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彩色马铃薯新品种-‘云薯603’
《中国马铃薯 》 2018
摘要:彩色马铃薯新品种‘云薯603’系云南省农业科学院经济作物研究所2001年以‘昆引6号’作母本,‘转心乌’作父本,经有性杂交选育而成,2014年6月通过云南省农作物品种审定委员会审定。该品种生育期116 d左右,产量在23 000~35 000 kg/hm2。薯形扁圆、薯皮略麻、红皮白肉维管束红色,有时维管束内薯肉微红,芽眼浅,商品薯率85.80%。干物质含量24.90%,淀粉含量15.80%,粗蛋白含量2.66%,维生素C含量19.30 mg/100g鲜薯,还原糖含量0.41%。‘云薯603’植株抗晚疫病、感轻花叶病毒病和重花叶病毒病。该品种适宜在云南1 900 m以上中高海拔区域大春种植及周边气候类似的区域种植。
不同栽培模式的土壤水热效应对马铃薯产量及结薯规律的影响
《作物杂志 》 2018 北大核心
摘要:针对云贵高原高海拔冷凉地区马铃薯产量低的问题,通过采取覆膜等栽培措施提高地温以增加产量。为明确该地区最适宜的覆膜模式,通过3年的大田试验,设置4种栽培模式:平播后起垄(A1)、侧膜覆膜(A2)、覆膜覆土(A3)和大垄双行(A4,对照),分析不同模式对土壤温湿度、产量及发育进程的影响。结果表明,以野马村为代表的云贵高海拔冷凉地区马铃薯全生育期内平均气温为14℃,比最适气温低4℃,土壤湿度>45%,水分不是主要限制因素,而提高地温是增产的关键。覆膜覆土是以野马村为代表的云贵高原高海拔冷凉地区的最适种植模式,可提早结薯9d,增产26.8%,提高商品薯率1.05%。
关键词: 马铃薯 云贵高原 高海拔冷凉地区 栽培模式 土壤水热效应 结薯规律
彩色马铃薯新品种‘紫云1号’
《园艺学报 》 2018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彩色马铃薯‘紫云1号’以‘会顺23’为母本,‘会泽小乌洋芋’为父本杂交选育而成。生育期130 d左右,薯形圆形、紫皮紫肉,皮表光滑,芽眼少而浅。产量为21.7~28.4 t·hm~(-2),田间表现植株抗晚疫病强,无PVX、PVY等病毒病感染。适合云南省春作区、冬作区种植。
马铃薯施用缓控释肥、生物有机肥肥效试验
《中国马铃薯 》 2017
摘要:为研究缓控释肥、生物有机肥对马铃薯的增产增收效果,以当地主推品种‘合作88’为试验材料,以当地农民习惯施肥为对照,研究了施用推荐施肥、缓控释肥和生物有机肥对马铃薯产量、产量构成因素和经济效益的影响。结果表明,马铃薯施用缓控释肥、生物有机肥对改善马铃薯产量构成因素不明显,但是可以明显提高产量和经济效益。产量增幅在7.88%~14.92%,其中处理4(施用推荐施肥减20%+生物有机肥80 kg/667m~2)的产量最高,较处理1(习惯施肥)增产428 kg/667m~2,达到3 297 kg/667m~2,增产14.92%;马铃薯经济效益增加幅度在1.73%~13.81%,其中处理4(推荐施肥减20%+生物有机肥)较处理1(习惯施肥)增加收益605元/667m~2;使用生物有机肥的经济效益要高于使用缓控释肥和常规肥料;建议在种植马铃薯时,可以适当减少化肥的使用量,增加生物有机肥的使用量,起到减肥增收的作用。
马铃薯“3414”配方施肥效应试验研究
《陕西农业科学 》 2017
摘要:[目的]在马铃薯生产中,施肥的种类和用量对马铃薯生产具有重要的作用。[方法]试验通过采用14种不同处理施肥方法的"3414"试验,寻求好的施肥配方组合。[结果]试验结果表明,第12(N1P1K2)种处理的施肥方法不但对马铃薯的株高、茎粗、分枝、叶面积等农艺性状有较大的作用,其茎叶产量也最好。即每667 m2施氮、磷、钾分别为12.5 kg、8.0 kg、25.0kg,马铃薯茎叶产量为4 334.2 kg,地下薯块产量达到2 866.8kg,在14个配方试验组合中是最高的。[结论]通过实验,为马铃薯栽培选择好的施肥配方组合提供科学依据。
台湾马铃薯产业情况报告
《中国马铃薯 》 2017
摘要:在福建农林大学詹家绥教授的带领下一行六人赴台湾调研马铃薯产业,代表们参观了台湾马铃薯生产、加工和种业基地,并利用联合国粮农组织(FAO)数据,分析了50年来台湾马铃薯的产业情况。最近30年,台湾马铃薯种植面积徘徊在1 500~2 500 hm2,总产随着单产水平的提高稳定增加。台湾马铃薯进出口贸易一直很活跃,以1993~1997年为界,之前以鲜薯出口为主,之后以鲜薯进口为主。1986年起,台湾开始进口马铃薯冷冻产品,数量逐年增加,2013年达到5.4万t。1982年台湾年人均马铃薯消费量仅为1.3 kg,2010年增加到7.8 kg(含加工产品折鲜薯量)。采用三级种薯繁育体系50余年,仍未解决种薯问题。
UV-B辐射增强对马铃薯叶片结构及光合参数的影响
《生态学报 》 2017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叶片作为植物进行光合作用的主要器官,在长期进化过程中形成了对不同光照环境条件的形态可塑性和相应的适应机制,以保证植物能在变化的、非适宜环境下的生存与繁衍。随着大气臭氧层衰减引起地表UV-B辐射增强,其对植物叶片结构和光合作用的影响显著,但这种气候变化趋势对马铃薯叶片形态结构、光合作用的影响尚不明确。设置增强UV-B辐射2.5 kJm~(-2)d~(-1)(T1)、5.0 kJm~(-2)d~(-1)(T2)、自然光(CK)3个处理,以6个马铃薯品种(系)为材料,研究增强辐射对不同基因型马铃薯叶片结构和光合参数的影响。结果表明:增强的UV-B辐射使马铃薯叶片解剖结构不同程度增厚,叶片厚度增加;叶片气孔和非腺毛的密度增加明显,腺毛有增多倾向。扫描电镜显示处理后的近轴面叶片角质层厚度增加,蜡质晶体增多,但表皮细胞变小且失水萎缩,细胞轮廓模糊;气孔、腺毛及非腺毛附属结构受胁迫影响呈萎缩状态。透射电镜显示处理后的叶肉细胞中基粒类囊体肿胀,结构层次紊乱,胁迫引起细胞质壁分离,细胞壁扭曲并有较多的沉淀物;部分品种过氧化物酶体可见清晰的过氧化氢酶晶体。叶片缩小增厚、腺毛增多、角质层和蜡质增厚、胞内积累过氧化氢酶的形态适应和生理响应并未能有效减少UV-B辐射对光合参数和光合效率的影响,合作88、丽薯6号、师大6号的净光合速率、气孔导度等参数均受到抑制,光能利用效率明显降低,属于UV-B辐射敏感型品种;剑川红21-3、21-1和转心乌3个品种(系)的相关光合特性几乎不受影响,显示云南地方品种具有较强的UV-B辐射耐受性,有待于进一步从生理生化和分子水平探究更多的适应机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