您好,欢迎访问云南省农业科学院 机构知识库!

栽培稻种间杂交改良云南粳稻品种研究

文献类型: 中文期刊

作者: 徐鹏 1 ; 陶大云 1 ; 胡凤益 1 ; 周家武 1 ; 李静 1 ; 邓先能 1 ;

作者机构: 1.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粮食作物研究所

关键词: 亚洲栽培稻;非洲栽培稻;种间杂交;育种

期刊名称: 中国水稻科学

ISSN: 1001-7216

年卷期: 2005 年 19 卷 01 期

页码:

收录情况: 北大核心 ; CSCD

摘要: 为引入非洲栽培稻的有利基因以丰富云南粳稻的遗传基础以达到培育高产、抗病、抗逆云南粳稻品种的目的,利用179个非洲栽培稻品种作母本与6个云南粳稻杂交,并用相应父本回交后形成F1 、BC1 F1 、BC2 F1 、BC2 F2 群体,同时对滇粳优1号作轮回亲本的组合在BC2 F1 中每组合随机用5~10株回交至 BC3 F1 。研究表明,F1 及 BC1 F1 的自交结实率为0,种间杂种不育是非洲栽培稻与亚洲栽培稻种间杂交最主要的生殖障碍;但回交至BC2 F1 自交结实率即达到7.9%, BC3 F1 的平均结实率为14.6%,在BC2 F1 选结实率在10%以上的植株自交1次,BC2 F2 的结实率即为42.8%,变幅15%~80%;表明杂种不育模式符合“单位点孢子体 配子体互作不育”。在BC2 F2 群体中,10.7%的组合的综合表现优于轮回亲本。大规模育种实践表明,通过两次回交,再自交2~3代,种间杂种不育的障碍基本可得到克服,并可引入非洲栽培稻的有利基因。

  • 相关文献

[1]非洲栽培稻形态生理及与亚洲栽培稻种间育性研究. 杨江主,陶大云,胡凤益,杨桂芬,陶红. 1997

[2]栽培稻种间杂种营养优势研究. 胡凤益,陶大云,杨友琼,徐鹏,李静,周家武. 2002

[3]栽培稻种间近等基因系杂种育性研究. 陶大云,徐鹏,胡凤益,杨友琼,李静,周家武,MontyP.JONES. 2002

[4]栽培稻种间近等基因系杂种育性遗传及其基因定位. 陶大云,徐鹏,李静,杨友琼,周家武,胡凤益,Monty P.JONES. 2003

[5]栽培稻种间杂种不育性初步研究. 徐鹏,陶大云,胡凤益,李静,周家武,杨友琼,邓先能. 2003

[6]新西兰梨育种系统介绍. 陈霞,熊云龙,苏俊,何英云,舒群. 2019

[7]野生稻和非洲栽培稻抗稗草作用研究初报. 余柳青,徐正浩,郭怡卿,陶大云. 2002

[8]从分类和地理差异看亚洲栽培稻的耐盐性. 张尧忠,IDA,飞田哲,仙北俊弘,长峰司. 2000

[9]类重金属ATP酶基因序列遗传变异分析. 李程鹏,孙一丁,刘辉,曾千春,王炎炎,马继琼,杨奕,许明辉. 2016

[10]普通野生稻在水稻遗传改良中的应用. 邓伟,陈赟娟,李荣波. 2011

[11]水稻过氧化物酶基因OsPOX1遗传变异分析. 李程鹏,孙一丁,刘辉,曾千春,王炎炎. 2015

[12]长雄野生稻黑壳基因的分子定位及遗传研究. 邓伟,周家武,李静,胡凤益,徐鹏,邓先能,王荔,陶大云. 2010

[13]亚洲稻(Oryga Sativa L.)分类的酯酶同工酶研究——兼论水稻酯酶同工酶基因表达的时空性. 才宏伟,王象坤,程侃声,张尧忠. 1992

[14]长雄野生稻紫色柱头性状的遗传和基因定位研究. 陈志伟,邓伟,李飞,周家武,李静,徐鹏,邓先能,胡凤益,王荔,陈善娜,陶大云. 2010

[15]隶属函数法鉴定油菜甘芥种间杂交后代的抗旱性. 符明联,李根泽,杨清辉,原小燕,王敬乔. 2011

[16]甘、芥种间杂交后代DH株系K0959 PEG干旱胁迫差异表达研究. 罗延青,俎峰,李劲峰,赵凯琴,王敬乔,符明联. 2011

[17]云南割手密82-114种间杂交后代SSR分子标记鉴定. 桃联安,楚连璧,经艳芬,刘新龙,安汝东,董立华,杨李和,周清明,段惠芬. 2009

[18]大白杜鹃与露珠杜鹃杂交亲和性及其杂交果实发育动态研究. 解玮佳,王继华,彭绿春,宋杰,陆琳,徐红林,李世峰. 2016

[19]高山杜鹃与大喇叭杜鹃种间杂交过程的观察研究. 解玮佳,李世峰,李树发,宋杰,彭绿春,蔡艳飞,陆琳,黎霞. 2012

[20]茶组植物花粉生活力测定及种间杂交研究简报. 唐一春,杨盛美,宋维希,马玲,汪云刚,成浩. 2009

作者其他论文 更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