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水稻耐冷性研究 Ⅱ云南稻种资源耐冷性鉴定
《西南农业学报 》 2002 CSCD
摘要:本文是系列论文水稻耐冷性研究的第二部分 ,从云南稻种资源芽期耐冷性鉴定、苗期耐冷性鉴定、孕穗开花期耐冷性鉴定3个方面系统地阐述了研究结果。早红谷、紫糯、攀农 1号、马登红谷、澜沧花糯、攀天阁黑谷、宁蒗托托谷和海排谷等是芽期强耐冷性资源 ,芽期耐冷性存在稻种类型间差异。黑选 5号、马登红谷、鲁甸黑谷、龙树红谷、七河大红谷、凤仪小白谷、小白谷、背子糯和细黄糯等是苗期耐冷性极强资源。黑选 5号、海排谷、勐谢早红谷、石屏冷水谷、丽江新团黑谷、永宁小灰谷、昆明小白谷、半节芒、合系 10号和云冷 3 2等是孕穗开花期耐冷性资源。马登红谷等具有芽期和苗期耐冷性 ,澜沧花糯和攀天阁黑谷等具有芽期和孕穗开花期耐冷性 ,凤仪小白谷和龙树红谷等资源具有苗期和孕穗开花期耐冷性


云南水稻品种原生质体培养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01 CSCD
摘要:采用KPR和R2 培养基进行水稻原生质体培养。日本晴、楚粳 8号、云粳 9号、大白谷和元江普通野生稻先后获得了原生质体培养的成功 ,除日本晴外 ,其余品种均为首次报道。品种间绿苗再生率有显著差异 ,日本晴最高 ,大白谷最低。同一品种不同的愈伤组织间 ,分化率有很大差异 ,有的愈伤组织极易分化出绿苗 ,有的不能再生出绿苗 ,说明分化前的预培养非常重要。N6分化培养基的再生绿苗率极显著地高于MS。配方为N6+葡萄糖 2 0 g/L +蔗糖 30 g/L +IAA0 2mg/L + 6 BA0 5mg/L +Agarose 110 g/L的培养基 ,分化率最高 ,按初次接种的愈伤组织块计 ,每块平均再生绿苗 1 4苗。酶解原生质体量的多少 ,与愈伤组织在N6+ 1mg/L 2 ,4 D的液体培养基中悬浮培养时间的长短有关 ,悬浮时间较长则易于获得较多的原生质体。日本晴的再生植株中 ,有两株从移栽到抽穗仅 4 5d ,有可能是极早熟的变异株 ,有些植株的粒型和稃毛也有明显变异 ,对鉴定和利用变异的植株具有现实意义。


RFLP标记水稻遗传距离及其与杂种优势的关系
《杂交水稻 》 2001 北大核心
摘要:用 12个水稻亲本按NCⅡ设计配组 32个F1杂种 ,以汕优 6 3为对照 ,研究播始历期、株高、穗长及产量因素等 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 ;并以 12个亲本为DNA样品来源 ,通过RFLP分析基因组DNA的多态性 ,由RFLP数据计算的Nei’s遗传距离创建聚类树状图 ,探索利用RFLP标记水稻亲本遗传距离预测杂种优势的可能性。聚类分析结果表明 ,籼稻和粳稻容易被分开 ,普通粳稻又容易与光壳稻、爪哇稻分开。F1杂种 8个性状的杂种优势显示 ,每穗总粒数的优势最强 ,中亲优势平均为 33.46 % ,竞争优势平均为 2 3.10 %。播始历期、株高、穗长、有效穗等 4个性状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均表现为粳×粳 <粳×偏粳 <粳×籼。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也表现上述趋势 ,而竞争优势则是粳×粳 <粳×籼 <粳×偏粳。播始历期、株高、穗长的中亲优势和竞争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均达极显著相关。有效穗和每穗总粒数的中亲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达极显著相关 ,而竞争优势与遗传距离之间的相关系数也较大 ,分别达到 0 .33和 0 .2 3。根据聚类图发现普通粳稻亚群内杂种优势较弱 ,亚群间即生态群间的杂种优势较强 ,可以利用光壳稻、爪哇稻选育不同生态群方向的恢复系和不育系 ,配组超强优势的杂交稻组合


叶型特性与产量构成因素的相关分析
《中国水稻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于 1996和 1998年对国内外 9份高产水稻品种灌浆结实期的叶型特性与产量构成因素进行了相关分析 ,结果表明 :( 1)在叶片角度 (叶片与茎秆之间的夹角 )较小时 ( <2 0°) ,结实率和理论产量都随着功能叶 (剑叶、倒 2叶和倒 3叶 )的叶片角度增加而增加 ,相关性达到极显著水平 ;( 2 )千粒重与剑叶长度呈显著的正相关 ( r=0 .9119* * ) ,而与倒 2叶、倒 3叶的长度呈负相关 ( r=- 0 .70 2 9*、- 0 .82 77* ) ,表明剑叶是决定千粒重大小的因素之一 ,而其余功能叶的影响较小 ;( 3)在叶片曲率较小 ( <0 .0 15 )时 ,剑叶的曲率与穗粒数呈显著负相关 ( r =- 0 .90 5 7* * ) ,表明叶片曲率越大 ,其相应的籽粒数越少 ,即披散型叶片不可能提供充足的灌浆物质
水稻穗期耐冷性近等基因等的选育及耐冷性遗传研究
《自然科学进展(国家重点实验室通讯) 》 2001 北大核心
摘要:通过系统选育法、人工诱变、回交法等途径,以云南已建立的自然条件、人工控温鉴定和反复鉴定选择法相结合,培育出一批穗期耐冷性近等基因系(NILs);揭示了系选NIL云粳9号与西南175、回交NIL与十和田、02428与极强耐冷品种、滇农S-1与优异种质之间耐冷基因的遗传规律;选育出一批强穗数型中间母本和优异核心种质聚合系;农林20/冲腿的孕穗期耐冷性数量性状基因座位(QTL0主要分布在第1,3-8,10和第12染色体上.
关键词: 耐冷基因 近等基因系 数量性状位点 水稻 穗期 数量性状基因座位 遗传规律 耐冷性遗传 选育


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的抗瘟性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 》 200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 B40、Tetep为感、抗稻瘟病对照 ,在全国 4个病区病圃 (云南保山、湖南烟溪、辽宁丹东、广东从化 )采用自然诱发 ,鉴定了 74份云南地方稻种资源的抗瘟性。结果表明 ,感病对照 B40在苗期病斑孢子层级、严重度、病斑叶面积率、穗颈瘟发病率均表现高感 ;抗病对照 Tetep分别为 1级、4级、5 .5 %和 4.79% ;Moroberekan前 3个指标分别为 3级、3级和 1.2 % ,其穗颈瘟发病率较高 ,达到 12 .0 %。云南地方稻种中 ,毫弄早、毫玉浪、大白谷等 3个品种在这 4个指标上表现抗病 ;在这 4个病圃中 ,它们对稻瘟病的抗性比 Tetep和 Moroberekan更强、更稳定 ;毫马粉、孟先大白谷等 2个品种在前 3个指标上表现抗病 ,但感穗颈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