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苯醚甲环唑在三七中的残留及其膳食风险评估
《农药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田间试验和气相色谱(GC-ECD)检测,研究了苯醚甲环唑在三七中的残留消解动态以及三七茎叶对其的吸收、转运与分布特性。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在三七植株中的半衰期为12.3~12.8 d;叶面施药后,其可被三七茎叶吸收并迅速向下传导至根部,且主要集中在须根中。苯醚甲环唑在三七不同部位之间的最终残留量存在差异,依次为花>须根>块根。于三七病害发病初期(通常在三七开花前的营养生长期)施用苯醚甲环唑10%水分散粒剂,用量为有效成分67.5 g/hm2,施药4次,间隔期为7 d,距最后1次施药后间隔28 d收获的三七块根中苯醚甲环唑的残留量<0.55 mg/kg,须根中的残留量<0.72 mg/kg,花中的残留量<2.25 mg/kg,均低于欧盟规定的苯醚甲环唑在人参中的最大残留限量(MRL)标准20 mg/kg。膳食风险评估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在三七花中的残留风险大于其他部位,但风险商值(RQ)仅为0.21%,处于安全水平。建议在使用苯醚甲环唑10%水分散粒剂防治三七上的病害时,用药量为有效成分67.5 g/hm2,最多施用3次,安全间隔期为28 d。


香料烟中2种菊酯农药的残留降解动态
《华中农业大学学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连续2a的消解动态表明,2.5%溴氰菊酯乳油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在香料烟叶中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消解模式,其半衰期分别为5.28~5.73d和7.05~8.98d,施药后30d残留量分别在0.012 8mg/kg和0.358 2mg/kg以下,降解率达95%以上。最终残留试验表明,2.5%溴氰菊酯乳油和2.5%高效氯氟氰菊酯乳油按其推荐剂量分别作2次和3次2种施药处理,采收间隔期15d后,香料烟中的最终残留量分别低于0.307 8 mg/kg和0.762 1 mg/kg,均低于溴氰菊酯和高效氯氟氰菊酯在烟草中的最大残留限量(MRL值)。
关键词: 香料烟 溴氰菊酯 高效氯氟氰菊酯 农药 残留 降解


苯醚甲环唑在香蕉中的残留及消解动态
《果树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田间试验和气相色谱ECD检测方法,研究了苯醚甲环唑在香蕉中的残留降解动态和最终残留量。结果表明,苯醚甲环唑在云南、海南和广东香蕉中的半衰期为17.2~22.4 d。最终残留量与苯醚甲环唑施药剂量、施药次数和采收至最后一次施药间隔时间有关。苯醚甲环唑25%乳油按推荐剂量施药3次,距最后一次施药间隔42 d,收获的香蕉全果中苯醚甲环唑留量小于0.33 mg·kg-1,蕉肉中残留量小于0.046 mg·kg-1,低于我国规定的最大残留限量标准(MRL值)1.0 mg·kg-1。栽培措施香蕉断蕾后套袋能显著减少苯醚甲环唑在香蕉中的残留量。


三唑酮在设施栽培土壤及大白菜中的消解动态及残留
《环境科技 》 2012
摘要:为评价三唑酮在大白菜施用后的环境安全性,建立了GC测定蔬菜及土壤中三唑酮残留的方法,进行露地与设施栽培条件三唑酮在大白菜和土壤中的消解动态和最终残留研究。在大白菜和土壤中的最低检测质量分数均为0.001 mg/kg,三唑酮的平均加标回收率为81.5%~110.6%,变异系数为1.32%~6.04%。消解动态试验为2倍推荐使用剂量施药1次,三唑酮在设施栽培大白菜的半衰期分别为2.72~3.30 d和3.21~3.35 d;露地栽培为2.35~2.87 d和2.30~3.12 d。设施栽培大白菜中三唑酮残留量与用药量正相关,随着施药量的增加,消解速度减慢,残留量相应增大。研究可为制定三唑酮设施栽培大白菜上最大残留限量和合理使用准则以及风险评估提供科学依据。


不同生态环境苹果园中高效氯氟氰菊酯降解研究
《华北农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评价高效氯氟氰菊酯在不同生态环境苹果园的降解行为。在昆明、北京和太原进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高效氯氟氰菊酯在苹果及土壤中的降解符合一级动力学消解模式,苹果中降解半衰期为17.8~24.0 d,土壤中半衰期为12.1~15.8 d。苹果和土壤中最终残留量分别是0.015~0.051 mg/kg,﹤0.01~0.027 mg/kg,低于我国规定的最高残留限量(MRL值)0.2 mg/kg。三地的气候条件和土壤理化性质有差异,但高效氯氟氰菊酯在苹果和土壤中的降解行为基本一致。在不同环境苹果园使用高效氯氟氰菊酯,其残留对苹果的安全质量不会造成影响。


滇池周边大棚土壤中六六六和滴滴涕残留特征
《中国生态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气相色谱(ECD)对滇池周边不同年限大棚土壤中六六六(HCHs)和滴滴涕(DDTs)残留量进行了测定,探讨其残留分布特征。结果表明:(1)大棚种植年限对土壤中残留量影响显著,种植年限长于10年的大棚土壤中HCHs和DDTs的残留量显著高于年限短于10年的大棚,DDTs是有机氯农药(OCPs)的主要组成成分;短于10年的大棚间,土壤中HCHs和DDTs残留量差异不显著。(2)不同土层中,HCHs残留量在土壤剖面上的变化趋势不明显,而DDTs在表层土壤(0~20 cm)中残留量显著高于下层。(3)从HCHs和DDTs的同系物组成来看,HCHs以β-HCH残留量最高,部分样点中p,p′-DDT/(DDD+DDE)比值大于1。可判断HCHs残留主要是过去施用的残留物,而DDTs仍有新的污染输入,有待进一步调查研究。


滇池周边农田中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探明滇池周边农田土壤中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污染状况,用气相色谱法(ECD)对采自该区土壤样品进行了5种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检测。结果表明,在蔬菜和花卉地中,5种拟除虫菊酯农药的检出率,以氯氰菊酯和三氟氯氰菊酯最高,分别为66.7%~100%,52.9%~100%,氟氯氰菊酯和氰戊菊酯次之,溴氰菊酯最低;检出浓度平均值以氟氯氰菊酯最高,蔬菜地土壤中达44.9μg/kg;春、秋两季,5种农药在花卉地的残留量高于蔬菜地,而夏季和冬季则相反。大棚和露地中,大棚的残留量显著高于露地。不同土层中,除氯氰菊酯在表层(0~20 cm)中的残留量明显高于下层,其他4种农药在0~60 cm土层中残留量差异不显著。由于目前没有制定拟除虫菊酯农药土壤中残留环境质量标准,无法判定实验区土壤中拟除虫菊酯农药残留超标率及土壤环境等级,但其在环境中的残留问题应引起重视。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