染色体以2n+n方式遗传到BC_1后代。
云南泸定百合12个野生居群的核型研究
《园艺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常规压片法对云南省境内的12个泸定百合(Lilium sargentiae Wilson)野生居群进行了核型分析研究。结果表明:12个泸定百合野生居群全部为二倍体,染色体基数为12,共有24条染色体,无B染色体,核型类型均为3A,第1、2对染色体均为具中部(m)或具近中部(sm)着丝点的大型染色体,且第1对染色体上均具有随体。12个居群的核型不对称系数较高,在78.66%~82.05%之间,说明泸定百合的核型对称性低,进化程度较高。根据核型不对称系数,认为12个泸定百合野生居群的进化程度从高到低为:马关居群>石坎居群>龙陵居群>旧城居群>石林居群=泸西居群>双河居群>西畴居群=师宗居群>大关居群>文山居群>扎西居群。聚类结果显示,当阈值取1.04时,可以将12个居群分为3类。研究表明,泸定百合染色体数相对稳定,染色体变异主要表现在结构变异;各个居群的染色体组成、随体数、随体位置、臂比、染色体长度比及核型不对称系数均有差异;泸定百合各居群间存在明显的核型变化。
百合属野生种和园艺品种的染色体核型
《福建农林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常规压片法,以东方百合品种"Berlin"和"Parasol"、亚州百合品种"Saniciro"、LA系列百合品种"Royal sunset"、百合野生种"大花卷丹"、湖北百合为材料,获得它们的染色体自然核型图,并参照国内外通用的核型分析标准,确定百合染色体的核型公式和类型.结果表明,供试百合染色体数均为二倍体,2n=2x=24.Berlin的核型公式为:2n=24=4m+18st+2sm;Parasol的核型公式为:2n=24=4m+10sm+8st+2t;Saniciro的核型公式为:2n=24=2m+2sm+10st+10t;Royal sunset的核型公式为:2n=2x=24=8sm+10st+6t;大花卷丹的核型公式为2n=2x=24=2sm(SAT)+10st(SAT)+12t(2SAT);湖北百合的核型公式为2n=2x=24=2sm+10st+12t.研究认为,2个东方百合品种为3B型,1个亚州百合品种为3A型,1个LA系列百合品种为4A型,2个野生百合种为4A型.
蔷薇属3个野生种中45S rDNA和5S rDNA的物理定位
《园艺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双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技术对3个二倍体蔷薇野生种:多苞蔷薇(Rosa multibracteata Helm.et Wils.)、川滇蔷薇(R.soulieana Crép.)和金樱子(R.laevigata Michx.)的体细胞中期染色体进行了45S rDNA和5S rDNA物理定位。结果表明:45S rDNA在这3种蔷薇的染色体上的数量和分布模式较一致,都有1对位点,均位于一对亚中部着丝点异形同源染色体的短臂上。5S rDNA在多苞蔷薇上有1对位点,在川滇蔷薇和金樱子上各有2对位点,都分布于染色体长臂的近着丝点处。这3种蔷薇各自的rDNA位点数量、所在染色体和信号强弱有明显差异。研究结果为识别3种蔷薇各自的染色体提供了明确有效的分子细胞遗传学标记。
关键词: 蔷薇属 rDNA 荧光原位杂交(FISH) 核型
甘蔗近缘野生种云滇95-20的染色体及核型分析
《中国糖料 》 2013
摘要:为了加强甘蔗及其近缘野生种细胞学研究,对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的甘蔗近缘野生种云滇95-20的体细胞染色体进行计数和初步的核型分析,结果表明:该物种的染色体数目为2n=30。染色体较小,染色体长度分布在1.35~3.75μm,染色体长度比为2.78,核型公式为:2n=30=14m+16sm。染色体臂比介于1.36~2.26之间,平均臂比1.73,核型属2B类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