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propagation(模糊匹配)
81条记录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NPV)T3株对家蚕的亚致死作用测试

蚕业科学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病毒对宿主昆虫的亚致死作用是指感染病毒后未死亡的昆虫,其生长发育、生殖等生命活动能力发生了明显变化。为了探明生产上发生家蚕血液型脓病时是否存在病原物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Bm NPV)对家蚕的亚致死作用,以家蚕品种菁松×皓月的蚁蚕为材料,测试以低于致死中浓度(LC_(50))的Bm NPV-T3多角体悬液添食处理对存活家蚕的亚致死作用。测定Bm NPV-T3对蚁蚕的LC_(50)值为1.41×10~5m L~(-1)。以浓度为10~5~10~3m L~(-1)的Bm NPV-T3多角体悬液给蚁蚕添食后,存活幼虫的体质量显著降低;10~5m L~(-1)多角体悬液添毒试验组存活幼虫的发育历期明显延长,而对蛹期发育历期的影响不显著;10~5m L~(-1)和10~4m L~(-1)多角体悬液添毒试验组的存活幼虫发育至成虫,其产卵量显著低于对照组;10~5m L~(-1)多角体悬液添毒试验组存活幼虫的蛹体质量、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均受到一定影响,其中对雌蚕的茧层量影响显著。依据上述试验结果初步认为,以低于致死中浓度的Bm NPV悬液给蚁蚕添毒后,对蚕体的生长发育和产茧、产卵性状都具有一定的影响,Bm NPV对家蚕存在亚致死作用。

关键词: 家蚕核型多角体病毒 亚致死 家蚕 生长 生殖 产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老虎须组培实生苗快繁技术及其生根炼苗的移栽效果

贵州农业科学 2017

摘要:快速繁殖老虎须实生苗应用于实际,采用老虎须种子进行消毒,接种获得无菌实生苗,用叶片和叶柄诱导愈伤组织,进行增殖培养、生根培养和炼苗移栽。结果表明:2%次氯酸钠2 mL和0.1%氯化汞8mL组成的消毒液对老虎须种子消毒灭菌效果最好;温度对老虎须种子发芽率的影响不显著;最好的愈伤诱导培养基为MS+BA 0.2mg/L+NAA 0.1mg/L;MS+BA 3.0mg/L+NAA 0.1mg/L是最适宜的增殖培养基,MS+BA 0.5mg/L+IBA 0.5mg/L是最适宜的生根培养基。草炭∶珍珠岩为1∶1的基质移植练苗较好。

关键词: 老虎须 组织培养 快速繁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大花蕙兰与朱砂兰杂种根状茎增殖和分化的研究

中国农业科技导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大花蕙兰与朱砂兰杂交种子萌发后形成的根状茎为试验材料,采用KT、6-BA和NAA三种外源激素对杂交兰根状茎进行实验,比较不同激素对根状茎增殖和分化的影响。单因素实验中,随着激素KT、6-BA浓度的增加,杂交兰根状茎的增殖率和分化率逐渐增加,但不成正比例关系。NAA浓度一定时,6-BA浓度为3 mg/L时,杂交兰根状茎的平均增殖率最高达到290%,6-BA浓度为4 mg/L时,根状茎的平均分化率最高达到85.64%;KT浓度为2.5 mg/L时,平均增殖率最高为300%;KT浓度为3.0 mg/L时,根状茎的平均分化率最高为87.89%。三种激素复合添加对杂交兰根状茎增殖和分化效果最佳。增殖效果最佳的培养基为1/2 MS+6-BA 3.0 mg/L+KT 2.0 mg/L+NAA 0.2 mg/L+琼脂粉7.0 g/L+香蕉80 g/L+蔗糖30 g/L+活性炭1 g/L,根状茎粗壮且长,增殖率高。分化效果最佳培养基为1/2 MS+6-BA 4.0 mg/L+KT 2.5 mg/L+NAA 0.2 mg/L+琼脂粉7.0 g/L+香蕉80 g/L+蔗糖30 g/L+活性炭1 g/L,分化苗生长良好,叶色深绿。本研究为杂交优株实现工厂化育苗奠定了一定的理论基础。

关键词: 杂交兰 根状茎 组织培养 增殖 分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拉萨大黄组织培养与快速繁殖

特产研究 2017

摘要:建立拉萨大黄快速繁殖体系,并通过诱导愈伤组织建立拉萨大黄再生体系。以拉萨大黄种子为材料,利用组织培养方法对拉萨大黄进行愈伤组织诱导。结果表明,剥皮种子是拉萨大黄组织培养的最佳外植体;较高浓度的细胞分裂素和相对较低的2,4-D有利于丛生芽的诱导及分化;MS+6-BA1.0mg/L+KT1.0mg/L+ZT0.5mg/L+2,4-D0.5mg/L是最佳的初代培养诱导及分化培养基;MS+6-BA2.0mg/L+KT2.0mg/L+ZT1.0mg/L+2,4-D0.5mg/L为最佳的增殖培养基;1/2MS+NAA1.0mg/L+2000mg/L活性炭是最佳的生根诱导培养基,生根率98%;炼苗成活率达到90%。

