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关键词:paddy soil(模糊匹配)
38条记录
有机物料输入稻田提高土壤微生物碳氮及可溶性有机碳氮

农业工程学报 2015 EI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是土壤碳、氮库中最活跃的组分,是反应土壤被干扰程度的重要灵敏性指标,通过设置相同有机碳施用量下不同有机物料处理的田间试验,研究了有机物料添加下土壤微生物量碳(soil microbial biomass carbon,MBC)、氮(soil microbial biomass nitrogen,MBN)和可溶性有机碳(dissolved organic carbon,DOC)、氮(dissolved organic nitrogen,DON)的变化特征及相互关系。结果表明化肥和生物碳、玉米秸秆、鲜牛粪或松针配施下土壤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显著大于不施肥处理(no fertilization,CK)和单施化肥处理,分别比不施肥处理和单施化肥平均高23.52%和12.66%(MBC)、42.68%和24.02%(MBN)、14.70%和9.99%(DOC)、22.32%和21.79%(DON)。化肥和有机物料配施处理中,化肥+鲜牛粪处理的微生物量碳、氮和可溶性有机碳、氮最高,比CK高26.20%(MBC)、49.54%(MBN)、19.29%(DOC)和32.81%(DON),其次是化肥+生物碳或化肥+玉米秸秆处理,而化肥+松针处理最低。土壤可溶性有机碳质量分数(308.87 mg/kg)小于微生物量碳(474.71 mg/kg),而可溶性有机氮质量分数(53.07 mg/kg)要大于微生物量氮(34.79 mg/kg)。与不施肥处理相比,化肥和有机物料配施显著降低MBC/MBN和DOC/DON,降低率分别为24.57%和7.71%。MBC和DOC、MBN和DON随着土壤有机碳(soil organic carbon,SOC)、全氮(total nitrogen,TN)的增加呈显著线性增加。MBC、MBN、DOC、DON、DOC+MBC和DON+MBN之间呈极显著正相关(P<0.01)。从相关程度看,DOC+MBC和DON+MBN较MBC、DOC、MBN、DON更能反映土壤中活性有机碳和氮库的变化,成为评价土壤肥力及质量的更有效指标。结果可为提高洱海流域农田土壤肥力,增强土壤固氮效果,减少土壤中氮素流失,保护洱海水质安全提供科学依据。

关键词: 土壤 有机碳 有机物料 土壤微生物量碳氮 可溶性有机碳氮 稻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川续断种子萌发特性研究

安徽农学通报 2014

摘要:为了研究川续断种子的萌发特性,为川续断资源利用提供科学依据,以川续断种子为材料,测定不同的光照、温度、pH值、赤霉素、覆土厚度、贮藏时间、贮藏温度等条件处理对其种子萌发的影响。结果表明:(1)川续断种子最适宜的萌发温度是20~25℃,发芽率可达76.50%;(2)在适宜的温度下,全光照比无光照的发芽势和发芽率都高;(3)对pH值的适宜范围较宽,在pH值为2~10范围内均可萌发;(4)300mg/L的赤霉素对川续断种子的萌发具有明显的作用,其发芽率和发芽势都达到最高,分别为70.45%和35.83%;(5)川续断种子最适覆土厚度为1.0cm;(6)川续断种子不适宜长期贮藏,最适的贮藏温度为0℃。

关键词: 川续断 种子 发芽势 发芽率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川续断种子适宜萌发条件的研究

中药材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研究川续断种子萌发的适宜条件。方法:通过室内模拟试验,采用不同培养温度、光照和黑暗、不同土壤含水量、不同覆土厚度对川续断种子萌发的影响,测定其萌发率,观察萌发动态。结果:川续断种子最适宜萌发的温度是20℃,种子萌发对光照敏感,种子萌发最适宜的土壤含水量为10%,最适宜的覆土厚度为1.0 cm。结论:川续断种子萌发的适宜条件为20℃的光照环境、土壤含水量10%、覆土厚度为1.0 cm。

关键词: 川续断 种子 萌发 适宜条件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水稻田重金属污染的治理方法

