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新型杀虫剂氟啶虫胺腈对桑粉虱的毒力及其对家蚕的安全性评价
《湖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摘要:为明确新型杀虫剂氟啶虫胺腈对桑粉虱(Bemisia myricae)的毒力及其对家蚕(Bombyx mori)的安全性,采用试管药膜法和叶片浸渍法在室内测定其对桑粉虱成虫和卵的毒力,并采用食下毒叶法测定了50%氟啶虫胺腈WG对家蚕的急性毒性及亚致死剂量对家蚕生长发育与经济性状的影响。结果表明,250~1 000 mg/L的50%氟啶虫胺腈WG对桑粉虱成虫处理5 h的致死率为86.22%~96.43%,其LC50为122.251 mg/L,而125~1 000 mg/L的浓度范围内对桑粉虱的卵无明显作用,但可延迟孵化时间。3龄起蚕取食50%氟啶虫胺腈WG以50~200 mg/L处理的桑叶72 h累计中毒死亡率为24.44%~76.67%,LC50为91.158 mg/L,属于中等毒性农药;其亚致死剂量20、30和40 mg/L可延长4、5龄期0.5~1.0 d,其高浓度处理的全茧量、茧层量、蛹重和眠蚕体质量显著低于对照。
关键词: 氟啶虫胺腈 家蚕(Bombyx mori) 桑粉虱(Bemisia myricae) 毒力
氟啶虫胺腈对桑蓟马的田间防效和家蚕的安全性评价
《农药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明确50%氟啶虫胺腈WG对桑蓟马的田间防效和对家蚕的安全性。[方法]采用喷施法测定其对桑蓟马的田间防效;食下毒叶法评价药后不同时间的桑叶对家蚕的安全性。[结果]50%氟啶虫胺腈WG以2333~500 mg/L药后3 d对桑蓟马的防效为59.10%~96.32%,其防效均优于对照药剂40%辛硫磷EC 400 mg/L,且对桑树生长无不良影响。50%氟啶虫胺腈WG药后13 d对家蚕3、4龄发育历期、眠蚕体质量、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蛹体质量与清水对照相比无显著性差异。[结论]50%氟啶虫胺腈wG以333~500 mg/L可有效防治桑蓟马,对家蚕的安全间隔期为13 d以上。
1%苦参·印楝素乳油对桑树及家蚕的安全性
《河南农业科学 》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寻找对桑树害虫高效、对家蚕低毒且对桑树安全的杀虫剂,评价了植物源杀虫剂1%苦参·印楝素乳油10、20、40 mg/L药液在药后1、3、5、7、10、15 d对桑树的危害情况及桑叶对家蚕的残留毒性。结果显示,1%苦参·印楝素乳油各处理均对桑树无明显药害;药后3 d除40 mg/L处理的桑叶使少数家蚕中毒死亡外,其他2个处理家蚕出现拒食现象,但未见家蚕中毒死亡;饲喂1%苦参·印楝素乳油药后3~7 d各处理桑叶使家蚕4龄、5龄龄期经过与CK(清水处理)相比延长0.5~1.5 d,饲喂1%苦参·印楝素乳油药后15 d各处理桑叶后家蚕各龄龄期经过、蛹体质量、全茧量、茧层量、茧层率等与CK差异均不显著。因此,1%苦参·印楝素乳油可以在桑园及周边使用,对家蚕的安全间隔期为15 d。
12种杀虫剂用于桑树害虫防治对家蚕的残留毒性和安全间隔期
