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2009年云南省白背飞虱早期迁入种群的虫源地范围与降落机制
《生态学报 》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对2009年云南省江城、金平、西畴、师宗、彝良5个站点4—5月出现的白背飞虱灯下高峰日进行轨迹分析,并结合部分田间调查数据、峰期对应的大气环流背景、峰日风温场等气象因子,明确2009年云南白背飞虱早期迁入种群的虫源地范围和降落机制。研究结果表明:(1)2009年云南4—5月份前期迁入飞虱虫源主要来自缅甸,部分虫源来自老挝与越南,极少数虫源来自印度东部因帕尔地区。(2)低温屏障、风场切变以及垂直气流扰动是造成白背飞虱集中降落的最主要气象因子。(3)缅甸虫源区偏西气流盛行以及冬春稻种植面积扩大而导致的虫源基数增加是造成2009年云南白背飞虱大量迁入的根本原因。


云南稻飞虱冬季虫源考察
《云南农业科技 》 2000
摘要:1996年 1月 2 3日至 2月 8日 ,“中日东亚季风区水稻迁飞性害虫大范围迁移动态共同研究”课题组 ,再次组织在云南境内沿缅甸、老挝、越南边境一线考察了褐飞虱、白背飞虱在云南的冬季虫源情况。通过考察认为 :在滇西南 ,滇南的思茅、西双版纳海拔 80 0m以下稻区 ,冬早春季白背飞虱、褐飞虱在秧田、本田上能正常繁殖 ,存在大量冬季虫源。在滇西南海拔 80 0~130 0m稻区 ,有白背飞虱、褐飞虱越冬 ,其中以白背飞虱为主 ,褐飞虱零星存在。该稻区稻飞虱冬季虫量不能构成早春虫源。在滇东南文山、滇南红河海拔 80 0m以下双季稻区 ,虽有冬早春秧及再生稻苗和落粒自身苗 ,因越冬场所狭小 ,故白背飞虱、褐飞虱虫量偏少 ,为非冬季虫源区。提出将云南稻飞虱分为东西两大片发生区及开展防治的建议。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