关键词: 拉萨大黄 组织培养 快速繁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火草组培快繁技术研究

林业调查规划 2016

摘要:以火草幼芽为外植体,对其进行组织培养,以MS为基本培养基,设置不同消毒时间处理,获得了无菌外植体。采用不同激素浓度配比,筛选出各个时段适合的培养基配方:初代培养基为MS+6-BA0.4 mg/L+NAA0.2mg/L,诱导率为55%;增殖培养基为MS+6-BA0.6mg/L+NAA0.1mg/L,增殖系数为3.68;生根培养基为MS+NAA0.3 mg/L,生根率为90%。生根苗炼苗移入红土+腐殖土(1∶1)基质中,移栽成活率达95%以上。

关键词: 火草 组织培养 快速繁殖 培养基 诱导率 增殖系数 生根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高山三尖杉繁殖技术

陕西农业科学 2016

摘要:在对高山三尖杉生物学特性的了解和多年繁殖技术研究的基础上,总结了高山三尖杉的繁殖技术,提出高山三尖杉繁育的环境选择、繁殖方式、种苗管理等方面的措施和技术。

关键词: 高山三尖杉 形态特征 生物学特性 繁殖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利用扦插和组织培养技术繁殖特异种质资源滇桑(Morus yunnanensis Koidz.)

蚕业科学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滇桑(Morus yunnanensis Koidz.)属于桑树特异种质资源,是研究桑属植物进化的重要桑种。解决滇桑嫁接不亲和性而不易繁殖的技术难题,对促进滇桑的科学研究和开发利用有重要意义。以云南省屏边大围山国家自然保护区采集的滇桑冬芽及枝条为材料,利用扦插和植物组织培养技术进行无性繁殖试验,结果表明:滇桑的冬芽能够在添加3.0 mg/L 6-BA和0.5 mg/L GA3的MS培养基中萌发,其萌发的小芽在添加1.0 mg/L 6-BA和0.2 mg/L GA3的MS培养基中能正常生长并木质化,继续在添加0.5 mg/L IBA的1/2 MS培养基中培养生根后能够移栽成活,其萌发率、生根率和移栽成活率分别达到95%、55%、90%;扦插能够诱导含冬芽的滇桑枝条生根获得完整植株并移栽成活,但其扦插生根率较低,仅30%左右。试验结果提示,进一步优化组织培养和扦插条件,有望建立滇桑的无性繁殖技术体系。

关键词: 桑种质资源 滇桑 繁殖 扦插 组织培养 冬芽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富县优质高产杂交水稻良种制繁育基地建设初探

农业科技通讯 2015

摘要:系统阐述了水富县杂交水稻制繁育基地的现状,全面分析了水富县优质杂交稻在技术和资源利用差,制种比较效益低,风险大,基地落实难等方面的原因。客观的提出了增加对制种基地的投入,增强对外合作引进新技术,利用有利的自然气候加强两系不育系的选育,争取各方资金支持等加强基地发展的对策。

关键词: 杂交稻 制种 繁育 基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印度小裂绵蚜的发育与繁殖特性

环境昆虫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印度小裂绵蚜Schizoneurella indica Hille Ris Lambers是在云南苹果上的一种新害虫。研究印度小裂绵蚜的发育与繁殖是为了掌握其生物学和生态学特性。采用盆栽饲养观察的方法,开展了印度小裂绵蚜的发育历期、繁殖量、土壤温湿度对种群的影响研究。印度小裂绵蚜无翅孤雌蚜的发育与繁殖适宜温度在18-20℃之间,在15℃、18℃、20℃和25℃下的发育历期与繁殖量分别为21.47 d和13.82头、17.06 d和57.77头、13.82 d和41.72头、13.38 d和4.82头;发育起点温度为1.13℃±0.5℃,有效积温291.26日度。印度小裂绵蚜在鸡粪土条件下的繁殖量最高,30 d的繁殖量为9.33头/株,与其它土壤类型差异明显;其次分别为紫砂壤、红壤、粘土和砂壤,处理之间无差异;在白砂壤中的繁殖率为最低,为2.0头/株。印度小裂绵蚜无翅孤雌蚜全年寄生于苹果根部,全年发生约14世代,温度和土壤类型对印度小裂绵蚜在土壤中的定殖、生长发育与繁殖均有影响。

关键词: 印度小裂绵蚜 发育 繁殖 苹果新害虫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绥江半边红李”苗木繁育及病虫害防治

中国南方果树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绥江半边红李"是绥江县果农增收致富的农业主导产业。但是,在生产上还存在苗木育苗技术不过关和病虫害防治方法不合理等问题。笔者总结多年实践经验,从苗圃准备、砧木繁殖、嫁接育苗和苗圃管理等方面,简要介绍了"绥江半边红李"苗木快速繁育技术;从病虫害防治策略、防治关键时期和主要防治方法等方面,探讨其病虫害综合防治技术,以期为"绥江半边红李"产业发展和果农增收提供技术支撑。

关键词: 绥江半边红李 苗木 繁育 病虫害 综合防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