《蚕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避免桑树喷施杀虫剂造成的家蚕农药中毒事件发生,选择常用的12种杀虫剂供试,在桑园喷施不同浓度的药液后,于不同时间采摘桑叶饲养3龄起蚕,调查各种杀虫剂对家蚕的残留毒性和安全间隔期,筛选出适合云南蚕区桑树害虫防治的杀虫剂。多杀霉素、吡虫啉、虫酰肼和呋虫胺4种杀虫剂按推荐使用浓度及其2倍、4倍浓度药液喷施桑树后对家蚕的残留毒性最高,3龄起蚕取食喷药后5 d的桑叶,72 h内100%死亡;灭多威、毒死蜱、吡蚜酮和阿维菌素对家蚕的残留毒性次之,3龄起蚕取食喷施推荐使用浓度药液后5 d的桑叶,72 h内死亡率超过12%;印楝素、苦参碱、辛硫磷和虫螨腈4种杀虫剂对家蚕的残留毒性较低,3龄起蚕取食喷施推荐浓度药液后5 d的桑叶少有死亡,且产茧性状也未受到明显不良影响。桑树喷施毒死蜱、印楝素、苦参碱、灭多威、虫螨腈、辛硫磷各浓度药液后11 d采叶养蚕,对幼虫龄期经过无影响。在养蚕季节,蚕区桑园及周边农田应禁用多杀霉素、吡虫啉、虫酰肼、呋虫胺等对家蚕具有高残留毒性的杀虫剂,但可用于冬季封园治虫。可选用印楝素、苦参碱、辛硫磷、虫螨腈等对家蚕残留毒性低的杀虫剂用于桑树害虫防治,在推荐浓度范围内的安全间隔期为11d;在推荐浓度范围内灭多威、毒死蜱、吡蚜酮等的安全间隔期为15 d,阿维菌素为20 d以上。
5种杀菌剂对家蚕的安全性评价
《江苏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为筛选出对桑园褐斑病高效、对桑树及家蚕安全的低毒杀菌剂,选用10%苯醚甲环唑水分散粒剂、25%溴菌腈可湿性粉剂、25%丙环唑乳油、1%多抗霉素水剂和30%醚醇可湿性粉剂等5种药剂按常规推荐浓度及其推荐浓度的2、4倍在夏、秋2季分别喷施桑树,药后1、5、10、15、20 d观察其对桑树的危害情况,并采集药后5、8、11、14 d桑叶饲喂家蚕,进行上述药剂对家蚕的安全性评价。结果表明:2次喷施桑树均未对桑树产生药害。除30%醚醇可湿性粉剂375、750、1500倍液3个处理造成家蚕中毒、死蚕情况以外,其他药剂处理均未发现家蚕中毒现象。大部分药剂在药后5~11 d内采叶饲喂家蚕,未引起家蚕急性中毒死亡,但不同程度影响了家蚕的全茧量、茧层量和茧层率;药后14 d的桑叶对家蚕和茧质无明显影响。说明使用上述杀菌剂防控桑园病害时应严格按照推荐浓度使用,并以喷施药剂14 d为安全间隔期。
东莨菪内酯对家蚕中肠组织GSTs活性的影响
《南方农业学报 》 2014 CSCD
摘要:【目的】探讨东莨菪内酯对家蚕中肠组织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活性的影响,为桑园使用东莨菪内酯防治虫害的安全性及家蚕抗性品系选育提供理论依据。【方法】采用毒叶法对家蚕进行添毒,测定东莨菪内酯对家蚕中肠组织GSTs活性的影响,并通过离体抑制试验求出东莨菪内酯对GSTs的抑制中浓度(IC50)。【结果】摄食不同浓度东莨菪内酯(0.026~0.104 mol/L)处理桑叶的家蚕表现出相似的中毒症状(吐液和拒食),但在添毒36 h后中毒症状完全消失。相对于正常的家蚕,摄食东莨菪内酯处理桑叶后家蚕中肠组织的GSTs比活力呈前期降低、中期升高、后期降低的变化趋势。不同浓度(0.001~0.016 mol/L)的东莨菪内酯均显著抑制家蚕中肠组织离体GSTs活性,且抑制率随东莨菪内酯浓度的增加而增加。东莨菪内酯对家蚕中肠组织GSTs的IC50为0.00474 mol/L。【结论】东莨菪内酯可抑制家蚕中肠组织GSTs活性。
关键词: 家蚕 谷胱甘肽S-转移酶(GSTs) 东莨菪内酯 比活力 抑制中浓度(IC50)
东莨菪内酯对家蚕乙酰胆碱酯酶活性的影响
《湖北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用不同浓度天然产物东莨菪内酯处理桑叶饲喂家蚕(Bombyx mori)后,通过测定家蚕头部乙酰胆碱酯酶(AChE)活性,研究东莨菪内酯对家蚕的影响。结果表明,12 h时家蚕出现摆头、吐液等轻微中毒症状,24 h时中毒症状减轻,48 h时中毒症状消失,家蚕恢复正常;5龄第三天家蚕饲喂浸过不同浓度东莨菪内酯的桑叶后,头部AChE比活力变化趋势与对照变化趋势相反,且除了药后24 h时的比活力高于对照外,其余时间段比活力均显著低于对照,表现为抑制作用;在一定浓度范围内,东莨菪内酯对家蚕头部离体AChE活性的抑制作用呈剂量效应关系,且抑制率随东莨菪内酯浓度的升高而升高。5.0×10-2、2.5×10-2mol/L东莨菪内酯对家蚕头部离体AChE活性的抑制率分别达到99.4%、90.6%,当东莨菪内酯浓度小于5.0×10-4 mol/L时,其对家蚕头部离体AChE活性的抑制趋势逐渐变缓,抑制中浓度IC50为4.03×10-3mol/L。
