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筛选
科研产出
排序方式:

时间

  • 时间
  • 相关度
  • 被引量
资源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罗志明(精确检索)
作者:尹炯(精确检索)
作者:黄应昆(精确检索)
作者:单红丽(精确检索)
作者:李文凤(精确检索)
作者:王晓燕(精确检索)
作者:张荣跃(精确检索)
58条记录
甘蔗绵蚜为害损失研究

植物保护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甘蔗绵蚜Ceratovacuna lanigera Zehntner是现今广泛分布于我国各甘蔗种植区,严重影响甘蔗产量和品质的叶部害虫。为探明现有生产水平条件下甘蔗绵蚜对甘蔗实测产量及糖分的为害损失和对新植宿根出苗的影响情况,给甘蔗绵蚜的科学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翔实的实测数据。本研究于2014—2016年,选择主栽品种,同田设立为害区和未为害区,调查评估绵蚜为害对新植宿根出苗的影响,甘蔗成熟期分别收砍称量和测定分析甘蔗产量及糖分含量,并计算甘蔗实测产量及糖分损失。研究结果显示,甘蔗实测产量减少2 503~4 123kg/667m~2,平均3 079kg/667m~2;产量损失率为28.5%~45.7%,平均35.9%;出汁率减少2.4%~4.13%,平均3.01%;甘蔗糖分降低5.48%~8.16%,平均6.38%;蔗汁锤度降低6.95~9.05°BX,平均7.66°BX;蔗汁重力纯度降低8.43%~19.97%,平均12.35%;而蔗汁还原糖分则增加1.01%~1.3%,平均1.21%;新植出苗率降低24.7%~27.3%,平均26.0%;宿根出苗数减少3 829~5 083株/667m~2,平均4 456株/667m~2,相对出苗损失率为57.6%~58.0%,平均57.8%。可见,目前云南蔗区甘蔗绵蚜为害造成的甘蔗产量及糖分损失十分严重,甘蔗绵蚜为害已成为现阶段严重影响甘蔗产量和品质的主要挑战之一。研究结果对加强甘蔗绵蚜的科学有效防控和支持中国蔗糖产业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甘蔗绵蚜 发生为害 甘蔗产量 糖分 损失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0.12%噻虫嗪GR药肥混剂防治甘蔗绵蚜田间药效试验

中国糖料 2017

摘要:为筛选防控甘蔗绵蚜的理想缓释长效低毒新药剂及轻简高效施药技术,选用0.12%噻虫嗪GR药肥混剂根施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结果表明,0.12%噻虫嗪GR药肥混剂对甘蔗绵蚜具有良好的防控效果,是防控甘蔗绵蚜理想的缓释长效低毒新药剂,与其他药剂轮换使用,可延缓抗药性产生和发展。0.12%噻虫嗪GR药肥混剂最适宜用量为675~750 kg/hm~2(有效成分810~900 g/hm~2),可在2—6月结合甘蔗种植管理或大培土一次性施用,对甘蔗绵蚜的防效达100%;甘蔗产量较对照增加29.6%以上,甘蔗糖分较对照增加4.4个百分点以上。缓释长效强内吸性药肥混剂一次性根施,施用方便,轻简高效,省工省时,环境友好,应在蔗区大面积推广应用。

关键词: 甘蔗绵蚜 噻虫嗪药肥混剂 轻简高效 防效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宿根蔗苗期大螟幼虫空间动态的地统计学分析

西南农业学报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大螟是危害甘蔗较为严重的一类钻蛀性害虫。应用地统计学分析方法,研究了宿根蔗苗期大螟幼虫田间分布规律与扩散动态,建立了不同调查时间在0°、45°、90°、135°等4个方向上大螟幼虫的半变异函数及理论半变异函数,并用Kriging插值法对空间分布数据进行插值和模拟。结果表明,大螟幼虫密度呈单峰型增长,聚集度和随机变异随虫口密度的增加而减小;大螟幼虫呈聚集型分布,随着虫口密度的升高,聚集度降低,相关性增强,范围在5.33~43.59 m;Kriging插值表明蔗苗前期各斑块间相关性弱,蔗苗中后期各斑块间相关性强。

关键词: 宿根蔗 大螟 地统计学 空间动态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螟虫为害损失研究

植物保护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田间自然条件下多种蔗螟混合发生为害时甘蔗实测产量及糖分损失情况,给甘蔗螟虫的科学有效防控提供理论依据和详实的实测数据,本研究于2012—2013年在蔗螟发生严重蔗区,选择主栽品种,同田设立并调查防治区和不治区螟害枯心苗率、螟害株率及螟害节率和有效茎数,甘蔗成熟期分别收砍称量和测定分析甘蔗产量及糖分,并计算甘蔗实测产量及糖分损失。螟害调查结果表明,多种蔗螟混合发生为害严重,螟害枯心苗率为8.3%~65.8%、螟害株率为26.7%~96.7%、螟害节率为4.4%~27.9%;667 m2有效茎数减少296~1 846条,平均1 111.3条。甘蔗实测产量及糖分损失结果显示,667m2甘蔗实测产量减少354.7~4 706.7kg,平均1 822.2kg;甘蔗产量损失率为5.3%~44.5%,平均25.9%;甘蔗出汁率减少0.9%~3.8%,平均2.4%;甘蔗糖分降低0.8%~5.6%,平均2.2%;蔗汁锤度降低0.8~6.3°BX,平均2.1°BX;蔗汁重力纯度降低1.1%~12.5%,平均4.1%;而蔗汁还原糖分则增加0.1%~1.6%,平均0.6%。可见,目前云南甘蔗主产区存在多种蔗螟混合发生为害,甘蔗减产减糖严重,甘蔗螟害已成为现阶段严重影响甘蔗高产、稳产、优质的主要障碍之一,切实加强甘蔗螟虫的科学有效防控,减少为害损失,对确保甘蔗生产安全和蔗糖产业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关键词: 甘蔗螟虫 发生为害 甘蔗产量和糖分 损失评估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重要病害分子检测技术