中国农学通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有必要了解重金属污染的现状、危害及其治理策略。根据水稻田的重金属污染情况,选用符合能在水稻田中减轻重金属污染的实施方法:控制重金属污染源,筛选重金属低吸收的水稻品种,利用土壤改良剂,种植超富集植物,种植转基因植物。实施方案有利于提高水稻的产量及其品质,间接有利于人类身体健康。目前选育出来的低积累水稻品种还比较少,需要选育出更多品种;超富集植物的选择,要从能修复单一重金属污染向能修复复合重金属污染转变,才能适应污染地的复杂情况;转基因植物可利用空间还有待开发;归根结底要重视重金属污染,控制污水灌溉。

关键词: 水稻田 重金属 低吸收水稻 土壤改良剂 超富集植物 转基因植物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洱海北部地区不同氮、磷处理对稻田田面水氮磷动态变化的影响

农业环境科学学报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水稻种植期的田面水氮、磷浓度是稻田N、P径流流失、N素的氨挥发等各种损失途径的关键控制因子。通过田间定点实验监测与分析研究了洱海北部地区水稻土田面水氮磷浓度的动态变化特征。结果表明:总氮(TN)以及可溶性总氮(DTN)在施基肥后是先升后降的趋势,1~3d内达到峰值,然后迅速下降,9d后含量差异趋同;在施入孕穗肥后,TN及DTN浓度立即到达峰值后迅速下降,在9d后含量很少,并趋于稳定;DTN浓度变化趋势可用二次曲线模型Y=AX2+BX+C来描述;铵态氮(NH+4-N)浓度变化在不同施肥时期有明显区别,施基肥后田面水NH+4-N浓度在3~5d内到顶点,而在追肥期1~2d内就到顶峰;田面水总磷(TP)和可溶性总磷(DTP)浓度施入基肥后呈指数型下降,在施肥12d后差异趋同,其变化都可用指数模型(Y=C0×ekt,k<0)来描述。因此,施肥后9d内是控制N损失的关键时期,控制P损失的关键时期则是在施肥后的两周内;水稻施肥应避开降雨时期,以减少施肥后的径流流失。

关键词: 水稻土 田面水 氮,磷 动态变化

不同量有机肥与化肥配施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的影响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11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氮肥利用率关系着农业生产的成本和环境问题,为了解洱海上游地区不同量有机无机肥配施对水稻的氮素吸收利用情况,并为以后的施肥提供依据,本文通过田间试验,研究了90,72,54,36 t/hm2有机肥(牛粪)分别与化肥配施对水稻氮素吸收利用率(NRE)、氮素农学效率(NAE)、氮肥偏生产率(PFP)和氮素收获指数(NHI)的影响。结果表明:NRE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提高,分别为4.8%,16.0%,25.4%,34.7%,与施氮量呈极显著(r=0.999,P=0.001)正相关;PFP随施氮量的增加而明显降低,分别为50.9,42.1,35.7,32.4 kg/kg,二者间呈显著负相关(r=-0.981,P=0.019);NAE随施氮量增加而提高,分别为4.3,7.9,8.7,10.1 kg/kg N,但超过165 kg/hm2后处理间差异不显著;NHI以施氮量为225 kg/hm2和285 kg/hm2最高,均为42。为提高氮肥利用率,应该在降低土壤背景氮的基础上,增加穗粒肥比例,具体以23 t/hm2牛粪作为基肥,8 t/hm2牛粪作为蘖肥,辅以20 kg/hm2化肥氮,穗肥氮112 kg/hm2于孕穗期和灌浆期以2∶3的比例分两次施用。

关键词: 有机肥 水稻 氮素 吸收 利用

增加土壤温度对高海拔生态区水稻分蘖成穗及产量形成的影响

中国水稻科学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在高海拔寒冷稻作区,通过晒水池增温进行温水灌溉和垄作栽培提高土壤温度。垄作栽培、温水灌溉在移栽后到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的土壤日平均温差分别比常规栽培(对照)高2.94℃和0.57℃。通过调查有效分蘖临界叶龄期水稻的分蘖发生数量和质量,探讨增加土壤温度对水稻分蘖发生和产量及其构成因素的影响。结果表明,丽粳10号垄作栽培、温水灌溉成穗率比对照分别高14.59和0.14个百分点,大白谷分别高12.08和2.09个百分点。丽粳10号垄作栽培、温水灌溉的产量分别比对照高13.79%和10.82%,大白谷分别高13.35%和11.54%。土壤增温可促进高寒生态区水稻早发和干物质积累,增加有效分蘖,优化群体质量,提高成穗率和产量。

