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地方品种(模糊匹配)
30条记录
不同种源地云南稻核心种质主要形态性状的遗传特征

生态环境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揭示云南稻核心种质资源特性、遗传变异特点,对资源的合理利用,指导育种工作,具有重要的意义。以541份云南稻核心种质为材料,在昆明地区生态条件下对其11个形态性状的遗传参数进行研究。结果表明:所研究的11个形态性状广义遗传力在65%~96%之间,穗颈长、实粒数、秕粒数和结实率的遗传力最大,且均表现出较大的遗传变异,选择潜力较大;同一性状的遗传差异籼粳间不明显,而稻作区间则存在一定差异。利用本群体进行新品种选育时,应考虑各形态性状的表现特点和遗传潜力大小。对穗颈长、实粒数和结实率系统选育时,滇中一季籼稻粳稻区、滇南单双季籼稻区和南部边缘水陆稻区3个稻作区的材料选择效果较好。

关键词: 核心种质 形态性状 地方品种 遗传参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稻核心种质F_2主要形态性状遗传表现及相关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548份云南稻核心种质和云南主栽籼稻品种滇屯502、粳稻品种合系35配制的杂种F2(498份)为材料,在昆明地区生态条件下,对杂种F2世代的主要形态性状的遗传参数和相关性进行分析。结果表明:①该群体的穗颈长、每穗实粒数、秕粒数和结实率的遗传力最高,且均表现出较高的遗传变异,选择潜力较大。②该群体各形态性状的遗传变异度不同。利用本群体进行新品种选育时,除应考虑各形态性状的表现特点和遗传潜力大小外,还应考虑籼粳的遗传差异和特点。③形态性状间存在一定的相关性,且粳稻性状间的相关性明显高于籼稻,对F2粳稻进行早期世代间接选择的效果强于籼稻。

关键词: 地方品种 形态性状 遗传参数 相关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粳稻核心种质杂种后代孕穗期耐冷性研究

生态环境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236份云南地方粳稻核心种质和云南主栽粳稻Oryza satica品种合系35配制的杂种F5、BC1F4、BC2F3和BC3F2为材料,在昆明自然低温平均17.8℃(冷害)条件下,对亲本及其后代进行孕穗期耐冷性研究。结果表明:①亲本耐冷性状间的相关性明显高于其杂种后代,不同世代间总体趋势为随着回交世代增加其性状间相关性减弱。在亲本及其杂种后代间耐冷指标性状穗颈长、穗下节长、每穗实粒数、每穗秕粒数与结实率均呈较高的(≥0.370)极显著(n=236,R0.01=0.181)相关。②株高、穗颈长、穗下节长等耐冷性状在亲本强弱耐冷系统群间的差异明显,表现为亲本耐冷性强的材料秆和穗较长、穗粒数较多,同一性状变异程度减小。但随着回交代数的增加,这些性状的平均值逐渐趋同于轮回亲本,差异减小。③穗颈长、穗下节长、每穗实粒数、每穗秕粒数与结实率在5个稻作区间的变化规律呈现一致性,亲本和F5的差异较大,而BC1F4、BC2F3和BC3F2的差异较小,且趋同于轮回亲本。通过连续回交,在BC3F1即可获得耐冷性状表现良好的材料。

关键词: 水稻 地方品种 核心种质 孕穗期耐冷性 苗期耐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中国粳稻地方品种孕穗期耐冷性评价及聚类分析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原产于中国18个省的329份粳稻地方品种为材料,分析了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不同省份粳稻地方品种孕穗期耐冷性及主要农艺性状表型差异和聚类特点。结果表明,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各省份粳稻地方品种的孕穗期耐冷性状及主要农艺性状有明显的差异。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天津、四川和台湾品种的结实率及冷水反应指数均较高,表现较强的孕穗期耐冷性和迟钝的冷水反应。云南品种在自然低温下表现为较强的孕穗期耐冷性(结实率),而在冷水胁迫下播种至抽穗天数和株高的冷水反应指数较高,表现为迟钝的冷水反应。从总体趋势上看,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除个别省份外,纬度相对较高的北方省份品种的孕穗期耐冷性(结实率)强于纬度相对较低的南方省份品种。此外,在自然低温和冷水胁迫下,各省粳稻地方品种的聚类结果总体上与各省品种的地理位置及其耐冷性有密切的联系,而在冷水胁迫下品种的聚类结果与品种地理位置的关系比自然低温下更为密切。

关键词: 粳稻 地方品种 孕穗期 耐冷性 自然低温 冷水胁迫 聚类分析

云南稻核心种质苗期与孕穗期耐冷性特点及关系分析

生态环境 200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544份云南地方稻核心种质为材料,在昆明自然低温(苗期平均5.5~12.3℃,孕穗期平均17.8℃)冷害下,按籼粳、稻作区进行云南稻核心种质苗期耐冷性与孕穗期耐冷性的特点及关系研究。结果表明:(1)苗期耐冷性与孕穗期耐冷性密切相关,苗期耐冷性强的材料表现为孕穗期株高、剑叶长和宽、穗颈长、穗下节长、1~2节长、穗长较长、穗粒数较多,耐冷性较强。通过对苗期耐冷性的严格选择,可以间接获得孕穗期耐冷性较强的材料。(2)苗期和孕穗期耐冷性在籼粳间、稻作区间差异明显。籼粳间均表现为粳稻强于籼稻;稻作区间苗期耐冷性为滇中一季籼粳稻区和滇南单双季籼稻区最强,滇中一季籼粳稻区和滇西北高寒粳稻区孕穗期耐冷性较强,揭示了水稻苗期与穗期耐冷性的形成演化机制存在一致性和差异性。

关键词: 地方品种 核心种质 苗期耐冷性 孕穗期耐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省大豆地方品种资源的主成分分析及聚类分析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49份云南省大豆地方品种资源进行主成分分析和聚类分析,结果表明:在主成分分析中,选取方差累计贡献率为88.34%的前4个主成分来评价云南省地方大豆品种资源.通过系统聚类,将参试的49份品种分为了5类,各类群性状之间的差异较明显,有利于育种亲本材料的选择.

