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3个长根菇新品种的选育报告
《中国食用菌 》 2023
摘要:云鸡(土从)1号(YJZ01)、云鸡(土从)4号(YJZ04)和云鸡(土从)5号(YJZ05)是由野生长根菇菌株经组织分离、初筛、复筛,系统选育获得的新品种。品种特征差异显著,稳定性好,出菇期短,产量比对照露水鸡(土从)分别增产28.28%、33.10%及36.21%,是品质较优的中高温型抗性品种。YJZ01、YJZ05分别来源于大理州鸡足山、普洱市锦屏镇,抗逆性和适应性强,适于在海拔2 000 m以下地区栽培;YJZ04来源于保山市潞江坝,耐热性和抗性好,适宜在海拔1 700 m以下地区栽培。


不同基质配比对维西糯山药零余子繁殖种栽生长和品质的影响
《中药材 》 202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筛选适宜于维西糯山药零余子繁殖种栽的最佳基质配比.方法:以维西糯山药零余子为繁育材料,以草炭、椰糠、松针腐殖质、沙壤土等为配制育苗基质原料,通过大棚育苗试验,研究不同基质配比对维西糯山药零余子繁殖山药种栽生长发育及品质的影响.结果:不同基质配比用于糯山药零余子育苗促进了糯山药种栽的生长,明显提高了零余子出苗率,增加了山药块茎长、块茎上、中、下部直径及鲜、干质量,其中,T4[V(草炭)∶V(椰糠)∶V(松针腐殖质)∶V(沙壤土)=0∶3∶3∶3]处理的山药块茎长、块茎上、中、下部直径及鲜、干质量增加最为显著,分别较 CK 显著提高了95.78%、34.07%、59.15%、27.87%、41.51%和 39.47%(P<0.05);不同基质配比提升了糯山药种栽的品质,T4处理的提升效果最明显,糯山药种栽皂苷、淀粉、灰分较CK分别显著提高16.98%、12.22%、13.52%(P<0.05),粘液蛋白较CK提高3.33%,各处理的含水量差异不显著.结论:综合考虑各基质配比对糯山药零余子繁殖种栽形态特征、产量和相关品质的提升效果,本试验条件下,以T4处理用于糯山药零余子繁殖种栽为最佳.该研究结果可为维西糯山药规模化、标准化生产提供理论支持.


轻型基质网袋在甘蔗组培苗上的应用
《中国糖料 》 2022
摘要:选用3个甘蔗品种'桂糖42号'、'桂糖58号'和'桂果蔗1号'组培苗,通过轻型基质网袋(T)和传统塑料穴盘加黄泥土(CK)2种种植方式,假植后对苗的生长、大田种植初期抗干旱时间、大田移栽成活率以及2种种植方式的优缺点进行对比.结果表明,轻型基质网袋育苗能提高'桂果蔗1号'组培假植苗成活率,比CK提高1.94个百分点;利用轻型基质网袋育苗,3个甘蔗品种的绿叶数比CK多1~2片,株高增加了22.00%~27.10%;'桂糖42号'、'桂糖58号'和'桂果蔗1号'的根重分别增加了46.5%、36.90%和22.54%.将'桂糖42号'假植苗种植到大田,在未浇定根水的条件下,对比CK,轻型基质网袋育苗3、4月份抗干旱时间能力提高了3~4倍,在温度较高、阳光较强的6、7月,抗干旱时间能力提高了8倍.大田种植下,轻型基质网袋育苗成活率约为100%,成活率提高了3.26~3.68个百分点.轻型基质网袋育苗具有重量轻、根系发育好、根量多、缩短假植时间、大田种植无缓苗期、运输方便和适合机械化种植等优点,值得在甘蔗组培育苗上大力推广.


割手密细胞遗传学研究进展
《中国糖料 》 2022
摘要:割手密(Saccharum spontaneum L.)作为甘蔗属中基因类型最为丰富、最具价值的野生资源,是甘蔗品种选育中抗逆性和宿根性的重要来源.割手密血缘的引入曾选育出了包括'POJ'系列、'Co'系列、'新台糖'系列等一大批优秀的甘蔗品种和亲本材料,为甘蔗产业的发展提供了重要支撑.然而,长期的栽培种间杂交育种导致了亲本间遗传基础的同质化,甘蔗新品种选育难以获得突破性进展,而同时面临的另一个问题却是甘蔗野生割手密资源利用率的不足.本文介绍了割手密在甘蔗育种中的应用现状,并从染色体数目、核型分析、染色体行为等方面对割手密的细胞遗传学研究进行了综述,展望了细胞遗传学研究结果在割手密资源利用及甘蔗育种中的应用前景.


加快云南蔬菜全产业链培育的路径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22 CSCD
摘要:旨在推动云南蔬菜产业实现全产业链的高质量发展,达到增加农民经济收益的目的,助力全省乡村振兴。基于全产业链视角对云南省蔬菜产业各环节的现状进行分析并查找问题,借鉴国内外先进经验探寻对策建议。针对全产业链视角下产业中存在的生产水平偏低、精深加工能力较弱、流通链条有待提质、休闲农业作用缺位、产业链利益绑定机制不健全、区域公用品牌建设缓慢等问题,提出通过全产业链横纵向延伸发展、运用“互联网+”、构建区域公用品牌、促进产业链上中下游有效增值、打造产业集群等方式来培育云南省蔬菜全产业链。通过符合云南省实际情况的一系列对策建议加快培育蔬菜产业的全产业链,势必能推动云南蔬菜产业的发展。


云南短头熊蜂的繁育特性研究
《环境昆虫学报 》 202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短头熊蜂Bombus brevieeps是云南省优势蜂种,为更好地挖掘本土熊蜂资源,繁育农业授粉蜂群,本研究从云南3个地区(屏边、个旧和昆明)收集短头熊蜂蜂王后,在相同条件下饲养,统计分析其蜂王产卵前期、工蜂发育期、蜂群生长特性、群势、产卵蜂王率及蜂群可应用率等繁育特性指标.结果表明:3个地区工蜂的发育期相同,屏边地区的蜂王产卵前期最长,蜂群始见工蜂时间及工蜂数量达到6头、30头和60头的时间也最长,均显著高于个旧地区和昆明地区(P<0.05).3个地区短头熊蜂的群势差异不显著(P>0.05),但昆明地区的工蜂数量最少,显著低于屏边地区和个旧地区(P<0.05),而子代蜂王数量显著高于屏边地区和个旧地区(P<0.05),雄性蜂数量显著高于屏边地区(P<0.05).昆明地区的产卵蜂王率和蜂群可应用率高于屏边地区和个旧地区.总体而言,云南的短头熊蜂群势强,产卵蜂王率75%以上,蜂群可应用率均在63%以上,易于人工繁育,具有重要的授粉利用价值.


发酵蔬菜菌种应用及菌群调控研究进展
《食品与发酵工业 》 202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蔬菜发酵是控制一定生产条件,通过微生物代谢活动对新鲜蔬菜进行冷加工,以保持蔬菜的营养和提高风味品质的一种方式。发酵蔬菜中的菌群决定了产品的风味特征、营养功能和安全性,同时菌群也影响发酵成品的保藏性能。文章综述了近年来发酵蔬菜微生物多样性和基于多组学技术的微生物作用机理研究进展,分析了发酵蔬菜中功能菌种的选育、应用和影响微生物菌群的因素。通过生物、化学、物理多重手段调控发酵蔬菜菌群,可提高发酵蔬菜的品质,为工业化生产品质稳定、优良的发酵蔬菜提供理论指导。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