植物保护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快速有效地对甘蔗重要病害病原进行诊断检测,明确监测病害的病原是科学有效防控甘蔗病害的基础和关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甘蔗研究所通过探索研究、改进创新、优化建立了甘蔗黑穗病、锈病、白条病、宿根矮化病、赤条病、花叶病、斐济病、黄叶病、杆状病毒病和白叶病等10种重要病害13种病原的分子快速检测技术,为甘蔗病害的有效诊断和防控、脱毒健康种苗检测及引种检疫提供了技术支撑。

关键词: 甘蔗 重要病害 分子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蔗园恶性杂草香附子药剂防除效果评价(英文)

Agricultural Science & Technology 2016

摘要:为筛选蔗园恶性杂草香附子的理想安全性除草剂,选用20%噻吩磺隆WP和65%甲·灭·敌草隆WP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0%噻吩磺隆WP和65%甲·灭·敌草隆WP对蔗园恶性杂草香附子均具有良好的防除效果,是防除蔗园恶性杂草香附子的理想除草剂。20%噻吩磺隆WP最适宜用量为1125 g/hm~2(有效成分225 g)、65%甲·灭·敌草隆WP为3 150 g/hm~2(有效成分2 047.5 g)。2种药剂均可在香附子生长旺盛期(株高10~15cm),按每公顷用药量兑水675 kg进行定向茎叶喷雾,药后15天防除效果可达87.9%以上。

关键词: 蔗园 恶性杂草 香附子 药剂防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101份中国甘蔗主要育种亲本褐锈病抗性鉴定及Bru1基因的分子检测

作物学报 201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由黑顶柄锈菌引起的甘蔗褐锈病是一种重要的世界性甘蔗病害,Bru1是甘蔗抗褐锈病主效基因,该基因对不同地区的褐锈病分离物具有广谱抗性。为明确中国甘蔗主要育种亲本对黑顶柄锈菌的抗性水平,了解Bru1基因在这些亲本中的分布情况,本研究于2014年对中国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的101份甘蔗主要育种亲本进行苗期抗褐锈病鉴定和抗褐锈病基因Bru1的分子检测。结果显示,供试亲本中,共48份抗病材料含有抗褐锈病基因Bru1,频率为47.5%,表明中国甘蔗主要育种亲本中褐锈病抗性主要由Bru1控制;其余29份抗病材料和24份感病材料均不含抗褐锈病基因Bru1,暗示除了Bru1外,可能还有其他抗褐锈病基因存在。研究结果为深入开展甘蔗抗褐锈病育种,选育和推广优良抗病品种,有效防控甘蔗褐锈病提供了科学依据和优良抗性亲本。

关键词: 甘蔗 主要育种亲本 抗褐锈病基因Bru1 分子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蔗园恶性杂草香附子药剂防除效果评价

中国农学通报 2016 CSCD

摘要:为筛选蔗园恶性杂草香附子的理想安全性除草剂,选用20%噻吩磺隆WP和65%甲·灭·敌草隆WP进行田间药效试验。田间试验结果表明:20%噻吩磺隆WP和65%甲·灭·敌草隆WP对蔗园恶性杂草香附子均具有良好的防除效果,是防除蔗园恶性杂草香附子的理想除草剂。20%噻吩磺隆WP最适宜用量为1125 g/hm~2(有效成分225 g)、65%甲·灭·敌草隆WP为3150 g/hm~2(有效成分2047.5 g)。2种药剂均可在香附子生长旺盛期(株高10~15 cm),按每公顷用药量兑水675 kg进行定向茎叶喷雾,药后15天防除效果可达87.9%以上。

关键词: 蔗园 恶性杂草 香附子 药剂防除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31份甘蔗野生核心种质资源褐锈病抗性鉴定及Bru1基因的分子检测

作物学报 201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明确甘蔗野生资源对黑顶柄锈菌的抗性水平,了解Bru1基因在甘蔗野生资源中的分布状况,于2013年对中国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的31份野生核心种质资源进行苗期抗褐锈病鉴定和抗褐锈病基因Bru1的分子检测。结果表明,31份供试材料中,高抗(1级)至中抗(3级)的有28份,占90.3%。其中19份材料表现高抗(1级),占61.3%,3份材料表现抗病(2级),占9.7%,6份材料表现中抗(3级),占19.4%。31份供试材料中只有贵州78-2-12、云南97-4、E.rockii95-19、E.rockii 95-20、云南83-224、广西79-8、云南95-35和广西89-13含抗褐锈病基因Bru1,占参试材料的25.8%;其余20份抗病材料和3份感病材料均不含抗褐锈病基因Bru1,表明除Bru1外,可能还有其他抗褐锈病基因存在。结果暗示中国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保存的野生核心种质资源中蕴藏着优良的抗褐锈病基因,是选育抗褐锈病甘蔗品种很有利用前景的抗源种质。

关键词: 甘蔗 野生核心种质 抗褐锈病基因Bru1 分子检测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
甘蔗褐条病发生流行特点及防控对策

中国糖料 2015

摘要:结合田间调查分析了甘蔗褐条病的发生流行特点,根据甘蔗生产实际,兼顾种植管理,提出科学有效的综合防控对策与措施。

关键词: 甘蔗褐条病 发生流行特点 防控对策

 全文链接 请求原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