关键词: 东莨菪内酯 家蚕(Bombyx mori) 乙酰胆碱酯酶
桑粉虱不同寄主植物田间种群主要酶活性比较
《江苏农业科学 》 2014 北大核心
摘要:采用酶活力测定法,比较桑粉虱6种寄主植物(桑树、黄瓜、烟草、菜豆、马铃薯、番茄)田间种群羧酸酯酶、乙酰胆碱酯酶和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的变化。结果表明,6种植物粉虱种群乙酰胆碱酯酶活力马铃薯种群最高,烟草最低,且桑树种群与其他种群相比差异显著或极显著;羧酸酯酶的活性是番茄种群最高,菜豆种群最低,桑树粉虱种群与黄瓜和马铃薯种群相比差异不显著,与番茄种群相比差异显著或极显著,与烟草和菜豆种群相比差异显著;谷胱甘肽-S-转移酶活性是桑树种群最高,菜豆种群最低,桑树种群显著高于其他植物粉虱种群。
关键词: 桑粉虱 寄主植物 羧酸酯酶 乙酰胆碱酯酶 谷胱甘肽-S-转移酶 酶活力
7种杀菌剂对桑树及家蚕的安全性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 2014 CSCD
摘要:为明确桑园常用的杀菌剂在不同剂量下对桑树及家蚕安全性,评价了常用杀菌剂80%代森锰锌WP、70%丙森锌WP、80%戊唑醇WP、30%苯甲·丙环唑EC、50%百菌清WP、50%嘧菌酯WG和22.5%啶氧菌酯SC对桑树的安全性及药后不同间隔期的桑叶对家蚕的影响。结果表明:7种杀菌剂在4倍推荐剂量范围内喷施桑树后均未产生药害;除30%苯甲·丙环唑EC、50%嘧菌酯WG、22.5%啶氧菌酯SC在4倍推荐剂量药后3天出现中毒外,其他处理无明显中毒现象。家蚕取食80%代森锰锌WP、70%丙森锌WP和22.5%啶氧菌酯SC在4倍推荐剂量处理药后3天的桑叶后,其4龄未眠蚕率分别为23.44%、28.33%和53.70%,4龄和5龄龄期比对照延长0.5~1.5天,药后3天和5天处理的全茧量和茧层量显著低于对照,其他杀菌剂处理与对照对家蚕的影响不存在显著性差异。因此,本研究的7种杀菌剂在桑园使用时,至少在药后7天后方可采叶喂蚕,特别是80%代森锰锌WP、70%丙森锌WP和22.5%啶氧菌酯SC应控制好使用剂量及间隔期。
桑园及周边不同寄主植物粉虱种群鉴定
《南方农业学报 》 2014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目的】了解桑园及周边不同寄主植物粉虱类害虫种类、分布,为桑园粉虱生物学基础研究及提高综合防控技术提供理论依据。【方法】在粉虱发生季节,采集云南蒙自市草坝镇桑园及周边的桑树、薄荷、丝瓜、辣椒、黄瓜、青菜、假柿木姜子等7种寄主植物上危害的粉虱样本,分别提取其基因组,利用线粒体mt DNA COⅠ基因片段标记,截取其代表序列679 bp片段与国内外代表性粉虱相应序列进行比对分析,鉴定危害不同寄主植物的粉虱种类。【结果】辣椒(LJ)、薄荷(BH)、丝瓜(SG)、青菜(QC)为寄主的粉虱种群与烟粉虱B型间遗传距离小于0.003,同源性大于97%,聚为同一发育分支;黄瓜(HG)、假柿木姜子(JSM)为寄主的粉虱出现种群分化:JSM1、HG2与烟粉虱B型间遗传距离为0.002,同源性为98%,并聚为同一分支,JSM2、HG1与温室白粉虱同源性为100%,并聚为同一分支;桑粉虱与各比对粉虱的遗传距离在0.234~1.372,桑粉虱作为独立分支存在。【结论】桑粉虱只危害桑树;桑园周边的辣椒、薄荷、丝瓜、青菜植株上粉虱种群皆为烟粉虱B型,而黄瓜、假柿木姜子植株上的粉虱为烟粉虱B型与温室白粉虱,两者混合危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