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微波消解-氯磺酚偶氮硫代若丹宁分光光度法测定催化剂中的铂
《冶金分析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研究了用微波消解样品,氯磺酚偶氮硫代若丹宁(HSCT)分光光度法测定催化剂中铂的方法。在盐酸介质中,HSCT与铂反应生成2∶1稳定络合物,λmax=540nm,ε=6 15×104。在25mL溶液中,铂质量在0~50μg内符合比尔定律,催化剂样品经微波消解后用分光光度法测定,结果令人满意。
关键词: 氯磺酚偶氮硫代若丹宁 铂 光度法
土壤湿度对土壤处理除草剂药效的影响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03 CSCD
摘要:室内生测及温室盆栽试验,系统地评价了土壤湿度对除草剂除草活性的影响作用。以稗草作生测材料,在室内采用二次正交旋转组合设计,建立除草剂对稗草抑制率与土壤湿度、除草剂用量之间关系的数学模型;讨论了土壤处理除草剂广灭灵、乙草胺、都尔、丙草胺、大惠利、扑草净、恶草灵、除草通、阿特拉津的药效与用量、土壤湿度的关系。结果表明:除草剂的施用量是除草效果的决定因素,药效随用量的增加而提高;土壤湿度对除草剂的药效影响显著,尤其在用量较低的情况下,随着除草剂用量的增加,土壤湿度对药效的影响降低;除草剂的施用量与土壤湿度之间存在互作效应,因此除草剂的施用剂量与土壤湿度有最优组合;在相同的土壤湿度条件下,对不同除草剂的药效影响不同,且与除草剂的水溶性有关。
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性初步研究
《西南农业大学学报(自然科学版)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是从非洲栽培稻向亚洲栽培稻转移有利基因及利用栽培稻种间杂种优势的最大生殖障碍,为克服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障碍以充分、合理利用非洲栽培稻的有利基因,1999年至2001年在海南三亚用9个梗型亚洲栽培稻品种与2个非洲栽培稻品种杂交的17个F_1组合,及与相应亚洲栽培稻回交的BC_1F_1为基本材料研究表明,F_1所有组合均高度不育,回交一代花粉育性也很低,为0%~5.75%;在群体较大的BC_1F_1组合IRGC 102203/IRAT216∥IRAT 216中选育性最高的1株(32.10%)自交得76株BC_1F_2,平均花粉育性为89.2%,之后种成76个BC_1F_3株系,每株系随机取1株自交至BC_1F_5,BC_1F_5的花粉及小穗育性基本正常,再随机取23个林系与IRAT 216测交,BC_2F_1的花粉和小穗育性均表现为半不育。说明这23个株系均带有来自非洲栽培稻亲本IRCC 102203的不育基因,不育基因同时作用于雄配子和雌配子,杂种不育的遗传模式主要表现为“单位点孢子体—配子体互作不育”,经一代的选择和淘汰,育性基本恢复正常。大规模的回交转育育性基因及回交高世代QTL分析(AB-QTL)以更好地研究杂种不育的遗传规律及克服对策的研究工作正在进行中。
转溶菌酶基因水稻稻瘟病抗谱分析
《中国农业科学 》 200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用来源于云南各地属于 4 8个稻瘟病菌 (Magnaporthegrisea)生理小种的 6 3个菌株 ,对受体品种南 2 9及其 10个T0 代转溶菌酶基因水稻植株繁衍的 36个T5代品系进行温室接种鉴定。结果表明 ,受体品种南 2 9对38.1%的菌株 (2 4个 )表现抗病 ,转基因品系对 72 %以上的菌株表现抗病 ,对稻瘟病的抗性比对照大幅度提高 ,证明溶菌酶基因对稻瘟病具有一定的广谱抗性 ;不同T0 代植株甚至同一植株繁衍的品系对稻瘟病的抗性并不相同。大田稻瘟病诱发鉴定结果证实 ,转基因水稻叶稻瘟和穗稻瘟抗性均比受体对照大幅度提高 ,但抗叶稻瘟的转基因品系不一定抗穗颈稻瘟 ,而抗穗颈稻瘟的品系一般高抗叶稻瘟
昆明地区软荚菜豆品种对花叶病抗性鉴定研究
《云南农业大学学报 》 2003 CSCD
摘要:建立了软荚菜豆花叶病的病情分级标准和抗性评价标准。对昆明地区生产上主要应用的13个软荚菜豆品种对花叶病抗性进行了鉴定。结果为:在13个品种中有2个高抗品种、4个中抗品种,其余品种为感、中感或高感品种。在13个品种中,电镜观察到其中11个品种叶片内含有线状病毒粒子。