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产出
紫花苜蓿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的引种研究
《西南农业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引种14个紫花苜蓿品种的适应性研究,结果表明: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适宜引种紫花苜蓿作为优良牧草;在引种的紫花苜蓿品种中,利用越夏率、产草量、营养成分等测定指标进行综合性能评价,得出猎人河(74-55)最适宜在金沙江干热河谷地区引种,其次为甘农3号、德宝、萨兰纳斯(75-43)等紫花苜蓿品种。


25年来两类植蔗土壤肥力演变及原因分析——以云南陇川农场为例
《土壤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通过对2007年农场土壤养分调查和1983年土壤普查资料的比较,研究了25年连续种植甘蔗后两类植蔗土壤肥力的演变及原因。结果表明:25年来旱地和水田土壤的有机质分别减少了12.65%和25%;全N旱地的变化不大,水田比1983年减少了1.42%;碱解N旱地增加了1.53%,水田减少了22.65%;速效P旱地和水田都比1983年有所增加,增加幅度为旱地大于水田,其中旱地和水田分别增加了95.02%和6.02%;速效K旱地比1983年增加了26.36%,但水田减少了47.28%。结合糖厂历史单产、产糖率和农场蔗叶还田的情况,研究得出蔗叶还田能够持续培肥蔗区土壤养分,是蔗区甘蔗持续高产的主要原因。


4种酚酸类化感物质与丁草胺混用对稗草生长抑制的互作效应
《南京农业大学学报 》 2010 北大核心 CSCD
摘要:室内生物测定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香豆酸和水杨酸4种酚酸类化感物质与丁草胺混用对稗草生长的抑制效果。采用Gowing法分析互作效应,探讨利用水稻化感作用实施减量应用化学除草剂。结果表明:互作效应与物质的种类、浓度水平与比例密切相关。125 mg.L-1酚酸类化感物质与丁草胺混用,阿魏酸、对羟基苯甲酸和水杨酸对丁草胺表现增效作用,而香豆酸与丁草胺混用则为加成作用;500 mg.L-1阿魏酸和水杨酸与丁草胺混用表现加成作用,而500mg.L-1对羟基苯甲酸和香豆酸与丁草胺混用则产生拮抗作用。酚酸类化感物质与丁草胺等比例混用,水杨酸对丁草胺产生增效作用,其余3种物质对丁草胺表现加成作用。125 mg.L-1水杨酸、阿魏酸和对羟基苯甲酸与丁草胺混用后对稗草的抑制效果分别为丁草胺抑制效果的1.23、1.11和1.02倍,丁草胺与香豆酸混用处理的抑制效果稍微降低,为丁草胺单独应用抑制稗草效果的81%。


云南专用大麦产业发展研究进展
《大麦与谷类科学 》 2010
摘要:概述了啤酒大麦与啤酒麦芽产业、饲料大麦与畜牧业、食用与药用大麦及其功能食品产业等云南大麦产业发展现状,并就今后云南大麦产业发展提出建议。
关键词: 关建词大麦产业;发展现状;对策


昆明地区甜菜夜蛾种群动态与成灾原因初析
《长江蔬菜 》 2010
摘要:利用昆虫信息素对甜菜夜蛾田间种群动态进行监测,研究结果表明,昆明地区甜菜夜蛾发生从3月下旬开始上升,10月下旬下降,最高峰值出现在4~6月,冬季发生量小。大棚蔬菜作物幼虫发生高峰期为5~6月,露地蔬菜幼虫发生高峰期为6月;大棚切花作物上甜菜夜蛾幼虫周年发生,为害高峰期为6~9月。并根据种群动态分析得出,昆明地区甜菜夜蛾成灾原因除了甜菜夜蛾种群变化的扩散特点外,认为与昆明适宜的气候条件、栽培习惯和作物布局及防治措施等有关。


云南省蔬菜知识产权问题研究
《上海蔬菜 》 2010
摘要:1自主创新知识产权的发展现状农业科技的快速发展,特别是农业生物技术日新月异的变化,使知识产权保护在农业领域中得到了前所未有的重视。随着经济全球化进程的加快,知识产权在国际竞争中的重要性与日俱增,逐渐成为国家和企业取得科技和经济竞争优势的重要手段。