关键词: 大豆 地方品种 主成分分析 聚类分析 云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稻核心种质BC_1F_2代形态性状的遗传变异

植物遗传资源学报 2007 CSCD

摘要:在昆明孕穗期平均温度18.1℃的自然低温下,以云南当家品种滇屯502和合系35作轮回亲本,以548份云南稻核心种质为供体亲本配制的杂种BC1F2(458份)为材料,按籼粳、稻作区进行云南稻核心种质杂种后代形态性状遗传变异研究。结果表明:(1)杂种BC1F2具有丰富的形态多样性,结实率、实粒数、秕粒数、穗颈长等形态性状都表现出较大的变异,平均多样性指数也较高。(2)籼粳间、稻作区间单一性状变异趋势基本一致,但多样性指数存在一定差异。

关键词: 核心种质 遗传变异 地方品种 形态多样性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稻核心种质孕穗期耐冷性状间的相关性与生态差异

中国水稻科学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以548份云南地方稻核心种质为材料在昆明自然低温平均18℃(冷害)和温室23℃条件下进行了孕穗期耐冷性状间的相关性及其生态差异分析。冷害条件下云南稻核心种质形态性状均与孕穗期耐冷性有关,耐冷指标性状每穗实粒数、穗颈长、每穗秕粒数、穗下节长、花药长及其体积、1~2节长与结实率呈较高的(≥0.549**)极显著(n=548,R0.01=0·112**)相关;相反,温室条件下仅有每穗实粒数、秕粒数与结实率相关系数较高。冷害条件下云南稻核心种质的每穗实粒数、花药体积、穗下节长、穗颈长与结实率大小在5个稻作区间的变化规律呈现一致性,这种差异既与株高、穗下节长、穗颈长和1~2节长等耐冷性状有关,又与地州或稻区间的气候和生态差异相联系;而温室条件下云南稻核心种质耐冷性状5个稻作区间差异不大,地州间结实率差异是每穗实粒数和秕粒数差异所致,而与耐冷性状关系不大。

关键词: 耐冷性状 生态差异 核心种质 地方品种 孕穗期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基于SSR标记的云南糯玉米、爆裂玉米地方种质遗传多样性研究

作物学报 200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利用SSR标记分析了 1 6份和 1 4份代表云南不同生态地区糯玉米、爆裂玉米地方种的遗传多样性。从 96对SSR引物中分别筛选出分布于玉米基因组 1 0条染色体上的 6 1对引物和 4 3对引物 ,每对引物可以分别稳定地检测到 1~1 2个和 1~ 1 3个多态性片段 ,糯玉米共 2 2 6个 ,平均为 3.70个 ,片段大小介于 70~ 70 0bp之间 ;爆裂玉米共 2 32个 ,平均检测的多态性片段为 5 .4 0个 ,片段大小介于 6 5~ 4 90bp之间。糯玉米中检测出 1个等位基因 (allele)的引物有 9对 ,占所筛选引物的 1 4 7% ;检测出 1 1、1 2个等位基因的引物有 2对 ,占所筛选引物的 3 3% ;其余 5 0对引物检测出的等位基因一般在 2~ 7个 ,占所筛选引物的 82 0 %。爆裂玉米中能检测出 1个等位基因 (allele)的引物有 3对 ,占所筛选引物的7 0 % ;能检测出 1 2个和 1 3个等位基因的引物有 3对 ,占所筛选引物的 7 0 % ;其余 37对引物能检测出的等位基因一般为 2~ 9个 ,占所筛选引物的 86 .0 %。上述结果表明云南糯玉米、爆裂玉米地方种质具有较高的遗传多样性。通过聚类分析将云南糯玉米分为 3个类群和 5个亚群 ,云南爆裂玉米分为 3个类群和 4个亚群。这两种类型的玉米聚类结果与云南不同海拔地势的变化走向基本相符

关键词: 云南 糯玉米 爆裂玉米 地方品种 遗传多样性 SSR标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省部分稻种资源稻瘟病抗性评价及基因分析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2001 CSCD

摘要:对 36 6份地方品种进行了稻瘟病叶瘟鉴定及评价。结果表明 ,陆稻地方品种中高抗的品种最多 ,占 36 7% ;其次是籼稻地方品种 ,占 6 3% ;粳稻最少 ,仅占 2 2 %。对 16个高抗稻瘟病的陆稻地方品种进行基因分析 ,发现 9个品种对所测试菌株受 2对基因控制 ,7个品种对所测试菌株受 3对基因控制。这些陆稻地方品种是发掘和定位新的抗稻瘟病基因以及抗性育种的重要素材和抗源。

关键词: 地方品种 稻瘟病抗性鉴定 基因分析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首页上一页123下一页尾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