关键词: 水稻 成穗率 高海拔 土壤温度 产量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滇粳优1号背景导入系耐低氮的初步评价

分子植物育种 2010 CSCD

摘要:耐低氮种质的发掘及其在高原粳稻中应用,有利于提升高原稻区的生产效率并保护环境。在云南高原稻区两种土壤氮素水平下,种植以育成的优质高原粳稻品种滇粳优1号(DJY1)为轮回亲本所形成的2064份导入系,以叶绿素计读数(SPAD)值为指标,评价导入系的耐低氮特性。结果显示:供试导入系的SPAD平均值在两种不同土壤氮素水平下均呈正态分布,且与有效穗和穗粒数极显著正相关;以超出95%右尾概率值为标准,初步筛选出供体亲本为Khazar(BC3F3)和Chhomrong(BC3F4)2个导入系为低氮钝感材料,即耐低氮材料;以小于5%左尾概率值为标准,则推论出供体亲本为Basmati370(BC3F3)、Type3(BC3F3)、Khole-Mavshi(BC3F3)、Ajaya(BC3F3)、Doddi(BC3F3)和鱼秋谷(BC4F3)的6个导入系为低氮敏感材料。这些材料可用于高原稻区耐低氮及氮高效育种及遗传研究。

关键词: SPAD值 耐低氮 低氮敏感型 种质 水稻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粳型水稻高钙富锌新品系功米2号选育及栽培技术

农业科技通讯 2010

摘要:以功亲1号为母本、功亲2号为父本杂交后,按系谱法经过多年选育出紫米新品系功米2号。多点试验表明,其产量可达6180.0~10044.0kg/hm2,较抗稻瘟病和白叶枯病。营养成分分析表明,其糙米Ca含量达226.5mg/kg,是普通米的1.5倍,还富含Fe、Zn和Mn,既是食用营养保健米,也是加工黑色保健食品的理想原料。该品系植株高大,茎叶含紫色汁液较高,生长势强,在贫瘠土壤也能栽培收获,属大穗型,适宜在云南省海拔1000~1850m稻区种植。已向农业部申请植物新品种权保护。

关键词: 水稻 功米2号 选育 栽培技术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云南水稻土中主要矿质元素对水稻籽粒矿质元素积累的影响

湖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2009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选取云南不同区域的水稻土水稻籽粒55个样品,用等离子体原子发射光谱法(ICP-AES)分别测定糙米、精米及其对应种植土壤中18种矿质元素的含量,比较了糙米和精米中18种矿质元素的含量差异,并对矿质元素在土壤水稻系统中的迁移规律进行了分析.结果表明,1)18种矿质元素含量在水稻品种(系)间差异极大.糙米中各矿质元素的平均含量高低排序为P、K、Mg、S、Ca、Zn、Mn、Al、Na、Fe、Cu、B、Mo、Sn、Ni、Cr、Ba、Sr,精米中各矿质元素的平均含量变化趋势与糙米相似.除Na外,糙米中K、P、Ca、Mg、Cu、Zn等17种元素含量极显著高于精米.2)不同地点间各元素含量的差异较大.各元素含量的变异系数大小依次为Ca、Ni、Cr、K、Mg、Mn、Sr、Cu、Ba、S、Na、Zn、Fe、Sn、P、Al、B、Mo.3)稻米与土壤间各矿质元素含量密切相关.水稻籽粒中P、Cr、Sr、Mg、Zn、Cu、S和Ni的聚集,主要归因于水稻土中矿质元素的聚集和迁移,其迁移能力大小依次为P、Cr、Sr、Mg、Zn、K、Ca、S、Cu、Ni.

关键词: 水稻 糙米 精米 土壤 矿质元素 云南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