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云南甘薯地方主栽品种收集与脱毒复壮研究
《中国农学通报 》 2013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为了更好地促进云南甘薯生产,收集云南地方主栽甘薯品种27个进行田间评价,并对其中的6个品种脱毒后进行田间对比试验。试验表明,有些品种产量较高,如‘普洱黄山芋’,产量达20.04t/hm2,‘丘北白皮’亦达15.60t/hm22;有些品种品质较好,如‘研和板栗薯’和‘华坪紫心’等;‘研和板栗薯’、‘建水灰薯’、‘华坪紫心’、‘马龙紫薯’、‘昆明紫薯’和‘建水紫薯’6个品种,脱毒后薯块平均增产幅度为175.8%;其中‘建水灰薯’脱毒后产量达24.00t/hm2,比对照增产16.0t/hm2,增幅为200.1%。通过脱毒,可以显著提高目前云南主栽甘薯品种的产量,更好为甘薯生产服务。


云南甘蔗品种第11套区试开远试点评价
《中国糖料 》 2013
摘要:对云南省甘蔗品种第11套区试开远试点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14个参试品种综合性状较优的有云蔗05-197、云蔗04-621、德蔗05-77、VMC88-354和云蔗01-1413,可以考虑给予进一步繁殖、示范、推广。


云南及周边地区麻疯树种子的油脂评价及利用
《江西林业科技 》 2013
摘要:2008年8~11月对云南及周边麻疯树种质资源调查并收集200余份种子,进行了种子和种仁含油量评价;通过选取代表样地,即云南双柏南布河边及昆明东川区炭窑子,进行了工业出油率评价,发现种子工业出油率33.38%~44.90%;选取6个代表样地评价了种质资源的生物学性状、油脂的理化性质和脂肪酸成分分析,发现四川宁南种子千粒重713.90 g,6个样地平均种仁含油量60.52%,云南宾川种子的不饱和脂肪酸含量高达79.68%;云南育种工作者利用收集的种质资源,以高产、种壳薄脆、高含油量等为选育目标,其中选育出麻疯树高产品种2个、高含油量品种4个、高油酸品种1个。


40份甘蔗种质田间试验的产量与品质评价
《中国糖料 》 2013
摘要:40份繁殖更新的甘蔗种质通过1新2宿的田间试验,数据收集,产量、糖分的分析研究,从中筛选评价出糖分超过15%的种质8个,占总数的20%;产量高于120t/hm2的种质4个,占总数的10%;含糖量高于17t/hm2的种质5个,占总数的12.5%,这些优异种质可作为杂交或回交亲本利用。


国外引进甘蔗品种同异分析法评价
《中国糖料 》 2012
摘要:采用同异分析方法对9个引进甘蔗品种进行分析评价。结果表明:P44、C266-70与理想品种联系度分别为0.7676、0.7625,说明其田间综合表现优良,与理想品种最接近,具有较好的推广应用潜力;SP80-0185、VMC71-39、SP80-1836和Q151四个品种与理想品种的联系度在0.70~0.75之间,综合表现一般;Q117、FR97-137、FR98-194三个品种与理想品种的联系度小于0.65,综合表现差。


国内甘蔗种质六年宿根蔗的产量评价
《中国糖料 》 2012
摘要:从国家甘蔗种质资源圃内宿根六年的566份国内种质中筛选出134份田间综合性状表现较好的种质进行产量检测分析,结果表明:公顷产量在120t及以上种质有58个,占总数的43.28%;公顷产量在90~120t之间的种质有43个,占总数的32.09%;公顷产量在90t以下的种质有33个,占总数的24.63%;其中公顷产量在120t及以上的种质可做为高产强宿根亲本进行杂交或回交利用,从而达到甘蔗产量遗传改良的目的。


云南大豆品种抗虫性鉴定及评价方法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2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采用温室栽培接虫鉴定与田间套种自然鉴定相结合,对9个大豆育种新材料和品种进行了抗鳞翅目害虫鉴定及评价试验研究,用目测抗虫指数调查法,计算平均抗虫指数,得到综合抗虫指数进行评价。结果表明,大豆育种材料和品种12-1、滇豆6号、滇豆7号对鳞翅目害虫抗性表现为抗虫(R);大豆育种材料和品种11-1、29-1、67-1、89-1、滇豆4号、滇豆5号对鳞翅目害虫抗性表现为中抗(MR)。试验结果品种间差异明显,调查及评价方法简便易行,为大豆田间抗虫品种筛选及利用提供理论依据。


国家第六轮甘蔗品种区试云南瑞丽点DTOPSIS法综合评价
《中国糖料 》 2012
摘要:利用DTOPSIS对参加国家甘蔗品种第六轮区试的13个品种,在云南瑞丽点两年新植1年宿根的品比结果,进行了综合分析,结果:闽糖95-261、福农99-20169、粤甘18号、福农02-3924、闽糖96-6016、桂引6号、粤甘16号、桂辐98-296、云蔗99-91九个品种的综合表现优于双对照ROC16(CK1)和粤糖93-159(CK2),适宜在湿热生态型蔗区推广应用;Rb76-5418的综合表现优于ROC16(CK1)。评价结果与糖产量排序基本一致,与甘蔗品种在云南瑞丽蔗区的实际表现吻合。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