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不同磷钾水平下云南旱地玉米养分吸收利用及产量响应
《玉米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云南省曲靖市开展2组旱地玉米田间小区试验,研究不同磷钾施肥量对玉米生物量和养分的积累、养分利用和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玉米氮磷钾养分吸收积累高峰期在抽雄期;磷素和钾素的供应对玉米产量有显著影响,钾素的影响大于磷素。P 120 kg/hm2、K 75 kg/hm2(P2K2)处理搭配合理,地上部分的生物量积累和子粒产量在所有处理中最高,产量比其他处理高3.90%~24.74%。P 60 kg/hm2、K 75 kg/hm2(P1K2)处理的磷肥利用率和磷素农学效率较高。P2K2处理的钾肥利用率和钾素农学效率较高。


56份国内甘蔗杂交种质的产量评价
《中国糖料 》 2014
摘要:56份国内甘蔗杂交种质经过3年(1新2宿)的产量数据收集,从中筛选评价出平均产量高于120t/hm2以上的种质有7个,占总数的12.5%;平均产量低于120t/hm2,高于生产种ROC22(88.85t/hm2)的种质有7个,占总数的12.5%;平均产量低于ROC22,高于生产种桂糖11号(82.13t/hm2)的有5个,占总数的8.93%;平均产量低于桂糖11号的有35个,占总数的62.5%。其中产量表现高于120t/hm2的种质可以作为高产亲本杂交或回交利用,从而达到甘蔗产量遗传改良的目的。


播期对云南夏播大豆产量及品质的影响
《安徽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目的]明确云南夏播大豆[Glycine max(L.)Merr.]产区的最适宜播期,并从中筛选出适宜不同时期救灾补种的品种及相应的配套栽培技术。[方法]采用引进和本地的6个大豆品种(冀豆17来自河北省农林科学院,徐豆18和徐豆14来自江苏徐淮地区徐州农业科学研究所,中黄13来自中国农业科学院作物科学研究所,滇豆4号和滇豆7号来自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进行分期播种试验(播期分别为5月21、5月31、6月10、6月20日),研究在云南夏播气候条件下,播期对参试品种生育期、农艺性状、产量性状和品质性状的影响。[结果]云南夏播大豆产区最佳播期是5月21日左右。随着播期的推后,参试品种的生育期逐渐缩短;株高、主茎节数和节间长逐渐降低;产量构成因子单株荚数、单株粒数、百粒重和产量下降趋势明显;蛋白质含量逐渐下降,脂肪含量反之渐增,蛋脂总量逐渐下降;品种间的差异较大。[结论]该研究可为降低自然灾害对大豆生产的影响提供技术支撑。


山旱地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天薯11号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西北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讨山旱地适宜天薯11号抗旱高产的较佳栽培模式,采用露地、覆膜栽培方式,研究不同栽培方式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黑地膜覆盖相比露地栽培出苗期提早4~9d、成熟期提早6~12d,生育期提早4~16d;黑地膜覆盖栽培的产量都高于露地栽培,增产4 562.33~12 091.04kg/hm2,增产率25.69%~66.77%;黑膜高垄双行栽培下的产量最高,达22 968.77kg/hm2,比露地栽培增产12 091.04kg/hm2,增产率66.77%。黑膜高垄双行栽培相比其他栽培方式表现出较好的抗旱保墒性和增产效应,商品薯率、单株薯质量、产量最高,产投比最高。


不同钾肥品种及配施对三七产量和品质的影响
《中国中药杂志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该文采用盆栽土培试验,研究了施用氯化钾和硫酸钾及配施对三七生长、产量和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同对照相比,氯化钾和硫酸钾及两者配施均能显著提高三七生物量和产量,且氯化钾对三七增产效果略优于硫酸钾。2种钾肥及配施均也显著促进三七植株对K的吸收和三七地下部对N,P的吸收,并显著提高三七皂苷含量与累积量;其中,三七皂苷R_1,人参皂苷Rg_1,Rb_1,Rd和总皂苷含量分别增加了54.54%~72.72%,11.15%~37.55%,2.26%~29.68%,10.34%~51.72%,13.85%~25.52%,且氯化钾和硫酸钾1:1配施时,三七各种皂苷成分含量最高。2种钾肥相比,氯化钾对皂苷成分含量的提升作用优于硫酸钾。三七对氯不敏感,氯化钾和硫酸钾对三七的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形成作用等效。三七生产中推荐选用氯化钾做钾源,以提高三七产量和品质,降低钾肥投入成本。


不同施肥模式对马铃薯云薯401生长及产量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相同施肥量下不同施肥模式对马铃薯生长及产量的影响,为建立适宜云薯401高产优质栽培的较佳施肥模式提供参考。【方法】以云薯401为研究对象开展田间试验,以50%N+100%P+100%K做基肥,苗期追施50%N处理为对照,另设苗期和蕾期分期施肥等6个不同NPK配比施肥处理,各处理基础施肥量相同,均按尿素300kg/ha、普钙1125 kg/ha、硫酸钾600 kg/ha施用,测定各处理生长及产量指标。【结果】苗期追施50%N+30%K处理的马铃薯株高最高,为91.0 cm,极显著高于其他处理(P<0.01,下同);各处理间马铃薯主茎数、分枝数和差异均不显著(P>0.05,下同);分期施肥处理与对照处理之间单株结薯数差异不显著;苗期追施50%N+50%P+30%K处理的茎粗(1.15cm)显著低于其他处理(P<0.05,下同);苗期追施50%N+30%P+30%K的处理茎粗为1.61 cm,显著高于对照处理;苗期追施50%N+30%P+30%K的处理产量最高(43311.0 kg/ha),其次是分苗期追肥(50%N+50%K)和蕾期追肥(20%N+20%K)的处理(41809.5kg/ha),两个处理产量均显著高于常规对照处理。【结论】云薯401可以在苗期追施少量磷肥,在苗期或苗期和蕾期分次进行氮肥和钾肥的追施都有利于提高其产量和商品率。苗期追50%N+30%P+30%K的施肥以及苗期追肥(50%N+50%K)、蕾期追肥(20%N+20%K)模式可作为云南省滇东北马铃薯主产区及其类似生态区云薯401高产高效栽培的施肥模式。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