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甘蔗新品种云蔗89-351的选育
《种子 》 2006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云蔗89-351是云南省农科院甘蔗研究所选育的优良甘蔗新品种。中大茎、中熟高糖、生势强、拔节早、蔗茎均匀粗壮直立、有效茎90 000株/hm2左右。该品种通过各试验阶段表明:平均单产102.9 t/hm2,比对照ROC 10增产17%,比桂糖11号增产13.2%;甘蔗平均含糖分14.45%,比对照ROC 10高0.12个百分点,比桂糖11号高0.15个百分点;平均含糖量15 t/hm2,比对照ROC 10增糖16.3%,比桂糖11号增糖13.6%。该品种适宜于各种类型土壤条件种植,适应性较广。该品种于2005年3月通过了全国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
栽培稻种间杂交改良云南粳稻品种研究
《中国水稻科学 》 2005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引入非洲栽培稻的有利基因以丰富云南粳稻的遗传基础以达到培育高产、抗病、抗逆云南粳稻品种的目的,利用179个非洲栽培稻品种作母本与6个云南粳稻杂交,并用相应父本回交后形成F1 、BC1 F1 、BC2 F1 、BC2 F2 群体,同时对滇粳优1号作轮回亲本的组合在BC2 F1 中每组合随机用5~10株回交至 BC3 F1 。研究表明,F1 及 BC1 F1 的自交结实率为0,种间杂种不育是非洲栽培稻与亚洲栽培稻种间杂交最主要的生殖障碍;但回交至BC2 F1 自交结实率即达到7.9%, BC3 F1 的平均结实率为14.6%,在BC2 F1 选结实率在10%以上的植株自交1次,BC2 F2 的结实率即为42.8%,变幅15%~80%;表明杂种不育模式符合“单位点孢子体 配子体互作不育”。在BC2 F2 群体中,10.7%的组合的综合表现优于轮回亲本。大规模育种实践表明,通过两次回交,再自交2~3代,种间杂种不育的障碍基本可得到克服,并可引入非洲栽培稻的有利基因。
在引进中创新 在创新中发展——云南省农科院粮作所育种及种子产业化综述
《云南科技管理 》 2002
摘要:农业的发展;最终要依靠农业科技的进步与创新,而农业科技进步创新首先体现在农作物新品种选育及其产业化开发研究中。因为育种技术创新的根本目的是实现种子商品化和产业化,种子产业化经营是促进粮食作物结构调整的重要途径,也是提高农产品竞争力的有力措施。回顾“九五”以来我所科研工作,积极引进优良材料是提高自我发展的一项重要措施,培育种业科技龙头企业,就是要突出创新,加强技术集成,走育繁推销一体化的道路。总之,引进、创新、发展是我所提升育种技术,推进种子产业化经营的必由之路。
中国马铃薯育种对策浅见
《中国马铃薯 》 2001
摘要:简要回顾国内外马铃薯育种发展历程和发展趋势 ,指出我国马铃薯育种领域正处于激烈变动时期 ,僵化的体制、机制正在被打破 ,新的体制、机制尚未建立 ,面对中国加入WTO和产业结构调整 ,马铃薯还将继续发展的新形势 ,尽快确立我国马铃薯育种新体制和新机制 ,是当前急需解决的问题。建议在西北、华北、西南各建立一个中国马铃薯育种分中心 ,在云南建立中国马铃薯资源创新中心 ,利用生物技术手段系统开展马铃薯野生种利用研究。在育种方法上 ,仍以常规育种为主 ,大力开展生物技术利用研究 ,通过基因图谱和分子标记等技术 ,使依靠表现型选择转为直接选择基因型 ,提高育种效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